《奇女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奇女卷-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待至黄者之说兴起,倡言神仙导引之术,大大符合了贵胄后裔的胃口,于是选择了风景绝佳的地方,筑庐结庵,兴寄烟霞,吸取日月精华,提炼百卉的汁髓,以期在碌碌尘世中,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进而白昼飞升,得道成仙。董双成随同家人,在杭州西湖飞来峰下结庐炼丹,不能算是女道士,当时尚无道教之名,真正道家演变成一种宗教,设立道观,传授弟子,吸收信徒,是东汉未年的事,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道教是一种宗教,道教是挪用了道家的一些观点,更借用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来做自己的始祖。
  东汉张道陵以符咒之法行世,北魏寇谦之,奉老子为教祖,张道陵为大宗,设立道观,宣扬教义,始成为一种正式的宗教,董双成生在西周,时间上已相去十万八千里,只能算是一种自发式的修行,还谈不上是女道士的身份。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异香扑鼻,传播数里之外,自食数粒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取笙吹奏,百鸟群集,盘旋飞舞,董双成精神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旺劲,忍不住高歌一曲,声彻云霄,引来仙鹤翩然而降,匍匐阶下,心有灵犀,董双成一步跨上鹤背,仙鹤驮着她冉冉飞升,惊倒附近的民众,都只知痴痴地傻看。T在西边昆仑山上的瑶池畔住着赫赫有名的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究竟是什么人呢?各种记载的说法颇有出入,有的说她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女王,蓬发虎齿,面目狰狞,仰天长啸一声,每使群兽惊荒而逃;有的说她姓杨名婉玲,住昆仑山上,得道成仙,代替玉帝执行天宫的任务,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半老徐娘。
  周穆王十六年西征途中,路过昆仑山,传说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回来的路上想再度造访,但见山深林密,云雾缭绕,已经渺无踪迹可寻了。
  神仙的事难以究诘,尤其是在神权时代,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大都受到神仙的约束与支配,抬头三尺有神明,使得芸芸众生有所戒俱,不敢肆意妄为,未尝不是人类社会保持安定的一项巨大力量。西王母娘是否代表玉帝执行天宫任务,事属玄虚,不得而知,但她居住在昆仑山上瑶池之畔,不但有迹可寻,而且历史上也多有记载。
  那一只仙鹤载着董双成愈飞愈远,来到了昆仑山,董双成做了王母娘娘的“传达呣”,很像今天的机要秘书,王母娘娘有什么授意,均由董双成负责与众仙联系并沟通,在实质上算是王母娘娘的侍从人员,说得更具体一点,似属西王母娘娘的贴身侍女之流。西王母一共有四名贴身侍女,董双成之外,还有王子登、郭蜜香、纪维容三人,董双成的地位,在四位侍女之中,大约是居于领班的身份,之从历次西王母出现的态势可以得到印证。此外,从董双成受命看守蟠桃一事,更可概见她在仙宫受到的信任和重视。蟠桃是一种枝桠蟠曲的异种桃树,三千年才结果一次是仙宫中的极品珍果,从平时的培养与保护,到果品的采摘和分配,均由董双成负全责,每值瑶池盛会,西王母赐给群仙的蟠桃,都是经由董双成伪纤纤玉手而来。F3ywww。shubao2。come5R凡间吃过蟋桃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周穆王外,再有一位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内传》记载。“元封六年四月戍晨,武帝迎西王母承华殿前,但见西王母在群仙女簇拥中冉冉从空中下降,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缓,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华髫,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橘凤文之鞋,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神人也。”
  西王母由一位云鬓花颜的仙女搀扶登上承华殿,这个仙女就是董双成。西王母与汉武帝相谈移时,抽出袖中的五岳真形图送给武帝,并命董双成送给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通体舒泰,齿根生香,于是小心翼翼地将桃核收起,准备栽种,西王母笑道:“此桃三千年一结果,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汉武帝吃过一次蟠桃之后,对于这种难得一见的仙果念念不忘,它的美味,尤其是食后在体内所产生的奇异效果,使得汉武帝为之垂涎不已。
  当时有一位著名人物叫东方朔,为人特别滑稽,他是以文章求仕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求谦虚的国家里,他居然极力表彰自己,文中写道:“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见,怔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如今二十有二,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是以冒死再拜以闻。”
  当时汉武帝就认为他文辞不逊,高自夸饰,初仅令他待诏公车而已,但不久他竟然获得汉武帝的青睐,不次擢升,官至大中大夫。做官后东方朔劣性不改,时常捉弄朝中大臣,更有甚者,他酒醉之后,居然在殿柱上撒尿,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荒唐行为,然而汉武帝竟然一笑了之,何以汉武帝对东方朔如此宽容呢?一般朝臣均不明就里,其实是因为东方朔曾经长途跋涉,登上昆仑山,为汉武帝偷过三次蟠桃的缘故。
  东方朔能偷到蟠桃就与董双成有关。董双成是以二八年华成仙的,神仙永远不老,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也就仍然是二八年华。大家都认为神仙是很幸福的,事实上神仙也有说不出的苦,何况董双成充其量就是王母娘娘的侍婢,一切行动都不能自主,天天就见那几个人,做那几件事,对着偌大一个蟠桃园,真是说不出的寂寞与空虚。突然有一位英俊高大的男子前来跟她聊天,自然是芳心大慰,更何况这人说话又是如此风趣,董双成表面上也时常显得十分严肃,她内心里最爱听的还是东方朔那些越轨的、毫无顾忌的话,听得她脸上时红时白,东方朔也就顺手牵羊把蟠桃弄到手,所以有时一个人胆小就办不成事,东方朔敢于在皇帝面前放肆,敢于在神仙面前放肆,他就活得很潇洒。
  汉武帝把吃过的桃核,一个个谨慎地收藏起来,一直传到明代。据《宛委余编》记载:“洪武时,出元代内库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十四字。”既然核长五寸,想来蟠桃的体积必然硕大无比,想想今天的水蜜桃,想想当年的蟠桃,该不会流口水吧。
  明代以后,已经没有西王母与蟠桃仙子的任何记载。然而西王母是一位法力无边,雍容华贵的美妇人,蟠桃仙子更是一位绝世的美艳少女,已经深植人心。虽然历史中不再出现她们的事迹,然而舞台上及绘画中,却大量扮演及描摩她们的形象,杭州城里的望仙桥和昆仑山上的瑶池,总给人无限暇思。
  黔娄夫人的贤德
  唐代大诗人元稹以悼念他未发迹时妻子的诗最为有名,共三首,都叫“遣悲怀”,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英,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他营奠复营斋。
  诗的第一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是用两个典故说同一件事,即贫贱夫妻,如涸辙之鲋,相懦以沫,诗中提到的黔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黔娄子”。
  黔娄是鲁国人,他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期,这时,周王愈行衰微,分封等级制度也渐趋崩溃,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各国诸候纷纷将才智之士网罗在自己的身边,平民开始攀登政治舞台,动辄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
  黔娄也是一位大有学问的人,他曾著书四篇,阐明道家的主旨,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
  黔娄出身于贫寒的平民家庭,黔娄夫人却是贵族出身,黔娄夫人叫施良娣,知书达礼,明媚灵巧,称得上秀外慧中。他的父亲官居“太祝”,所谓“太祝”,就是为帝王家掌握鬼神祭祀的官职,与“太宗”、“卜正”、“太史”同列,“太祝”代表主祭者向鬼神致辞,“太宗”管理词庙及安排祭祀的事务,“卜正”专司占卜吉凶,“太史”记录时事,观察天象,保护文书,在商周时期,迷信鬼神的时代,这是四种非常重要的官职。
  这四种掌管鬼神祭祀的官职,世代承袭,由于子孙众多,食田俸禄不足以糊口、于是纷纷挟其专业才智,从周王室出走,逐渐分赴各诸候国谋求发展,施家就这样来到鲁国,施良梯的父亲也就成了鲁国的“太祝”。
  祭祀鬼神是一种清贵而受人尊敬的职业,何况施良梯才貌双佳,要找一位金龟婿易如反掌,然而她却偏偏拒绝了王孙公子的追求,而看中了芒鞋布衣的黔娄子。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女子在娘家毫无宗法地位,更没有任何继承权。所以女子的娘家声势地位不论如何显赫,你一旦出嫁就毫无相干,只看你夫家的情况,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娘家只是你的暂住地,夫家才是永久的归宿,女子出嫁以后都要随丈夫姓,自己根本没有独立人格,所以一生的贵贱苦乐从此决定。因此对于施良娣要嫁黔娄子,她的家人全体反对,多次劝解、告诫。无奈施良娣心志已坚,百折不回。
  施良娣豪气如云地从贵族家庭的娇女,变成平民庐中的黔娄夫人,从此脱下绮罗换上布衣,洗尽铅华插上荆钗,躬操井臼,并下田与丈夫一同耕作,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妇随,情好无间,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月上蕉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