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每天都会议论艺术与片子的拍摄,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那时的手机是奢侈
品,因此离家甚久的人会在夜晚到办公室给父母打一个问候的电话,然后踩着夜色回到
地下室这个热闹的家。
在这套房子之中,只有我一个结婚的人,因此电视、冰箱都是公用的,每天早上我
用迪斯科舞曲叫大家起床,而那个地下室里过的除夕,我们两口子做了一桌子饭菜,等
待除夕下半夜加班的同伴回来,那样一种感受,让我们多少找到了相依为命的感觉。
对于流浪北京的人们来说,物质上的回报是暂时看不到目标的,甚至当时从各自的
家乡离开,打碎那种含金量还可以的铁饭碗,本就是为精神上的一种慰藉,一种可以自
由呼吸的生命状态而来,因此“群居“似的集体生活,没有人会觉得很苦。
在那流动的搬家过程中,在那一大套地下室之中的生活里,每个人似乎都亢奋着、
跳动着、燃烧着,中间夹杂着和人有关的各种故事。喝多了以后的迷狂、谈恋爱时的你
死我活、闲下来时牌局的你输我赢……更重要的是那段日子是《东方时空》、《焦点访
谈》等栏目向上攀升的阶段,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流浪北京的人们用一种流浪中的激情
点燃了这把改革之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我们在地下室里住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夏天的一场大水把
我们的家园冲了个七零八落,集体生活被迫结束了。
那场水来得非常突然,外面一直下暴雨,不知是因为豆腐渣工程还是因为房管部门
维修不力,我们的窗户突然成了进水的闸门。由于是半地下室,屋里的地面本来就低于
外面的地面,因此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我们的家园就成了汪洋世界,屋里的人们虽在齐
膝的水中紧急抢救,但家园的凋零已是不可避免。
当时我们的一位摄像拍下了这有点悲壮的场面,而另一位组里的同事用这些画面做
成了一个小片子,配上惠特尼.休斯顿深情款款的歌声,播放的时候,大家表面是笑的
,但心中是否流泪,怕只有各自知道了。
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算是苦难,甚至回忆起来还多少有点留恋的味道。这之中
,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时常困扰着流浪的人们。比如说,心中永远的漂泊感、变换了生
活环境以后的感情生活,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式职工,因此没有任何福利,没有对于分
房子的渴望,没有借资料的资格,还有某些正式职工的白眼,出去采访时不公正的待遇
等等,这一切都曾经在局部的时间里刺痛过流浪的心,但很快就过去了。
大水冲走了我们《东方之子》组的集体生活,相信其它组也都有着各自精彩而让人
感慨的故事,最初那种夹杂着热情的流动感也慢慢稳定下来,大家开始在京城之中租下
房子各居一方,见面时大多是在办公室或是出差之中。梦想不用在众人之中分享,各自
组内的人员也稳定下来,不再是出一次差回来,就能轻易看见陌生的面孔。
我为同事们高兴,从20多岁走过30,人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流浪的状态之中,上
面有老,有的人下面也开始有小,生活的重负在理想的面前也是必须承担的,稳定便成
了自然而然的事。
但我在的祝福的同时,依然怀念那种流浪时的激情。生活环境不再像最初那般恶劣
,但内心深处那种流浪的激情之火却不应该熄灭,否则我们的节目就注定要在越来越精
致的技巧之中消灭了激情消灭了一种粗糙而原始的冲击力,那是可怕的。
在评论部内部曾有一个栏目向工作人员问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没走?回答是多
种多样:
“还没累死呢!“
“还没过瘾,走什么走!“
“我喜欢这个职业和我的同事们。“
“自己骗自己个儿。“
“在这里,似乎总也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于是我留下了。“
“累傻了。“
“因为理想还不曾破灭。“
“希望大于失望。“
“因为还不是走的时候。“
……这最后一句回答最让我提心吊胆,和评论部的感情经过六年多的日子,有爱恋
,有惯性始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难以说出个“走“字,但还是盼着在这个由流动人
员组成的大集体中,道路的前方一定要永远有着理想之花的影子,这样路上不管有怎样
的坎坷和艰难,行走的人才会不停地向前。但如果哪一天,这条路的前方已没了理想的
百合花,那就到了大家该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愿永远没有这一天,永远都不是走的时候
。
只是,不知大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怎样,也许都会经常怀念那有酒有烟有彻夜长谈
有面红耳赤的日子吧?青春不会再来,流浪的脚步慢慢停歇,但精神的流浪却永不该停
止,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很快就会成为后面追赶者走向成功的祭品。
我很庆幸,能和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和崔永元成为搭档,我想我们有很多共同
点,比如:都不是一开始就干上了电视;都不是北京人;都结婚了,还都没离;都有一
个孩子,都酷爱着孩子;一般都喜欢回家……
大姐敬一丹
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五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
的确是大姐的样子。
我从没有见过敬大姐穿过不得体的衣服,平日里很少听敬大姐谈论时尚等话题
,但她在生活之中和出镜的时候,穿着搭配却总是觉得没有比这样穿更合适敬大姐的了
。
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访针锋相对要
提一些尖锐性的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
“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但对于观众来说,敬大姐就比我们几个人值得信赖得多,于是收到的各种信件是最
多的,也因此看到敬大姐求人办事,但从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别人。求敬大姐办事有
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
敬大姐忘了,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直敢其它话题,让
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平和宽容的敬大姐也有发火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们五个人出去签名售书,读者很
拥挤,秩序也很乱,维持秩序的一位小姐冲一位观众很不客气的发了火。这个时候敬大
姐发话了:你客气一点好不好?目标当然是冲着那位维持秩序的小姐。我知道敬大姐绝
不会发那种拍桌子瞪眼睛的火,但语气突然严厉起来就是她发火的象征,我甚至感到:
这比那种真正的发火还要有震摄力。
敬大姐还是一个容易被普通人和普通人中间的感情所打动的人。她关注民工关注孩
子关注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似乎比我们都多。我虽然几年之中没有见过敬大姐掉眼泪,
但却经常感受到她在讲述某件事情心头一软的时候。
我时常能感觉到外在很柔和的敬大姐骨子里却很坚定。当初从黑龙江向外考研究生
的时候,几次挫折又几次坚持,终于见到成功的那一天。从广播学院任教到电视台当主
持人,从经济部到评论部,敬大姐的每一步都走得准确并坚定,这不能不让我佩服她的
判断。想当初敬大姐在经济部已经闯开了一片天地,也开办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以主持
人名字命名的栏目《一丹话题》;,但敬大姐依然敢把这一切都抛掉,来评论部重闯一片
天地,,这是一种有勇气的赌博,但敬大姐赢了,也因此,敬大姐在我心中的形象从来
就不是柔弱的,“大姐“这两个字叫起来更带上了一种佩服的含义。
很少见到敬大姐挣扎与痛苦的样子,也很少听敬大姐沉重讲过去的事,做节目也好
做社会上的很多事也好,敬大姐好象总是很轻松很自然的样子。敬大姐的内心冲突在哪
里,对于我是个谜,或许将来只有敬大姐自己才能破解。
不过有时也看得出来,敬大姐在我们这些年龄小她好多的小弟身上,感受到自己做
为大姐的一种压力感。但是没有关系,春天过了从来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主持人
这个行当应当是越老越吃香,与其我们或下一代主持人熬到年岁大一点时才真正做到成
熟,不如敬大姐就先给我们做一个榜样,更何况,总和年轻人呆在一起的敬大姐,永远
都是大姐。
老师方宏进
称方宏进为老师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来他的确是老师,深圳大学的老师,很多年里
,你看着他在电视台的屏幕上晃来晃去,但个人关系却一直还在深圳大学,直到最近,
这种关系才有了改变,我也曾经遇到过他在深圳大学时教过的学生,对他的教课水平还
多有夸奖,只不过这些夸奖者都是他的女学生,不知男生的评价会是如何。
叫他老师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我们五个人之中,做新闻评论类节目,方宏进是
出道最早的,想当初《东方时空》还了无踪影的时候,老方就在北京电视台弄了个广泛
引起轰动的和希望工程有关的《圆梦》,之后又在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节目中任
主持人,如按日本、韩国的规矩,我们不管比老方大还是小,都得称呼他为前辈才对。
也因此,有一年春节我们内部的联欢会上,有一个小品里有这样的台词,是几十年后方
宏进的孩子说给崔永元的孩子听的:“哼,当初我爸出名的时候,你爸还嗑瓜子练嘴皮
子呢!“我想,不仅小崔的孩子,我和水均益的孩子面对这句话时也都只有听着的份。
叫方宏进为老师的第三个因素只和我个人有关,1997年7月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但对于我这个对金融里的奥妙知之不太多的人来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些深奥,不
过方宏进是此中高手,正好有一次聚会,我向老方开始请教,老方一二三四,把亚洲金
融危机给我讲得生动有趣,其实不仅是我,我身边好多人都听得入了迷,也正因为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