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里,全班大多数同学家境都还不错,但有一个小姑娘来自贫困家
庭,上学的时候,她遭遇了这样一件事。
由于她家境贫困,因此常招来同学的嘲笑,最后竟发展到同班同学为她编了一个顺
口溜,常对着她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鸭店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
袋没有钱。“
小姑娘在给我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委屈的眼神中还夹杂着一种愤怒,
很容易想像她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面对那些富裕的同学,随着年岁的增长,仇恨会不会
在她的心中扎根呢?
还有一个中学,老师在课堂上统计自行车的拥有量,“谁有自行车?“全班同学几
乎都举了手,“谁没有自行车?“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没有想到面对这名举手的同学,
全班竟然哄堂大笑。
这位因没有自行车而举手的孩子该是怎样的窘迫呢?
当我写下这两个在我脑海中停留了很久的故事时,我有一种很大的担忧:如果在同
样一个国度里,我们都是用这样一种心态来面对贫困的话,那将是一种灾难。
人们的遗忘能力似乎一直很强,其实在二十多年前,我们都还一样,都生活在贫困
的生活中,但是一转眼,相当多的人富起来,却忘记了自己从哪儿来,马上对自己身边
的穷人采取了一种连同情都没有的态度。
我去希望工程采访时得知,在几年的捐助中,伸出援手最多的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富
裕人士,而是生活也很一般的普通人,这使希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穷帮穷“的事
业。平凡人的同情是最多的,但如果有更多的富裕人士和更多的企业拿出更多的同情心
,贫困的孩子就会有更多走进课堂的机会。
因此,在我们身边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之后,也许我们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首
先要学会的,就是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贫困。如果这种心态是正确的,那
社会将多出一些稳定,贫困人口也将多出一种感动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自信,因为他们会
觉得:在人群中,他们并不孤独并没有受到歧视。
在即将结束我这段文字的时候,让我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去北京三里河的一家眼镜店配眼镜。在那家眼镜店的门
口,我看见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一叠《北京晨报》在卖,从她的穿着上看得出
来她的家境不会很好。一张报纸5毛钱,我顺手掏出一块钱说:“买两张报纸。“然后悄
悄地只拿了一张就进了眼镜店,可是过了一会儿,小女孩进了眼镜店找到我,小脸胀得
通红,对我说:“叔叔,这是找您的5毛钱,我妈说了,我不能多要别人的钱。“
接过这沉甸甸的5 毛钱,面对离去的小女孩,我的脸开始胀红,不是因为窘迫,而
是因为心里一种真实的感动。我知道,她们的家庭还有一段艰难的日子要走,但是有那
样一位值得尊重的母亲和开始学会坚强的孩子,她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因为靠天靠地
靠别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如何面对贫困,不是一个将要结束的话题,而是刚刚开始。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对
于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人士,还有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同胞,在新世纪的地平线,我们将用
一种什么样心态和方法来面对贫困,都和中国的未来有关,都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

但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





〓〓〓第十五节·环保中国: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



  在北京这座大城市里生活久了,一段时间,以为我已经将故乡淡忘了。
我来自内蒙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一处在地理上不及在人们心理上遥远的地方。

生活在那里的十几年,故乡的珍贵只是生活的场景因此还未能真切地感受到,然而
当我成了异乡的游子,回忆之中,那故乡的一切才慢慢清晰而生动起来。
天是高的,让人在地面上行走总会有一种通透而自由的感觉;天是蓝的,云是立体
而纯白的,加上地平线上的那种嫩绿,更是时常提醒我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份。不像
在北京,在钢筋森林中行走,常常觉得自己象是一部只会呼吸的机器。
在故乡的时候,每日清晨似乎都是在鸟叫声中醒来,即使是在冬日,听不见鸟叫,
也时常在睡梦中听到家人“又下雪了“的惊呼,然后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世界,沉醉一会
儿才慢慢起床。
这样的清晨在北京是不多的,总是闹钟刺耳的鸣叫才把自己从昏睡中叫醒,然后在
脑海中盘点好今天要干的一二三件事,最后沉重而无奈的起床。
故乡的景观是天然的,而都市中的所谓景致都是人造的,不过声光电而已,属于玩
给现代城市人的一种视觉魔术。故乡的远处和近处都是绿的草和清的水,而都市中的视
线总被奔忙的人群阴挡,缝隙中看见的颜色是灰。
在故乡考大学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学习的背景也美的惊人。由于我的母校被一个巨
大的森林公园环抱,因此背书和上自习的时候,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在樟子松下坐在细
细的白沙上你问我答。后来考上了大学到了北京,四年校园生活之后,成为了北京工作
人流中的一员,那一切和绿色和草香和鸟叫有关的生活都成了回忆,直到有一天我都以
为将它们忘了。
搞不清这种遗忘是因为忙碌还是因为麻木。
这种遗忘似乎停留了好久,直到有一次采访,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唤起了我内心沉
睡的故乡。
那次是采访我的内蒙同乡电影演员斯琴高娃,不知怎么搞的,这次采访后来成了一
次内蒙人的聚会,腾格尔来了,舞蹈家敖登格日勒来了,我的同行斯琴塔娜也来了。
有内蒙人的地方自然有歌有舞,腾格尔坐在钢琴旁,敖登格日勒站到了房间的中央

就在这个时候,我还没有觉得什么,一直欢笑着,然而音乐一响,一切都不同了。

钢琴上传出的是耳熟能详的《蒙古人》那首曲子,敖登的精彩舞蹈也随之开始,一
瞬间,我仿佛被电击了一样,故乡的一切都回来了,那草香,那清水流动的微弱声响,
那绿色、那高高在天上白的云还有亲人与朋友的笑脸……
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直到转成嚎陶大哭,没有人惊讶,有的只是理解的劝慰与声
援的抽泣声。
我终于知道,故乡一直在我心中,现代人在城市中的奔忙会淡化和掩饰一些什么,
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保持着童年时我们共同拥有的那份绿色。
然而推开窗去,北京象很多城市一样,依然被灰色包围着,时常被三级四级的低劣
空气环境围绕的人们,因此拥有的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今天的人们如此强烈的怀旧,
不仅是因为童年的珍贵还因为从前我们都离自然更近一点。
我们在城市中得到的越多,对这个城市越会产生一种反叛。也许今天我们在城市中
忘情地拚搏,正是为了明天愉快地离开城市。
我们毕竟是自然的动物。
然而二十多年的改革,让我们拥有富裕生活的同时,环境保护这个词汇也开始走进
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之所以熟悉这个词,实在是因为环境已经到了不保护就无法生存的
边缘。
我们前进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是富裕的生活。可什么是富裕的生活?难道
是未来我们都要戴着口罩点钱,然后一起奔向少的可怜的青山绿水吗?
环保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拚出来的
明天会?难道我们非要用今日勤奋的劳作制造一个恐怖的未来吗?
母亲河的乳汗开始有毒
 1996年5月底,我随《新闻调查》摄制组去拍摄《淮河水》这期节目。
之所以拍摄这期节目,是因为国家规定,这一年的7月1日凌晨之前,关闭淮 河沿岸
的所有小造 厂。
出发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年来,淮河早已变了颜色,污染的程度到了相当严重
的地步。
水质分为五类,一、二、三类,人类可以直接右或是经过净化之后饮用,而四类水
为农田灌溉,五类水为工业用水,但可怕的是,在淮河的有些段落,经常性的水质是在
五类以外,也就是说,连工业用水的资格都没有。这个调查结果,我目瞪口呆,对于生
活在淮河两岸的百姓来说,这可是一条母亲河啊!然而母亲有毒的乳汁,做子女的该是
怎样的一种心情?尤其想到,在全国,象淮河这样情况的河流还有不少,那里的百姓呢

我们的第一站是安徽的蚌埠,这是淮河中下游的一座中等城市,一进城,便看到传
说中的一景,好多人的自行车后面都有一根粗粗的木棒,上面挂着两个塑料水桶。原来
由于淮河水质的糟糕,自来水也自然不被当地人信赖,因此靠着大河买水吃成了蚌埠人
无奈的选择。
这就是淮河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沿着淮河进行的这次采访,触目惊心的事太多,我们看到由于上面排污,导致河里
的鱼成千上万地快速死亡,看着渔民悲愤的表情,我不知道,这些以养鱼为生的人们,
他们的明天会怎样?
在一个村子里,由于小造纸厂和小皮革厂众多,因此污染严重,使得地下水遭到侵
害,肝病开始盛行,肝炎此起彼伏。还有一个村子在几年的征兵活动中,竟没有一个合
格的。污染已经如此近距离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在淮河的一条支流沿岸,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问孩子,河水
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黑色。这个答案令人心碎,然而面对孩子们生活中的那条河
流,我知道,孩子们的回答是正确的。如果老师要接着问:河水是什么味道的,那答案
就很难统一了,因为那样一种近乎到了极致的臭味,孩子们很难寻找到准确的形容词来
描绘它。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我想够了。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不计后果地自毁家园呢?
其实小造纸厂也好小皮革厂也好,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