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2-红顶商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雪岩2-红顶商人-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为李中堂不是东西,出卖朋友。耿精忠垮台,朝廷收复福建,要办附逆的罪,李中堂自己得意了,竟不替陈翰林洗刷。害得他充军到关外。”

胡雪岩说,“我现在仿照他们的办法,但愿那批人很识相,我替他们留下的这条洗刷的路子,将来一定有用。”

“对!小爷叔的意思,我完全懂了,这道公理我连夜替你预备起来。”

“不忙,明天动笔也不迟。”胡雪岩说,我还有件事要先跟你商量“。

这件事是为王有龄身后打算,自不外名利两名。王有龄的宦囊虽不太丰,却决不能说是一清如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许多收入象征粮的“羡余”,漕粮折实,碎银子熔铸为五十两银子一个的“官宝”,照倒要加收的“火耗”,在雍正年间就已“化暗为明”,明定为地方官的“养廉银”。

此外“三节两寿”——过年、端午、中秋三节和本人及太太的两个生日,属员必有馈敬,而且数目亦大致有走规,这都是朝廷所许的收入。

王有龄的积蓄,当然是交给胡雪岩营运,他现在要跟古应春商议的,就因为经手的款子,要有个交代。“他们说王雪公有钱在我手里,这是当然的,我跟死者的交情,当然也不会‘起黑心’。不过,”说到这里,他有点烦躁,“这样子的局面,放出去的款子,摆下去的本钱,一时哪里去回笼?真叫我不好交代。”

这确是极为难的事。古应春的想法比胡雪岩还要深,王有龄已经自尽,遗属不少,眼前居家度日,将来男婚女嫁,不但在在要钱,而且有了钱也不能坐吃山空。所以,他说:“你还不能只顾眼前的交代,要替王家筹个久长之计才好。”

“这倒没有什么好筹划的,反正只要胡雪岩一家有饭吃,决不会让王家吃粥,我愁的是眼前!”胡雪岩说:“王雪公跟我的交情,可以说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他在天之灵,一定会谅解我的处境。不过王太太或者不晓得我的心,他家的亲友更加隔膜,只知道有钱在我这里,不知道这笔钱一时收不回

来。现在外头既有这样的闲话,我如果不能拿白花花的现银子捧出来,人家只当我欺侮孤儿寡妇。这个名声,你想想,我怎么吃得消?“

古应春觉得这个看法不错,他也是熟透人情世故的人,心里又有进一步的想法:如果胡雪岩将王有龄名下的款子,如数交付,王家自然信任他,继续托他营运,手里仍可活动。否则,王家反倒有些不大放心,会要求收回。

既然如此,就乐得做得漂亮些。

麻烦的是,杭州一陷,上海的生意又一时不能抽本,无法做得“漂亮”。

那就要靠大家帮忙了。

“小爷叔,”他问:“王雪公有多少款子在你手里?”

“王太太手里有帐的,大概有十万,另外还有两万在云南,不知道王太太知道不知道。”

“那就奇怪了,怎么在云南会有两万银子?”

“是这样子的,”胡雪岩说,“咸丰六年冬天,何根云交卸浙江巡抚,王雪公在浙江的官,也没有什么做头了,事无安排,调补云南粮道,我替他先汇了两万银子到云南,后来何根云调升两江,王雪公自然跟到江苏,云南的两万银子始终未动,存在昆明钱庄里生息。王雪公始终不忘云南,生前跟我说过,有机会很想做一任云南巡抚,能做到云贵总督,当然更好,这两万银子在云南迟早有用处,不必去动它。现在,当然再也用不着了!”说到这里,胡雪岩又生感触,泫然欲涕。

等他试一试眼睛,醒一醒鼻子。情绪略略平伏,古应春便接着话题问:“款子放在钱庄里,总有折子,折子在谁手里?”

“麻烦就在这里。折子是有一个,我交了给王雪公,大概是他弄丢了,也记不起这回事,反来问我。这原是无所谓的事,跟他们再讣一个就是。后来事多,一直搁着未办,如今人已过世,倒麻烦了,只怕对方不肯承认。”

“你是原经手,”古应春说,“似乎跟王雪公在世还是故世,不生关系。

不过,钱庄的规矩,我也不大懂,不知道麻烦何在?“

“钱庄第一讲信用,第二讲关系,第三才讲交情,云南这家同业,信用并不见得好,交情也谈不上,唯一讲得上的,就是关系,王雪公在日,现任的巡抚,云南方面说得上话,我自己呢,阜康在上海的生意不算大,浙江已经坐第一把交椅,云南有协饷之类的公款往来,我可以照应他们,论生意上的关系也够。不过,现在不同了,他们未见得再肯买帐。”

这番分析,极其透彻。古应春听入心头,亦颇有感慨,如今做生意要想发展,似乎不是靠官场的势力关系,就得沾洋人的光。风气如此,夫复何言?

看起来王有龄那笔款子,除非大有力者援手,恐怕要“泡汤”了。

“只有这样,托出人来,请云贵总督,或者云南巡抚,派人去关照一声,念在王雪公殉难,遗属理当照应,或者那批大老肯出头管这个闲事。”

“也只好这样。”胡雪岩说,“交涉归交涉,眼前我先要赔出来。”

“这一来总数就是十二万。”古应春沉吟了一下,毅然决然地说:“生意在一起,信用也是大家的。我想法子来替小爷叔凑足了就是。”

这就是朋友的可贵了。胡雪岩心情很复杂,既感激,又不安,自觉不能因为古应春一肩承担,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所以还是要问一问。

“老古,你肯帮我这个忙,我说感激的话,是多余的。不过,不能因为我,拖垮了你。十二万银子,到底也不是个小数目,我自己能凑多少,还不晓得,想来不过三、五万。还有七、八万,要现款,只怕不容易。”

“那就跟小爷叔说实话,七、八万现款;我一下子也拿不出,只有暂时调动一下,希望王太太只是过一过目,仍旧交给你放出去生息。”

“嗯,嗯!”胡雪岩说,“这个打算办得到的。不过,也要防个万一。”

“万一不成,只有硬挺。现在也顾不得那许多了。”

胡雪岩点点头,自己觉得这件事总有八成把握,也就不再去多想,接下来谈到另一件事。

“这件事,关系王雪公的千秋。”胡雪岩说,“听大书我也听得不少,忠臣也晓得几个,死得象王雪公这样惨的,实在不多。总要想办法替他表扬表扬,留个长远的纪念,才对得起死者。”

“这又何劳你费心?朝廷表扬忠义,自然有一套恤典的。”

朝廷的恤典,胡雪岩当然知道,象王有龄的这种情形,恤典必然优渥,除了照“巡抚例赐恤”,在赐谥、立传、赐祭以外,照例可以入祀京师昭忠祠,子孙亦可获得云骑尉之类“世袭罔替”的“世职”。至于在本省及“立功省份”建立专词,只要有人出面奏请,亦必可邀准,不在话下。

胡雪岩的意思,却不是指这些例行的恤典,“我心里一直在想,王雪公死得冤枉!”他说,“想起他‘死不瞑目,那句话,只怕我夜里都会睡不着觉。我要替他伸冤。至少,他生前的冤屈,要叫大家晓得。”

照胡雪岩的看法,王有龄的冤屈,不止一端:第一,王履谦处处掣时,宁绍可守而失守,以至杭州粮路断绝,陷入无可挽救的困境。第二,李元度做浙江的官,领浙江的饷,却在衙州逗留不进。如果他肯在浙东拼命猛攻,至少可以牵制浙西的太平军,杭州亦不会被重重围困得毫无生路。第三,两江总督曾国藩奉旨援浙而袖手旁观,大有见死不救之意,未免心狠。

由于交情深厚,而且身历其境,同受荼毒,所以胡雪岩提到这些,情绪相当激动。而在古应春,看法却不尽相同,他的看法是就利害着眼,比较不涉感情。

“小爷叔,”古应春很冷静地问道:“你是打算怎么样替王雪公伸冤?”

“我有两个办法,第一是要请人做一篇墓志铭,拿死者的这些冤屈都叙上去,第二是花几吊银子,到京里请一位‘都老爷’出面,狠狠参他一本。”

“参哪个?”

“参王履谦、李元度,还有两江的曾制台。”

“我看难!”古应春说,“曾制台现在正大红大紫的时候,参他不倒,再说句良心话,人家远在安庆,救江苏还没有力量,哪里又分得出兵来救浙江?”

胡雪岩心里不以为然,但不愿跟古应春争执,“那么,王履谦、李元度呢?”他说,“这两个人总是罪有应得吧?”

“王履谦是一定要倒霉的,李元度就说不定了。而且,现在兵荒马乱,路又不通,朝廷要彻查也无从查起。只有等将来局势平定了再说。”

这一下惹得胡雪岩心头火发,咆哮着问:“照你这样说,莫非就让这两个人逍遥法外?”

胡雪岩从未有过这样的疾言厉色,古应春受惊发愣,好半天说不出话。

那尴尬的脸色,亦是胡雪岩从未见过的,因而象镜子一样,使得他照见了自己的失态。

“对不起,老古!”他低着头说,声音虽轻缓了许多,但仍掩不住他内心的愤慨不平,当然,这愤慨决不是对古应春。

古应春觉得胡雪岩可怜亦可敬,然而却不愿说些胡雪岩受听的话去安慰他。“小爷叔,我知道你跟王雪公的交情。不过,做事不能只讲感情,要讲是非利害。”

这话胡雪岩自然同意,只一时想不出,在这件事上的是非利害是什么?

一个人有了冤屈,难道连诉一诉若都不能?然则何以叫“不平则鸣”?

古应春见他不语,也就没有再说下去,其实他亦只是讲利害,未讲是非。

这一阵子为了替胡雪岩打听杭州的消息,跟官场中人颇有往来,对王有龄之死,以及各方面对杭州失守的感想批评,亦听了不少。大致说来,是同情王有龄的人多,但亦有人极力为曾国藩不救浙江辩护,其间党同伐异的论调,非常明显。王有龄孤军奋战,最有渊源的人,是何桂清,却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什么人要为王有龄打抱不平,争论是非,当然会触犯时忌,遭致不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