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规划大宋- 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也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更何况朝中不断有大臣鼓吹要给山贼一点颜色瞧瞧,更是让皇上觉得,若是软弱地放纵方腊,有失朝廷威仪。”

说罢看着林星,道:“正因如此,朝廷才将怒火烧向林老弟和浙江州府,大责你不修武事,懈怠城防,不察贼请,贻误战机,总之一切矛头都指向你!”

林星听到这里,哪还能不明白,沉声道:“这样说来,我倒是成了朝廷“朝令夕改”的牺牲品了!当初叫我不要攻打方腊,也是朝廷的意思,现在又指责我贻误战机,总在我就是猪八戒照镜子——左右不是人了。”

曾亮点点头,道:“是啊!我们这些做下官的,就是这个命。如今满朝大臣都义愤填膺地要讨伐方腊,声称对山贼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皇上经不住百官的呼声,当然只能将责任推到你身上。你身为浙江知府,你不做这个替死鬼,还有谁做呢?”

事到如今,林星对大宋官场的游戏规则更加了解,同时暗自感叹,官场的水很深,要想不在宦海浮沉,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想到此处,林星开口问道:“曾大人,那现在朝廷的意思是怎样?是要将我押解上京问罪,还是要我整肃军队前去讨伐方腊?”

曾亮摇了摇头,道:“两者都不是!本来皇上的意思是让你征缴方腊,将功补过,好堵住百官的口,让他们知道,你并不是打不过方腊,只是没有打而已。但现在朝廷百官的态度各异,有的认为你能力不够,有的认为你官品不正,有的认为你态度不决,总之一句话,就是认为你不适合带兵出战方腊。所以朝廷将会另外派遣将领前来讨伐方腊,你就不用操心了!”

然后又拍拍林星的肩膀道:“至于你,现在处于风口浪尖,也不能再在浙江待下去了。端王听说你的事情之后,非常关心,找了个借口,和皇上商议之下,决定将你升迁至京城,到工部去任职。此举名升实降,虽然官职品秩不如浙江知府,但好歹能将你调离这是非之地。而且到了京城,有王爷照看,相信百官也奈何不了你!”

林星想不到端王如何看重自己,处处维护自己,心中很是感动,事到如今,也只好这样了,这或许是现在最好的结果,于是点点头,道:“多谢王爷厚爱!事到如今,我也只好离开这是非之地,到京城去避避风头,等方腊之事了了再做打算。”

曾亮点点头,神情有些复杂道:“林老弟,现在朝中很多官员对你印象很差,尤其是户部尚书蔡京,更是多次贬损你,你去了京城之后,日子并不好过,你最好要有心理准备。”

苦日子终于来了,林星嗟叹一声。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章 入朝为官

书接上文。

林星调任的事情很快有了结果,不久之后,朝廷下发圣旨,提拔林星为工部员外郎,同时不再担任浙江知府之职,命林星自接到圣旨之日起,即刻赴京上任,不得延误。

此时林星心中紧悬的大石头总算落地里,等待圣旨的日子可真不好过啊。在圣旨中并未提到方腊之事,也没有点明下一任州官是谁,更没有说朝廷会派哪位将军前来平乱。

总之,这一切都和林星没有关系了。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浙江知府,而是工部员外郎。浙江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已经与林星无任何瓜葛。

此时他离开浙江之时,民间对他的评价是“功过参半”,功劳在于抗旱救灾,修路筑桥,兴修水利,大兴土木,改革商业,繁华市场。过错在于纵容苏杭应奉局赵二一伙大肆搜刮,掠夺民脂民膏,置万民于水火之中,百姓辛辛苦苦好几年攒下的钱财,一夜之间就被搜刮一空,颇有几分“辛辛苦苦数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苍凉,难怪百姓会对他怀恨在心。当然,这些都是朝廷的决策,林星人微言轻,根本组织不了剥削和压榨的发生。

朝廷对林星的评价也是“功过参半”,功劳除了上述事迹之外,还有就是协助苏杭应奉局采办生辰纲,这真是一件讽刺之事。百姓认为是过错的,朝廷却认为是功劳一件。当官者就是这样矛盾,顺君则逆民,顺民则逆君,此乃封建主义的弊端,林星也是无可奈何。至于过错,则是纵容方腊所部横行无忌,扰乱治安,令朝廷威严丧失。

事到如今,再去在意民间和朝廷的评价意见毫无意义了。林星现在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包袱,率领自己的伙计,轻装上阵,赶赴京城。

又是一年离别时,林星回望当初送别李清照的十里长亭,想到此刻自己亦将远走高飞,不觉感触良多,世事无常,人生别离,亘古如此。

车队离开了杭州城,缓缓地驶向京城。

这次入朝为官,外人看似风光,怎么说也是去京城当官,那可是天子脚下,皇城根处,怎不比浙江这偏远之地好?其实不然,此举实则是“明升实降”,单从官秩而言,浙江知府是正五品,工部员外郎却是从六品,差了两大截。更不要说知府权倾一州,而工部员外郎却是一无是处了。总之,当工部员外郎,权力肯定没有知府大。

但此时事已成定居,多说无益。

经过一番舟车劳顿,林星一行终于抵达京城汴梁。

汴梁,又称汴京,东京,开封,是北宋京城,七朝古都。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定都开封。此后上百年间,北宋历经九代帝王,至故事发生之事,汴梁城已是天下乃至当时世界上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城。城周宽阔三十余里,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鼎盛之时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是一座气势恢宏,规模雄大,富丽堂皇的都城。

林星抵达京城之后,来不及寻找下榻落脚处,忙不迭地独自前往工部报到。

此时门外早有官员闻得林星前来报到,几个同样是工部小官员的年轻人很热情地将林星请入府衙之中,一路前行带路,引至内堂议事厅中。走动之时有说有笑,气氛融洽,看来工部还算是个不错的衙门,同僚和睦,相处愉悦,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快到内堂之时,引路的两个同僚突然止住了笑声,压低声音轻声道:“陶侍郎在内堂等候,我们就不陪你进去了!初次见面,说话多加小心,你进去吧!”

林星点点头,目送着两人离去,心中渐渐有了些模糊的认识,看来工部这个机构,是同僚友善,领导难伺候,自己日后若是工作有压力,该是来自上司处。

果不其然,一进入内堂,立刻感到气氛严肃沉闷,没有一丝活泼之气,一人端坐在座位上,直勾勾地看着迈过门槛的林星,眼睛眨也不眨,像只黑鹰一般,望得人心里不自然。

此人不苟言笑,一看就知是严谨认真的主,林星忙施礼道:“新报道的工部员外郎林星,拜见侍郎大人,下官初来乍到,日后还请侍郎大人多多关照。”

那陶侍郎挥挥手,不以为然道:“免礼,过来吧!”

林星心中暗忖,这陶侍郎架子倒是蛮大的,这也难怪,工部侍郎是从三品的官员,放眼全国也是显赫一方的大官。工部自尚书以下,设有两名侍郎,多名郎中,多名员外郎,依次是从二品,从三品,正六品和从六品。看得出来,林星算是工部最低级的员工了。

一边想,一边走上前去听候吩咐。那陶侍郎简短说道:“今日你新来报到,恰巧工部尚书许平大人外出了,因此不曾得见,你且记住许大人名讳,他日见到之时,不要忘记行礼!”

林星点头道:“下官记住了。”

陶侍郎又吩咐道:“我们工部居于六部之中,依照朝廷的期望,工部主要负责全国的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职责不可谓不重大,任务不可谓不艰巨。你既然到工部任职,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身为员外郎,你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京城,查看各大古老建筑,看看有没有废旧漏水的现象,如果有的话要及时检修,免得酿成大祸。莫要小看了这些工作,你觉得它琐碎,实则非常重要,皇上和大臣的宅邸,都由我们工部负责,若是出了差错,别说你我担当不起,就是尚书大人也要受到牵连。所以你凡事务必上心,切不可玩忽职守,懈怠懒惰!”

林星将自己的职责默记在心中,重重地应道:“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戮力工作,绝不会玩忽职守,惘顾自己工部员外郎的身份。”

陶侍郎这番话其实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一般当官当到这份上,这种思想工作那还用得着做,见林星明白了之后,点点了头,事情都交代完了,遂起身准备离开。

林星正准备恭送陶侍郎,他忽又折回道:“林星,你的事情,我都听说了。有句话我要奉劝你,你从前身为浙江知府,如今贬损至工部员外郎,身上的傲气也该收敛些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京城不必浙江,官场的水很深,有时候低调一些,不失为明哲保身的好方法。”

说罢出门而去。

林星心中涌起些许的温暖。这顶头上司虽然看起来严肃,但心地还是好的,很为自己着想。

同时对他刚才那番话很是认可,是啊,在京城,低调才是王道。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章 齐云球社

书接上文。

林星去工部报到之后,出了大门,领着一众随从人员,回到了安在京城的新家。

新家位于京西一条并不显眼的街道旁,原本是前朝一位老员外的府邸,那老员外是个京官,后因年事已高,思乡情切,遂起了落叶归根的念头,便率领妻儿老小告老还乡,这座府第就空了出来,正好被林星派来京城探路的华氏兄弟相中,因此就买了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