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
1971 年林彪事件之后,毛泽东知道可以依靠叶剑英元帅去团结军队,因为叶有把握大局的能力和出色的判断力,
人很忠诚,没有个人野心。'2538'在长征期间,叶放弃了对毛泽东的对手张国焘的忠诚,转而效忠毛泽东,此后他便一直
保持着毛对他的信任。毛泽东说过,叶帅是「大事不糊涂」。他在林彪坠机后对军队的整顿中,在毛去世后帮助华国锋
逮捕「四人帮」的工作中,以及 1973 年和 1977 年邓小平的复出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叶帅避免插手具体事务,他更
愿意把责任交给别人去承担。他不表达明确的意见,但随时愿意提供建议。
叶帅是个随和的人,他能够争取到并保持背景十分不同的人的信任,这种能力广为人知。他在文革期间自愿选择
了靠边站,没有参与到是非之中;文革时他没有担任要职,因此也不是受到严厉批判的对象。叶剑英常说「伴君如伴虎」,
他明白涉足政治的危险,更愿意保持低姿态。
叶剑英生于 1897 年,毕业于云南军事学院。他曾与周恩来一起供职于黄埔军校,当时林彪是该校的学生。他在
1927 年参加过武昌和广州的起义,但是在当选为元帅的十个军队领导人中,他是唯一没有率军征战经验的人。虽然打
过仗的司令员并不把他视为自己人,但他们尊重他长期作为军队高层领导所扮演的谈判专家和顾问的角色。在 1937 至
1949 年的战争期间,叶剑英与周恩来密切配合,将军事环境中的具体知识运用于同国民党和外国人的谈判中。
叶剑英出生于广东北部山区的梅县,这里是客家人的非正式首府,出过很多将军和华侨。叶的祖父在马来亚做矿
工,不少家人在那里经商,叶与他们在马来亚住过几个月,因此要比其他大多数军队领导人有更开阔的眼光。1949 年
到 1952 年,叶剑英在华南分局(辖广西和他的家乡广东两省)任第一书记时,华南局受林彪的中南局领导,所以他认
识林彪手下的很多高层干部。叶剑英的这种特殊关系,对于他在林彪坠机后使林的亲信保持效忠起了很好的作用。1971
年 10 月 3 日,林彪逃亡失败刚过两周,毛泽东和叶帅就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军委办公会议」,用他们认为忠于毛泽
东的人取代了林彪的追随者。毛在第二天召开军委办公会议,发动肃清林彪在解放军领导层可能留下的残余影响的运动。
'2539'1972 年 2 月,叶剑英主持召开会议对林彪的错误进行清算并向军队发出新的指示。会议召开几天后,按照叶帅的
指示下发了一个文件,其中列举出林彪领导军队 12 年间所犯的错误,以及开展军队整顿运动的内容和程序。'2540'
叶帅一直得到毛泽东的善待,毛泽东去世后他又在逮捕「四人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后来成为一个拥立新领
袖的人,一个为华国锋出谋划策的可敬元老。在为邓小平 1977 年复出铺路方面他也起了关键作用,但他后来并不支持
邓小平排挤华国锋的做法。华国锋靠边站后叶帅也退了休,在广东家乡度过他的晚年。
余秋里
余秋里在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中左臂受了重伤,他拖着残臂行走 192 天,终于到达一个医疗站,在那儿动了截肢
手术。他以刚毅果断、足智多谋着称。'2541'
邓小平认识余秋里,也知道他能在逆境中完成任务的名声。1949 年余秋里
随第一野战军入川,先是在同年年底被派往川西工作,后担任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当时邓小平任西南局党委书记兼西
南军区司令员。余秋里一直在部队做后勤工作,1952 年邓小平回京后,他很快也被调回北京。1961 年 4 月邓小平视
察大庆油田时,余秋里已经离开油田工地,但他过去的得力助手康世恩向邓小平全面介绍了余秋里的工作。在规划「三
线」工作枣在西南内地发展工业和国防产业,以免受到外来军事打击枣时,邓小平也与余秋里有密切的合作。邓小
平的作息时间较有规律,余秋里则是个能够废寝忘食抓具体工作的人,他和助手一起制定计划,确保任务的完成;出现
问题时余秋里能够昼夜奋战,直到把问题解决。
由于 1960 年代初余秋里在开发大庆油田上取得的成绩,1963 年 12 月毛泽东公开把他称为国家的英雄,使他
成了全国的名人。油田一般位于受到军队保护的边远地区,石油对军队的运输又至关重要,因此军队在石油钻探和生产
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军队担任负责保障供给要职的余秋里,于 1958 年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1960 年苏联撤走专
家、终止了石油供应后,开发油田成为当务之急,而前景最被看好的油田便是位于黑龙江地区的大庆油田。当时中国缺
少开发大庆必不可少的设备、道路、运输工具、电力和训练有素的人员。在建设工地上,干部和工人都住在工棚里,后
来又搬进自己盖的乾打垒。身为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亲自到大庆担任党委书记,实际上成了项目经理。他想方设法
完成石油生产任务,表现出饱满的干劲和决断精神。1960 年余秋里去大庆时,大庆生产的石油只占全国产量的 9%,
经过余秋里的努力,1963 年大庆的产量已提高到全国产量的 46%。'2542'
毛泽东对领导着计划工作、通常都很谨慎的平衡派感到厌烦,于是在 1964 年 12 月任命余秋里为国家计委副主
任兼秘书长。不仅余秋里不愿接受,那些批评他的谨慎的计划官员更是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余秋里没有搞全面计划工作
的背景。毛泽东回答说:「谁说他只是一员猛将、闯将?石油部也有计划工作嘛。」'2543'余秋里还主管着「小计委」,
这是国家计委内部的一个领导小组。余秋里在这里主持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尽管谨慎的计划派并不像毛泽东那样看
重余秋里。1965 年越南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指示说,计划要以国防需要为主,包括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要进一步迁往内
地。余秋里和他的项目管理团队在逆境中完成了这些「三线」工厂的搬迁工作。当余秋里受到红卫兵的批斗时,周恩来
安排余秋里住进中南海。虽然不再受到红卫兵的威胁,但他也离开了自己的家人。1970 年他又得到提拔,担任了国家
计委主任。
1971 年 9 月林彪死后,由于余秋里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有很高威望,他又协助中央,回部队肃清后勤部里与林彪
关系密切的干部。1972 年,随着进口新技术的前景看好,余秋里在中国获取这些技术的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1975
年余秋里访问日本,为引进日本钢铁技术打下基础。邓小平 1975 年 1 月担任第一副总理后曾与余秋里密切合作,余秋
里不但继续做国家计委主任,而且也担任了副总理。1977 年 8 月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余秋里又被华国锋提拔为政治局
委员。虽然陈云和谨慎的计划官员以渤海湾钻井平台的倒塌事故为由解除了余秋里国家计委主任一职,但邓小平又安排
他回到军队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
赵紫阳
1989 年,赵紫阳宁肯接受惩罚也不愿动用军队来结束天安门示威,由此闻名于天下。'2544' 尽管他在 1986 年领
导过高层政治改革的研究,但是在 1989 年以前,他并没有大力提倡自由民主的名声。外国领导人所了解的赵紫阳,是
一个对国际经济问题有着出色把握的人。邓小平让他担任总理,是因为他是杰出而又坚定的改革家,一个经验丰富的干
部,他具备锐利的分析能力,能够为落实邓小平大胆的经济改革提供引导。在 1980 年,中央政府的干部习惯于按常规
办事,不会主动进行改革,赵紫阳则是早就开始试验新方法的省级领导人。他在四川时,在北京允许的范围内,试验过
向工业企业下放自主权,允许农村的生产队分散经营。任何其他省级领导人在这些方面都不能与赵紫阳相比。
共产党在 1949 年控制全国后,邓小平从未与赵紫阳直接共过事,但他早就知道赵紫阳作为一个出色的省级领导
人的名声。邓小平第一次遇到赵紫阳是在 1946 年,当时只有 27 岁的赵紫阳是河南省滑县县委书记和负责周边几个县
的区委书记,而滑县当时归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管辖。1952 年邓小平回京后,逐渐了解了刚过 30 岁、在广东
担任省委副书记的赵紫阳的作为。邓小平也关注着赵紫阳之后的发展,赵于 1965 年被提拔为广东省委书记。邓小平在
1975 年让赵紫阳担任了四川省委第一书记,那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让邓小平牵挂的地方:那里是邓小平的家
乡,1949 年至 1952 年邓小平还担任过那个地区的负责人。
当邓小平 1977 年恢复工作并开始认真考虑下一代领导人时,他支持让赵紫阳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当时政治局
的正式成员是 17 人。这一职位使赵紫阳有资格参加政治局会议,熟悉中央的事务。但是他还需要做出一些有说服力的
事情,才能接过这一职务。1978 年 1 月邓小平取道四川去尼泊尔访问途中,有机会与赵紫阳交换有关改革的看法。赵
紫阳说,「骑老虎」靠近权力中心固然让人兴奋,但也很危险。他知道有很多干部都是毁在这个过程中枣林彪和刘少
奇,还有他在广东的长期导师和后台陶铸。文革前夕陶铸被毛泽东调到北京,就要成为权力排名第四的人物,但后来却
被文革大潮吞噬,受到批判和监禁,因得不到适当医治而于 1969 年去世。后来邓小平还是力促赵紫阳进京加入到新时
代的改革之中,而赵紫阳在 1980 年初最终答应了邓小平。
赵紫阳于 1919 年生于河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是天生的领袖人物。他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总能表现出自信
从容的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