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病便在淮河沿岸的阵地绝迹了。
然而,徐州战区并不是唯一出现“疠子病”的地方,就在马思甲深入疫区期间,中国很多地方也出现了这种怪病,“烧荒”的方法虽说在徐州战区看来是有效的,但其他地方的一些疫区却仍然在等待美国人的研究结果,并不相信“烧荒”真能治病,即使有些地方相信“烧荒”的方法,但因为其并不知道那些地方聚阴具备滋生灯芯草的条件,所以只能乱烧一气,不该烧的地方烧了一遍又一遍,而该烧的地方却丝毫没被破坏,到头来,人力物力倒是费了不少,而疫情却得不到丝毫的缓解。
“所以马老爷子就找到了冯昆仑?”老刘头插话道。
“不是师傅找他,而是他找师傅……”戴金双看了老刘头一眼,“师傅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冯昆仑竟然也会去抗日……”
“这话是怎么说的?什么‘冯昆仑竟然也会去抗日’?”听戴金双这么一说,张国忠也是一愣,此前翻译冯昆仑失明后用殄文所写的《中华抗战机要详录》的时候,自己就曾经纳闷过,冯昆仑作为一个国民党特工,为什么会精通那些诡异的殄文,甚至用这种怪文写回忆录,而此刻听戴金双的语气,这冯昆仑好像也确实有些来头,而且似乎不是什么正经来头。
“提起冯昆仑的师傅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人俗名叫赵官禄,也曾是道门中人,出家在广东的落鸿观,道号明川,还俗以前叫赵明川……”戴金双的脸上露出了一股惨死般的微笑。
“赵明川……?”张国忠脑袋里忽然闪过一股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想想……这个名字好耳熟……哦……!!我知道这个人!当初我的朋友调查过这件事!巴山的錾龙阵就是他破的,那块镇台毒玉也是他卖给英国人的……!”此时,张国忠忽然想起了秦戈当年的调查结果,“冯……冯昆仑是……是赵明川的徒……徒弟……?”张国忠似乎有点不敢相信。
“哦?你竟然知道赵明川?”虽然听张国忠叙述过去巴山的事,但由于张国忠叙述得比较概括,秦戈关于赵明川的调查结果被省略了,此刻听张国忠说知道赵明川,戴金双也显得有些吃惊,“这个人有两个徒弟,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叫赵庆云,一个就是冯昆仑……”
“这么说,他也会降……降术……”张国忠睁大了眼珠子。
“对!他会降术!而且不是一般的会!“戴金双仰起头,似乎又恢复了严肃……
【注解】
庞炳勋:字更陈,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河北省新河县南阳庄村,抗日名将,曾于台儿庄会战中以劣势兵力成功阻击日军坂垣师团的南下,时任国民党陆军中将,第五战区军团长,隶属于李宗仁部。虽然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但此人亦因妥协于蒋介石、何应钦的威逼利诱公然出任察省“剿匪“总司令,且欲武力阻挠爱国将领冯玉祥所组织的“抗日同盟军“而饱受争议。
眼相:马思甲自创的从眼睛的状况观察人体精神状况的方法,与“面相”、“手相”不同,“眼相“并非是占卜未来吉凶的东西,而是人在出现异常的时候用来相看是否为怨孽所致的方法。
洛降:宋末洛有昌发明的降术,详见《传国宝玺》。
秦戈关于赵明川的调查结果:详见《传国宝玺》第四十八章《中计》。
不死传说 第二部 冤冤相报 第四十四章 深度打击
按戴金双的话说,以道教的辈份算,赵官禄也就是还俗前的赵明川,应该比师傅马思甲还大一辈,理论上讲,自己还应该向其徒弟冯昆仑喊一声师叔,但后来赵明川还了俗,这些道门的辈份也就无从谈起了。
说句实话,赵明川这名字在当时的道门圈子里虽说没什么好名声,但也没坏到哪去,至多是贪财如命,做梦都想发财而已。落鸿观的主持彭山隐与赵明川本来是师兄弟,因为师傅传位的事有过摩擦,素来不和,后来赵明川号称外出云游一走就是十几年,彭山隐便借着这次机会将其在观里除了名,从此后此人就算是还俗了。后来据说此人又回过一次落鸿观,但也是闹得不欢而散,自此,此人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他去挖后晋宝藏的事你们不知道?”张国忠问道。
“据师傅所说,民国前后,此人据传曾经回过一次广州,到处向外国人兜售中国宝贝……听你们这么一说,估计就是从巴山挖来的……”戴金双道,“大家伙虽说看不惯,但也没人管……”
清政府倒台以后,中国开始了军阀混战的乱世,借着这股乱劲,赵明川开始明目张胆的向外国人兜售中国宝贝,不少道门中人虽说看不惯,但至多是骂两句,谁也没心思真的去管。一来当时兵荒马乱,大家伙都是自顾不暇;二来这赵明川也是个难缠的角色,一来功夫厉害,二来蛮不讲理睚眦必报,所以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招惹他。
虽说没人管,但赵明川的发财梦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金。民国伊始,各地独立军阀混战,就算是有钱人家也都是屯金聚银,很少有人肯花大价钱买古董,而外国人经过了清末对中国的掠夺以后,对中国宝贝也不怎么新鲜了(圆明园都抢过了,还有什么没见过的)。况且外国人对中国宝贝仿佛也并不在行,据说一幅唐伯虎的字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晚,竟然被一名英国军官仅以一英镑的底价现场拍卖。在这种情况下,赵明川便从广州辗转来到了香港,在赵明川看来,香港是英国人的地盘,比起大陆而言还算稳定,大户人家既有钱又懂行,不失为兜售古货的理想选择。
“后来呢……?”张国忠听得正带劲,戴金双忽然不说了。
“后来的事你不都知道了么?”戴金双道,“赵明川死在了廖家的枪口下……我们都以为他是寿终了,就连他徒弟冯昆仑都不知道他的去向,听你这么一说,我才知道他是被廖家人杀了……”
“去香港之前,赵明川在大陆曾经有一个徒弟,就是后来的中华太平祈福委员会的冯昆仑,据冯昆仑自己说,他是赵明川从孤儿院领养的……”戴金双道,“像他们这种一天到晚研究旁门左道的人,阴德缺损,无嗣是很正常的事,想要孩子就得找个贵人保着。当时赵明川本想娶个八字吻合的贵人媳妇,但却找不到与哪家闺女的八字相合,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从教会办的孤儿院里领养了个孩子出来……”
“贵人……?这个我知道,廖家祖上也曾人丁不旺,那个贵人,是你给找的?”张国忠问道。
“呵呵……廖老爷子根本就不用找贵人保,我用我自己的阳寿给他保的,让他娶梁小兰只不过是发发善心而已……”戴金双叹了口气道。
因为贵人是不能改名的(天数注定这个人是贵人,这所谓的“注定”也自然包括了名字,改了名字就不是贵人了),所以冯昆仑被买出来后赵明川也没给他改名,孩子跟自己名义上的关系也并非父子,而是以师徒相称。
后来,赵明川出手了几件古货,有了点钱,便娶了媳妇,因为有冯昆仑这么个贵人保着,几年不到的时间里便顺利的生了个儿子,这个人就是赵庆云。
虽说这冯昆仑是赵明川得以有嗣的“贵人”,但在赵家的待遇比赵明川的亲儿子赵庆云也差得远,基本上就是个佣人,且赵明川并未传给冯昆仑太多的本事,而是把压箱底的东西都教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赵庆云。不过这冯昆仑也不是省油的灯,仰仗着赵明川教的一点皮毛,竟然自学成才,论本事并不比赵庆云差多少。
虽说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但冯昆仑和赵庆云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受自己的身世与经历的影响,冯昆仑虽说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但骨子里却一直想干一番“大事业”,不管这事业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能领导别人就行,哪怕是当个军阀或者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呢,说白了,其实就是被人使唤惯了后萌发的一种“使唤别人”的报复心理。
而赵庆云却不一样,此人并没什么远大理想,一心只想着发大财,完全继承了父亲赵明川见钱眼开的脾气禀性。另外,此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从脾气禀性而言完全就是赵明川的翻版。赵明川去香港之前,曾经给过妻子一张“八卦探云图”,说如果自己回不来,就把这张图交给儿子,什么时候儿子能看懂这张图了,就让他按着图上的指示把自己藏的东西拿回来,让家里荣华富贵一辈子。
因为时至乱世,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军火。从二十岁开始,冯昆仑便一直以偷枪为生,但大多是从军阀的军营里偷枪,再倒卖给其他军阀的军队,都是小打小闹,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道义不谈,买家就不好找,至少得跨省,所以折腾一次也落不下多少钱,至多算是糊口。而赵庆云却一直在家里拼命的研究那张“八卦探云图”,闲暇之余也会跟冯昆仑合伙作案,总而言之,截止到一九三五年以前,冯昆仑基本上是碌碌无为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冯昆仑感觉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偷日本的人的枪卖给中国人,至少不用跨省作业啊,就地处理就行。所以便辞别了师母和师弟,自己到了日本人最为虎视眈眈的平津地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事业?”张国忠一皱眉,“什么事业?”
“还是偷!”戴金双道。
“偷谁?”张国忠道。
“日本人!”戴金双道,“当时在中国什么最紧俏……枪!尤其是日本人的枪!比军阀队伍里的枪可是好了不少,把日本人的枪偷过来卖给国民党军队,无本万利,一把枪三十几块大洋,一个月弄上千块大洋没问题。”
“国民党……会买?”张国忠似乎有点不信。
“你以为国民党军队是什么装备?连大刀队都有,武器很短缺!”戴金双说道,“一把美国枪得好几百块大洋,三十几块大洋买日本枪,跟白给也差不多……”
有了“赵氏降术”的帮助,冯昆仑进出日本军火库简直就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