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省钡奈甯龇矫婺谌葜弧�
  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曾写过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宽容》,把宽容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宽容对于一般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话,那麽,对于居于上位的领导人来说,就更应该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游泳池里的水一样,那时没有鱼儿能够在里面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样,那是没有人愿意跟随你的。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其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诸如楚庄王绝缨尽欢,孟尝君不杀与自己夫人通奸的门客,汉高祖重用陈平,曹操下《求贤令》选拔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确有才干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仪的儿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宽容受贿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宽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 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选在 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读解】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荀子说:“品质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 择朋友,这是为了远离歪风邪气而接近仁义道德。”(《劝学》)
  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 重要影响,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说了。
  问题倒是在于,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居住条件又有多少 选择的自由呢?
  人满为患,生存空间紧张,能有一个栖身之所(人均四平方 米)就不错了,有两室一厅已是谢天谢地,管它是在地下“红灯 区”附近还是在什么乌烟瘴气、乱七糟八’的严重污染之处,哪里 还谈得上选什么好的小区呢?即便万幸遇到有所选择,那也是首 选水、电、气三通,哪里还敢奢望选什么有仁厚风气的地方居住 呢!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里仁为美”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
  ………………………………………………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②仁。”得知③?”
  【注释】   
  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 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读解】
  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 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雍 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 安于仁。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由于没有仁德 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 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 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 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一言归 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 人。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 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 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 础。
  ………………………………………………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do):喜爱。②恶(W0):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厌恶人。”
  【读解】
  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
  孔子回答说:“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 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 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 路》)
  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卫灵公》)
  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 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孔子提出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的看法。实际上是要求 我们修养以“仁”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见,正确对待 他人。
  ………………………………………………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e):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u)”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江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读解】
  前一章对人,这一章对己,都是强调修养仁德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会是说只要一立志修养仁德就没有邪恶了,凡事总有 一个过程,这种“立竿见影”式的效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圣 人之言,不外乎是强调罢了,不可作胶柱鼓瑟的理解。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①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 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 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 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 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 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读解】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 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 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 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 面对激烈的竟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 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 “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①党:类别,类型。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 以知道这人有没有仁心。”
  【读解】
  观过知仁,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中识别人。这 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 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 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 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 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
  这就是“观过知仁”方法的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 面看问题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不可。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 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不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作细致的观察、分 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 品质,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加以合理的利用。
  这种“观过知仁”的方法,是不是应该编入“人才学”或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教村中去呢?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原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