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变故,红军奉命紧急移师关中,设前敌指挥部于安吴,第二方面军驻军云阳。
张学良做梦也不曾想到,从飞机起飞的一刹那起,他将永远地告别了西安的父老乡亲,永远地告别了三位一体中的另外两位,也永远地告别了他父子苦心孤诣经营了数十年的东北军全体将士,彻底地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彻底地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也彻底地结束了他率领二十万东北军披甲还乡的梦想。
《捉放曹》的悲剧还没有落下帷幕,《玄武门》的悲剧又再次敲响了开场的锣鼓。
唐初,高宗的长子英王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和四子齐王李元吉因嗣位之争,不惜同室操戈手足相残于古长安大内的玄武门,史称“玄武门之变”。论德论才论能,李世民自然应是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但在那个世袭罔替的封建时代,他却必须弑兄杀弟才能成就帝业。其原因再简单不过,就是皇家多子嗣而天下却只有一个,李世民虽集德、才、能于一身,在伯仲叔季中却屈居第二。世人只知为悲剧而叹惋,却不知其为历史的必然。
没有民主与法制,没有基于优越体制上的民主与法制,悲剧将永远难以幸免。
“汉卿,陈诚他们还在西安,你我到南京后怕是不好交代,你看。。。。。。”在洛阳,蒋介石一改去年居高临下的态度,用“商量”的口气对张学良说。在张学良的感觉中,今日洛阳这种“商量”的口气,比去岁在西安时听到的训斥还要严厉。张学良原想以“委员长为啥不释放上海爱国领袖”的话来回敬蒋介石,但在沉吟了半晌后,说出口的却是言不由衷的“我立即致电让他们放人”。洛阳毕竟不是西安,张学良一下子没了底气。
在扣留张学良后,蒋介石继续食言而肥。他一面下令将杨虎城于学忠两人撤职留任,委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并调集三十七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进入潼关直逼西安,一面提出了甲、乙两个方案供西安方面选择,企图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分化瓦解三位一体逼其就范。甲案是中央军入驻关中,东北军西撤甘肃,红军返回陕北,十七路军移驻渭北并主政陕西;乙案是中央军进驻西安,红军返回陕北,十七路军西移并主政甘肃,东北军南撤并主政安徽。
陈诚等人放还是不放,东北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们各持己见;接受甲案还是乙案,东北军跟西北军莫衷一是,托派们又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树欲静而风不止;国特们戳七弄八吹胀捏塌唯恐天下宁而不乱。古城西安又一次变得杀机四伏险象环生。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且请诸兄听从虎臣、孝侯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廿五日。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这是张学良临走时写给杨虎城的手令。其中孝侯是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的字,何、王、缪、董则分别指骑兵军军长何柱国、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和总参谋长董英斌。而“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显然是于仓促成文后,又觉未尽其意而加上去的补笔。
一手拿着张学良的手令,一手拿着张学良要求放陈诚等人的电文,杨虎城陷入了两难。
四年前于学忠就是河北省主席兼五十一军的军长,因一贯坚持抗日,在《何梅协定》签订后国民政府迫于日本人的压力,不得不命其撤出河北改任为甘肃省主席,并继续任五十一军军长。虽说是东北军中的元老,于学忠却因祖籍山东而一向被东北军认为是外来户,加上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即兰州事变的翌日,于学忠便匆匆地回兰州以善其后,因此根本帮不上杨虎城的忙,更谈不上给他分其忧。
对蒋介石食言而肥无理扣押张学良行径,独撑危局的杨虎城曾领衔通电全国以示抗议。《解放日报》以“西北将领求和平而不得求抗日而不能”为题,发表了“通电”的全文。因通电发表于民国二十六年的一月五日,故被称之为“歌电”。
为不负重托,杨虎城也曾到前方看望和慰问过东北军的官兵。官兵们虽热情地欢迎并接待了他,但底下却谣传说他对东北军有所用心,因此张学良的手令对杨虎城来说形同废纸,根本不能帮其约束和节制东北军。
“陈诚等不能放!因为他们是争取副司令回来不可或缺的筹码。”以应德田、苗剑秋和孙铭九为代表的东北军少壮派们振振有词。
“陈诚等必须放!因为他们已是蒋介石不放副司令回来的口实。”以何柱国、缪澄流和刘多荃为核心的东北军元老们理直气壮。
“不能和!和了副司令就永远也甭想回来。”主战派们慷慨激昂。
“不能打!打了副司令不但回不来,怕还有生命之虞。”主和派们高屋建瓴。
“打一下,再和也不迟。”古训“先礼而后兵”被托派们反其道而用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见针锋相对而理由却如出一辙,都是为了救张学良。
“和为贵,人和飞机一块放!头都磕了,也不在乎多作个揖。谁要是胆敢违反副司令的命令,格杀勿论!”王以哲军长勃然大怒。
姜毕竟是老的辣,少壮派们敢怒而不敢言。陈诚等人与五十多架飞机飞回了南京,张学良却还是没有回到西安。
张学良回陕无望,给少壮派们留下了口实,两军团以上军官在渭南开会,四十多人联名主张与中央军决一死战。由于担心和谈会对十七路军不利,杨虎城在托派的煽动下也有所动摇,这于无形中又助长了少壮派们的气焰。
和、战矛盾不断升温已近白热,为了维护团结,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劝少壮派们说:“与蒋介石的血海深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与东北军和张副司令的血肉关系,我们也永远不会忘怀。凡对副司令有好处的事,我们一定尽力而为。但现在坚持要求副司令回来,不见得对他有好处。”
少壮派们已经听不进周恩来苦口婆心的规劝,苗剑秋一边大哭一边说:“既然不帮我们打仗,红军开到关中又有何用?”甚至说,“不帮我们打仗,咱们就先破裂。”孙铭九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请红军出兵。周恩来反复权衡利弊,并报请示中央同意后说:“只要你们能团结起来取得一致,我们绝不会对不起张先生,绝不会对不起张、杨两位朋友。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们,包括打仗在内。”
见战事一触即发,王以哲与何柱国从兰州接回了于学忠,并邀杨虎城和周恩来在位于南院门粉巷的王以哲家中,连夜召开了三位一体的高层会议。会上于学忠主和的态度,立即得到了王以哲跟何柱国的支持。杨虎城说:“从道义上讲,应该主战;从利害上讲,应该主和;东北军方面既然主和,我顾全这个大局。”周恩来说:“我们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如果大家坚持要战,为团结起见,我们愿意保留自己的主张而支持你们打好这一仗。现在两方既一致主和,我们当然更乐于接受。”他还强调说:“请大家务必说服各自的部下团结如初,以免节外生枝。”
但愿不如所料却果然不出所料,锄奸标语突然惊现西安的街头,流言蜚语暗传于古城的巷尾。缪澄流军长、刘多荃师长于同一天分别在高陵、渭南两个不同的地方,收到了来自十七路军的,内容也完全相同的电报各一份。电报声言王以哲所以置副司令的生死于不顾,是因他已被南京以三百万元所收买,现已将其处死。
遗憾的是这个投石问路的危险信号,并没有引起缪澄流军长和刘多荃师长的警觉。他们只是一般性地致电杨虎城,要他对王以哲何柱国等加以保护。更遗憾的是只有何柱国应邀住进了绥署,而王以哲却以为杨虎城未免小题大做而曲解并拒绝了杨虎城的好意。王以哲过于自信而低估了某些人,他只知自己手握重兵,却忘了远水难解燃眉的古训。
冲进王以哲家中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学生、警卫二营一连的连长于文俊。老师因感冒而卧病在床,学生前来“探望”的礼物竟是一梭子子弹。可怜一军之长连中九弹,竟屈死在一个小小的连长手中。当于文俊指挥人掘地三尺,却没有起到所谓的三百万元赃款时,这才大呼上了孙铭九的大当。
在西安事变的善后谈判中,何柱国曾电话要求顾祝同给西安方面六百万元作为接济,后经讨价还价只落实了三百万元。电话里的一句空话被捕风捉影几经炮制后,竟成了少壮派们杀害王以哲军长的“莫须有”的罪名。
跟王军长一块被害的,还有总部交通处的中将处长蒋斌、副处长宋学礼与参谋处长徐方。血案正好发生在西安事变的五十天后,即民国二十六年的二月二日,故又被叫做“二二事件”。
在何柱国军长的家中,警卫二连的连长王协一却扑了空。当他赶往绥署要人时,却在杨虎城严厉的斥责下被刘光复缴械后赶了出去。
与此同时,有几个青年军官也冲进了周恩来的办公室。见他们气势汹汹的样子,周恩来便立即明白了,他霍地拍案而起大声地呵斥说:“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以为这是在救副司令吗?不!你们是在帮蒋介石害副司令,在做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你们破坏了团结又分裂了东北军,你们是在犯罪!”
面对周恩来的声威,几个青年军官气焰顿敛并默默地垂下了头。在平静下来后,周恩来又进一步开导他们认识错误,几个青年军官惭愧得无地自容,并流着眼泪跪下来向周恩来认错请罪。
古城西安再次笼罩在一片恐怖中。周恩来大义凛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立刻带李克农刘鼎等,于第一时间赶到王以哲家安抚家属并帮着料理后事,使东北军将士们无不深受感动。周恩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彻底地粉碎了别有用心者“少壮派是受共产党的指使,要杀一批军长、师长,打出红旗”的恶意中伤。
听说王以哲军长被害,刘多荃师长怒不可遏,立即调转枪往西安杀来。不排除包括某些有政治野心却无政治头脑在内的少壮派们立即慌了手脚。思来想去后觉得除共产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