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一支军队的信息化程度,只看它有没有、有多大范围的〃定点清除〃能力即可。一次成
功的〃定点清除〃行动包含着技术、战术、理论、指挥、机动、机关决策和基层官兵的军事素
质,涉及太空力量、C4ISRK 系统、空中作战平台、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新型部队小而灵的
编制发展趋势、〃斩首〃理论及新式战争观念、空中作战高效益等与现代化建设有关的军事问
题,胜过 100 篇关于信息化的学术文章。
第十一部分 2。中国需要空中骑兵军团(1)
尽管没有军事对抗和火力展示,此次中国军队汶川大救援行动,依然可以看做是一场没
有预案的、突发情况下诸军兵种跨区域大规模联合作战演习。由于舆论空前公开,信息〃无
微不至〃,这场实战性检验既给世界军方全面评估中国军队的真实战力提供了天赐良机,也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新军事变革的思考。
一、救灾行动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进步和战略空运能力的巨大不足
无论是 5000 米高原丛林雨雾复杂条件下的冒死盲降,还是崎岖山路 20 个小时强行军
90 公里,救灾行动中这一系列实例,无不有力证明中国军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英雄主义和
牺牲精神。 政治优势一直是中国军队夸耀于世的资本。 这一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里铸就的传
家宝,历经改革开放和漫长的和平年景,在此次赈灾中依然光芒不减,在赢得举世称赞的同
时,也向未来的潜在对手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心理震慑力。
但政治或精神优势的耀眼光芒并不能全部遮掩军队装备和技术能力的缺陷。从现代及未
来战争的战略角度,观察整个抗震救灾中调兵遣将的行动,我们再一次深切感到军队空中机
动能力的重要和我军的不足。
此次汶川救灾,中国军队反应迅速,几十分钟后即发出抗震救灾的第一道命令。作为此
次抗震救灾总指挥的温家宝总理率先从空中快速抵达震区, 接着国家紧急征用民航力量,陆
续将救灾人员和物资运抵灾区。空降兵部队在灾区投下侦察分队、军用手机和其他物质,无
人机、预警机还不间断地侦察灾区,随时提供各种情报供指挥部决策参考。100 多架各种型
号的直升机,开辟了空中生命通道。后期面对堰塞湖威胁, 空军轰炸机部队又随时待命出动。
可以说,空中力量不仅确保了此次抗震救灾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还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
统帅部从总体上宏观把握震区全局情势。对比于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主要使用步兵部队徒步
开进的做法,此次汶川紧急救灾行动,反映了中国高层全新的用兵思路:那就是更加注重使
用空中力量。这是符合现代军事力量运用原则的。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
快,时间短。首先想到使用空中力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空中快速机动能力,反映了中
国军队在过去二十年新军事变革中, 在观念上有了相当程度的突破, 在新装备建设上也有了
一定的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军队整体上大型运输机缺乏和战略空运手段使用不熟练、战场建
设准备不足的弱点, 也在此次救灾中暴露无遗。中国军队和武警在此次救灾行动中动用兵力
10 余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依靠铁路和机械化地面开进的。在理想状态下,这些地面开进的
部队和大型机械,都应该由战略空运迅速抵达灾区,显然,我们目前没有这个能力。能够直
接投送大量兵员的是空降兵部队,不幸的是,空降兵虽然规模庞大,却全部是伞降型。由于
震区为高原复杂山地,加之大雨浓雾的气象,没有通信和地面引导,使大规模伞降根本不可
能。 大量空降兵因此只能和普通步兵一样乘坐运输机直接飞抵机场。国家紧急征用民航力量,
使空运平台可以短期得到保障, 但机场缺乏的问题却无法立即解决。 由于平时没有准备足够
多的战备机场, 部队对紧急开辟临时野战机场作业不熟练,使为数不多的军用运输机也无法
抵近降落,而必须使用民航机场,这就造成少数民航机场的拥堵及饱和,使少量的国家空中
投送力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民航机并非专为救灾设计,无法装载大型机械,军用运输
机载重量也不够, 使先期到达的救援人员只能依靠双手进行简单救援, 也在次要层面上延伸
着战略空运能力的不足。
第十一部分 3。中国需要空中骑兵军团(2)
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有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我军未来要增加大型运输机和
大型直升机装备,以应对非军事行动。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角。战略空运能力建设,
不能只盯着非军事行动,事实上那是一支大国军队现代化的主要外观。近 20 年来所有的所
谓信息化战争,从外观上看起来,无一不是以空中力量为主进行的。战争准备期间,是大型
运输机把部队和其他作战物资运抵战区附近;战争开始,主要是各种作战飞机执行各个层次
的任务。如需进行地面作战,再由以武装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现代陆军出动。 信息化的实质,
空中化的外表,构成现代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世界军界公认,信息化是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之
上的,但这个机械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而是空中机械化。一支没有空中机械化能力的
军队,是没有资格谈论信息化的,充其量只是一支〃现代大型游击队〃而已。而这个〃空中机
动能力〃概念指的不仅仅是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等运输平台,而是包括所有需要〃机动〃的系
统。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未来战争将主要依托空中通道,进行各种作战行动。包括后勤保障
和其他系统在内的军队作战体系建设,一切都要从空中视角去俯察和布局。 只有放在这样一
个大局下,对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的统筹才是科学的。由于此次救灾行动不涉及对抗,故本
文不探讨空中作战的其他内涵。
提高战略空运能力,不仅要多装备大型空中运输平台,还要特别注重开辟野战机场能力
的提高。美、俄军队装备的大型运输机,都具有短距起降的优良性能,其军队也都具备快速
开辟机降场地的能力。我们的空降兵部队非常重视单兵跳伞技术, 但对开辟野战机场这一战
略能力却相当忽略。汶川救灾行动表明,后者比前者要重要得多。中国空降兵此次在近 5000
米高度上盲投伞兵;创造了世界伞兵史上的奇迹,但是这一悲壮的事实也无意间露出了伞降
型空降兵的软肋——过于受地形、气象和导航等条件的制约。如果加上现代化战争空中远程
战机、巡航导弹威胁和地面密集防空火力及电磁信息对抗的背景, 伞降型空降兵没有战役价
值的推论更容易理解。笔者在专门的论述中已经证明了伞兵大规模使用是军事史上一次失败
的创新,大编制伞兵部队是现代武装力量中的无效成分。此次救灾,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而机降不仅被历次战争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也是未来战争对地面部队机动的最基本要
求。我们必须清楚,21 世纪的战争是围绕资源来设计的,到境外争夺和保卫资源,是大国
军队的基本使命。谁不明白这一点, 谁就是在重演守株待兔和二战中法军在马其诺防线坐以
待毙的故事。今天,粮食、原油、矿产、木材,几乎所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无不疯狂飙升,
英美等国争南极,俄美加等国试图瓜分北极,说到底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争夺未来
的口粮。自从 15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掠夺和占有资源,就一直是战争的核心。未来这
一核心不仅不会改变,还会更加突出。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先进国家对资源的消耗以空前的
加速度进行,后发崛起的大国,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源支撑现代化进程。狼越来越多,
肉越来越少,南北极的争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预示了新一轮的地理大发现已经开始, 伴随而
来的新型战争还用说吗?
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军队奉行防御战略。我们不会出去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争夺,
但保卫我们自己远海的资源权益不被掠夺, 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 也需要拥有基本的远
征能力。笔者早就呼吁,要对我军武装力量进行基本职能的划分。保卫本土不受地面入侵,
只靠核力量和预备役部队、 民兵即可以担负;我三大常备军种, 一律应该进行〃远征型〃改造,
变现在整体的传统陆军形态,为海空复合型新式军队。对于空军,远征能力主要是大区域的
情报、通信及精确定位系统(这一般由卫星和预警机来完成)和加油机、海外飞行基地保障
下的远程作战平台;对于海军,远征能力主要是由航空母舰集群来体现的,否则现代海军的
防御和攻击能力无法超越陆基航空兵的航程; 对于陆军,远征能力主要是指其跨越自然障碍
的空中机动能力,一是战略空运(由大型运输机实现战略方向的整体大规模兵员、兵器的机
动);二是战区的直接突击能力,这主要是由成建制的武装直升机部队来完成。
很显然,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新型军队建设任重道远。
第十一部分 4。中国需要空中骑兵军团(3)
二、中国陆军需要成建制、成系统的现代化空中突击部队
此次救灾另一个让所有人都深感痛楚的地方, 是直升机部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一些
国内媒体称〃中国还是一个直升机小国〃,隐伏在这句话后面的直接注释是,我陆军的现代化
程度还很低。
百余架直升机相对于 10 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地域和众多需要救助、安置的人员来说,无
异于杯水车薪,但这已经是中国能够集中的最大数量了。灾区泥石流道路中断,人员前进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