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午战争史-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薄W笥艽岫胶爻し⑸烁股踔亍G坝锎岫降司床啤岸蕉恿φ剑靥胖信谡笸觥薄V杏位魍醯弥尽坝沂稚酥兀戳φ剑凑笸觥薄V鼗乒獬⒃破镂拘豢怂傻取案髀是妆床哂Γ懔φ秸笸觥薄W16此外受伤阵亡者无算。

战至日落以后,魏光焘和李光久率残部从牛庄西区突围而出,但又遭到日军第三师团的追击,续有伤亡。幸李光久布兵伏击,始将日军堵回。据载:李光久“去牛庄三十里,已昏黑。日兵急追,李健斋(光久)令军中曰:“驻此再战!”军士曰:“死亡已多,仅数百人,尚可战乎?”李曰:“可!此村坍墙甚多,吾列帜而俟,藏抬枪于短墙后,兵士少,以枪管前架短墙,后以两人持之,热药尚可排击。彼不知我众寡,地势甚便,不可失也。若战胜,彼必不敢追,不然,尽为禽矣。”众以为然。日兵追至,又毙(伤)百数十人,乃退。”注17尚未突围的清军仍在市街继续抵抗。入夜以后,日军由北而南,逐家搜索。桂太郎向各部队传令:“夜间攻击只准使用刺刀。”注18据日方供称:“残兵还未完全剿灭,即已日暮。因停止炮击,执剑挨户搜查,杀人无算。”注19随日军第五师团进入牛庄的日本记者,在一篇通讯里描写了这一惨景:在牛庄市内,“路旁伏尸相枕”。一些民房门前“尸积成山,尸山之间流出几条浑浊的血河”。“走进门里,见院内也堆满了尸体”。注20据日方后来调查,死者共二千一百余人。注21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无辜的牛庄市民。注22日本侵略军滥杀无辜,曾受到一些正直的西方人士的鄙夷,指责其“如此纵杀,殊为残酷”。注23对清军来说,牛庄之战是一次以弱抵强的战斗。据统计,日军进攻的兵力有步兵十三个大队、骑兵四个中队,炮兵八个中队、工兵三个中队,合计一万一千八百余人。而清军防守部队为魏光焘武威军六营三哨和李光久老湘军五营二哨,共十二营六千人,仅及日军兵力的半数。战斗开始时,武威军以三千三百人独力抗击三、四倍于自己的故人。魏光焘“以孤军血战,短衣匹马,挺刃向前,督战苦斗,三易坐骑”注24,“裹创蹀血”注25,表现十分出色,连日人也不得不赞武威军道:“其能久与日军交锋者为武威军,奋死决战,力守至一昼夜,实清军中所罕睹也。”注26李尤久闻警后率老湘军二千四百人回援,这时故人已攻入牛庄,但清军仍然“直前搏战,兵已陷入死地,无不以一当百”。注27这两支湘军面对强虏,毫无惧色,不惜肝脑涂地。其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慷慨壮烈的英雄气概,真可动天地而泣鬼神!但由于众寡悬殊,军械不齐,因此遭受重大伤亡。清军共阵亡一千余人,受伤近七百人注28,并有约七百人被俘。日军为攻占牛庄,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伤亡三百八十九人。其中死七十人,伤三百一十九人。注29

牛庄的失守,使清军反攻海城的计划终成画饼。而营口东、南、北三面要地尽失,势更孤危。辽河下游的战局更加不可收拾了。

注释:

注1 《日清战争实记》第23编,第28页。

注2 王同愈:《栩缘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262页。

注3、6 《魏光焘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4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40页。

注5 《日清战争实记》第23编,第29页。

注7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40页。

注8 《魏光焘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9页。

注10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42页。

注11 《魏光焘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1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41页。

注13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42-443页。

注14 金兆丰:《晏海澄先生年谱》,见《中日战争》(6),第289290页。

注15 王同愈:《栩缘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263页。

注16 《帮办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奏报牛庄失事情形并查明阵亡员弁请交部议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87),第36卷,第19页。

注17 朱孔彰:《半隐庐丛稿》,见《中日战争》(6),第305页。

注18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0页。

注19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79页。

注20 《日清战争实记》第23编,第32页。

注21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1页。

注22 魏光焘报,武威军“阵亡900余人”,李光久报:老湘军“阵亡700余人”。(《寄督办军务处》,《刘忠公遗集》,电奏,第1卷,第16页)共“阵亡”约1700人。按:“阵亡”实指减员,应包括被俘者在内。关于清军的被俘人数,一说600余人,一说1000余人,并不准确。因为其中多数是牛庄市民。据后来落实的数字,日军俘虏的清兵数约300人。(《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1页)可见,清军实际阵亡者约1400人,另700余死者皆是平民。

注23 《英兵部蒲雷东方观战纪实》,《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26页。

注24 《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59),第36卷,第9页。

注25 杜俞:《采菽堂书牍》,见《中日战争》(6),第295页。

注26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44页。

注27 朱孔彰:《半隐庐丛稿》,见《中日战争》(6),第305页。

注28 《寄督办军务处》,《刘忠诚公遗集》,电奏,第1卷,第16页。

注29 《英兵部蒲雷东方观战纪实》,《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26页。 
 
 
 
 

 

 

 

 
  
 
 

 

 



 二 日军占领营口  

 
 
在日军第三、第五师团袭击牛庄的同时,其第一师团也正在做进攻营口的准备。

大平山战斗以后,清军除仍扎老爷庙、姜家房和东西白庙子外,又回到西七里沟,小大平山等村,与日军相持。连日来,双方屡有接触,但未发生大的战斗。此时,乃木希典率步兵第一旅团驻大石桥,也未敢率尔西进。三月四日,奉锦山海关道善联接营口税务司函称:英国代理领事谢立山得日本带兵官照会,谓“本不愿来通商口岸,因大兵在营口阻其往来,定于二三日内攻营口,通知局外各国”。注1善联当即密报宋庆和吴大澂。当天,吴大澂以“田庄台相逼甚近”,“四面空虚”,飞电宋庆“派营来援”。注2五日晨,宋庆留总兵龙殿扬率新毅军五营扎于营口附近,自率大队赴田庄台防守。

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获悉清军从营口撤退,即令西宽二郎的步兵第一旅团开抵大石桥。是夜,山地向步兵第一、第二旅团下达了明日进攻营口的命令。

营口又称营子口,位于辽河南岸。一八五八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订立《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牛庄通商,后以牛庄交通不便,改为营口。于是,营口成为列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通商口岸。

市街北临辽河,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为商业区,人口达一万,称西营子;东区则外国人居之,人数较少,称东营子。营口炮台在市街西南方,西临辽河口,为五边形,周围绕以土垒。此炮台从一八八二年开始修建,历时三年而成,用银共十五万六千两。一八九一年,又在河对岸修建小炮台两座,各费银七万两。营口炮台设克鲁伯炮十二门,其中二十一公分炮二门,十五公分炮二门,十二公分炮四门,四公分半炮四门。另外还有旧式炮数十门。按炮台的设计,能纵射辽河下流河身,对陆上东、南、北三面亦能射及。水雷营在炮台的东北方。清军在炮台周围以及市街西面和西南一带遍布地雷,其爆发装置设于火药库,而将导线综结于水雷营。从营口的防御设施看,如果清军能够力扼营口东路,日军要攻占营口并不是太容易的。

但是,清军在营口的兵力却很单薄,且无战斗力,而能战之营悉随宋庆填防田庄台。此时,营口仅有总兵蒋希夷的大同军步队五营、营口道标兵统领副将衔尽先游击乔干臣的海防练军步队一营、都司衔尽先守备袁珍的水雷营兵一哨、都司衔早先守备徐广林的马队—营、记名总兵马占鳌的中营步队一营、游击衔都司王得意的道标步队一营、及团勇三哨,共十营,约四千余人。善联就现有兵力进行布防,派令蒋希夷大同军及团勇防守市街,徐广林马队及王得意步队保护租界,马占鳌中营步队至营口南大水塘一带设卡,乔干臣海防练军步队守卫炮台,袁珍仍守雷营。善联没有对营口东路的防御加以重视,不能不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三月六日晨五时,日军第一师团分两路从大石桥出发:山地元治亲率步兵第二旅团和独立骑兵大队为本队,自大石桥向侯家油坊进发;乃本希典所部步兵第一旅团为左翼支队,自孙家岗子向韩家学房进发。隐岐重节大佐作为左翼支队的前卫司令官,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第二大队、工兵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及野战炮兵第一联队第一中队率先出发。

按日军的原定计划,第一师团将于七日拂晓与第三、第五师团协同作战,对营口发动总攻。但是,情况发生了变化。日军前卫甫抵韩家学房,清军即从营口炮台频颊开炮,“颇有震天动地之势”。注3然而,由于射程太远,命中率不高。于是,隐岐重节便命令前卫停止前进,派骑兵小队侦察营口的守备情况。日军骑兵小队行约一千五六百公尺,与三名清军骑兵相遇。清军骑兵一枪不发,驱马向营门市街奔去。日军骑兵小队从后追击,未遇任何抵抗便冲进营口东门。原来,当日军逼近营口东门时,善联曾命蒋希夷迎击,但蒋希夷“借词迁延不进”,随即带领各营北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