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1 《复丁提督》,《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748749页。
注22 《直隶总督李鸿章复奏海军提督确难更易缘由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12),第18卷,第28页。
注23 《复丁提督》,《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812页。
注24 《寄刘公岛丁军门》,《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836页。
注25 《寄刘公岛丁提督》,《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783页。
注26 《直隶总督李鸿章复奏海军提督确难更易缘由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12),第18卷,第28页。
注27 《寄刘公岛丁提督》,《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959页。
注28 《寄刘公岛丁提督》,《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862页。
注29 《复丁提督》,《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881页。
注30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军事紧急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30)第20卷,第25页。
注31 《寄威海丁提督戴道刘镇张镇》,《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1页。
注32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5354页。
注33 《寄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46页。
注34 马格禄(John M'clure),一说美国人(见《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第306页),非是,查《日清战争实记》,载有《福龙鱼雷艇管带蔡廷干供词》即谓马格禄为英国人。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所载《刘公岛洋员名单》开列13名洋员之姓名、职务及国籍,其中马格禄亦注明为英国人。
注35 Willism F.Tyler,Pulling Strings in China,London,1929,P60.
注36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22)第26卷,第8页。
注37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22)第26卷,第8页。按:“十事”中最后一项原误译为“使近水处炮台水师无响声”兹据丁汝昌12月23日电报校改。(见《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49),第26卷,第17页)。
注38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49)第26卷,第17页。
注39 《谷玉霖口述》(1946年记录稿)按:谷玉霖,威海北沟村人,先是来远舰炮手,后调任北洋海军衙门护卫。
注40 《吴邦桢、盛宣怀致翁同龢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176页。
注41 《寄南洋刘岘帅》,《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2页。
注42 《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09),第21卷,第5页。
注43 《北洋大臣致督办军务处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21),第23卷,第25页。
注44 《江督张香帅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第38页。
注45 《寄江督粤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8卷,第46页。
注46 见《洋务运动》(1),第114页。
注47 归与:《中日威海战役纪略》。见《海事》第10卷,第9期,第30页。
注48 戴绪贤等:《讣闻》,见《丛氏钞存》(抄本)。
注49 《丁汝昌致戴宗骞书》,《丁汝昌遗墨》(影印本)。
注50 《寄威海丁提督戴道刘镇张镇》,《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1页。
注51 《丁提督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页。
注52 《戴道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56页。
注53 《复刘镇》,《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243页。
注54 《寄戴道》,《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2页。
注55 《丁提督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7页。
注56 《丁提督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4页。
注57 《寄丁提督刘镇》,《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5页。
注58 《寄威海丁提督戴道等》,《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20卷,第1页。按:禹,即禹廷,丁汝昌之字。
注59 《寄译署》、《复戴道》,《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5页。
注60 《曹嘉祥、饶鸣衢呈文》,《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401页。
注61 《丁汝昌致戴宗骞书》,《丁汝昌遗墨》(影印本)。
注62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年十一月,第204页。
注63 William F.Tyler,Pulling Strings in China;London;1929;P;78.
注64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43),第26卷,第15页。
注65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枓》(2135),第26卷,第13页。
注66 《寄威海戴道张镇刘镇等》,《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25页。
注67 《丁汝昌致戴宗骞书》,《丁汝昌遗墨》(影印本)。
注68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24),第27卷,第37页。
注69 《寄刘公岛丁提督刘镇》,《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37页。
注70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81),第28卷,第25页。
注71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李秉衡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330),第29卷。
注72 《钦差刘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340),第29卷,第34页。
注73 《复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5页。
注74 《军机处电寄李秉衡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347),第29卷,第36页。
注75 《寄刘公岛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4页。
注76 《复丁提督张镇》,《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20卷,第5页。
二 威海卫的后路防御
山东为畿疆左辅之地,东北斜伸人海,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共扼北洋之门户。山东半岛东北端的威海卫,又是北洋海军的根据地所在。故在甲午战争期间,山东一直是日军计划进攻的目标。清政府也曾多次增募和调拨部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以加强山东沿海一带的防务。
甲午战争前,山东全省陆军共四十七营二哨,其中步队三十九营,马队七营一哨,炮队一营一哨。在山东驻军中,有一半以上分扎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拱卫于威海后路。山东半岛的清军兵力为二十四营两哨,总计一万二千二百人。单从数量上看,兵力似乎还相当可观。但是,由于山东半岛海岸线绵长,地面辽阔,以二十余营分扎各处,显然无济于事。
一八九四年六月间,中日交涉渐趋恶化,战争一触即发,山东巡抚福润奏准添练炮队四营,装备火炮三十六门,以为布防威海后路之用。后福润又迭奉廷旨,谕警戒威海卫、胶州湾、烟台、成山等沿海要地。七月中旬.总理衙门以山东半岛沿岸兵力不敷,令福润将山东内地各军分遣沿海要地,福润复奏准增募步队四营,合原先添练之炮队四营,共八营,称福字军。以其二营驻青岛,由总兵章高元编成;六营驻济南,由副将冯义德编成。
中日正式宣战后,福润更令总兵曹正榜在烟台编成东字军三营,并饬令沿海十余州县筹办民团,以助战守。各州县先后“筹饷募勇以备战,札民登圩以严守,昼夜巡警”。注1自八月以来,日舰不断窥伺威海南北两口,戴宗骞和张文宣以现有兵力过于单薄,各请增募两营,李鸿章皆允之。戴宗骞将新募之二营,一编入绥军,称新前营,驻威海卫城西北之神道口;一编入巩军,称新右营,驻威海卫南乡之长峰寨。福润亦因威海后路各海口守备薄弱,急电李鸿章,建议以候补道员李正荣率在济南之嵩武军四营,移驻登州;嵩武军分统总兵孙万龄率所部由烟台往扎荣成。时日舰恒在威海西北之远遥山附近海面驻泊,并连日在威海北口外徘徊,似有登陆之企图。于是,李鸿章将注意力放在威海卫以西一带海岸的警备上,而未采纳填防荣成的意见。福润还计划编练十营,以补沿海兵力之不足,然尚未及编成,便奉旨移抚安徽,由李秉衡接任。
李秉衡(一八三O——一九OO年),字鉴堂,祖籍山东福山。乾隆中,其曾祖由山东迁奉天,入海城籍,旋居岫岩厅南石嘴子村(今属辽宁庄河县)。注2初纳赀为县丞,以功保知县。先署直隶完县,补枣强县知县,升任蔚州知州。又授永平府知府。李秉衡历任州县,为官廉正,兴利除弊,赈灾救恤,“民获生”。注3曾委办安州水灾,“不假手胥吏,户口必亲查,票必亲填,日历风霜冰雪,每夜归,膝至足皆肿”。注4时有“北直廉吏第一”注5之称。以张之洞荐举,擢授浙江按察使。未到任,调广西。中法战争爆发后,以臬司护理广西巡抚,“于客主各军将领苦心调和,粮饷军火不分东局西局,但择其急者便宜应之。护抚命下,欢声雷动,桂省军民若庆更生,即楚军、广军诸大将,无不虚心相听,愿为尽力。”注6因此,“诸军欢跃,士气大振,乃出关剿敌,一战而挫法人于文渊,又败之于摩沙,蹙之于邱骡,于是克服谅山,法人败绩。”注7战后,晋布政使使,仍摄抚篆。时朝廷派内臣勘界,李秉衡“与议不合”,因乞休。一八九四年五月,廷旨起李秉衡为安徽巡抚,未抵任。八月间,朝廷以山东为畿辅屏障, 改命李秉衡抚之,调福润至安徽。九月十一日,李秉衡行抵山东省城济南,正式视事。
李秉衡莅任后,深知时局艰难,而“材辁任重,惧弗克胜”,但决心破除情面,“殚竭愚忱”,能有一番做为。他发现山东半岛兵力严重不足,而“筹办海防,款无所出”。为了筹款,李秉衡釆取了两个办法:一是“裁并局员,节省糜费”注8;一是清库挖潜,“移缓就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