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农家腊酒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莫笑农家腊酒浑-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建州三卫合计起来也不过万余人而已,其壮丁最多不过两、三千人。
  而这一次建文帝灭绝人性的屠杀,比正史更狠,一个壮丁也没留,彻底断了女真族的种。而在正史中,女真族在明初与明朝的关系还是相当良好的,甚至帮过永乐帝朱棣攻打蒙古,但是建文帝显然不想要未来的敌人帮自己这个忙,而是“攘外必先安内”。
  在消灭了女真族后,郑和继续远渡重洋去探索美洲,而太子朱文奎率领大军,与徐辉祖两路出兵,由耿炳文镇守后方为总接应,挟战胜之威出兵漠北,稳扎稳打,在长城以北修建了几十座堡垒,步步蚕食蒙古的领地。
  这两仗从建文十七年初一直打到建文十八年底才告一段落,蒙古人远窜极北之地,明朝尽复元代的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等地,北方辖境最北至北冰洋,最东到白令海——当然,这么大块的土地,也是用来封赏有功人士的。
  本来在正史中,永乐帝朱棣从1410年到1421年这十年间三次大举北伐,把蒙古打得数十年间无力南下。现在的建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擅长防守的耿炳文苦守北方十几年,从不向北方用兵,麻痹了蒙古人,然后毕其功于一役,作出与建州女真自相残杀的假像,引诱蒙古兵南下,然后大破蒙古主力。
  现在蒙古人北窜,去和俄罗斯人争夺生存空间了,建文帝也就放过了他们,转而在北方大兴堡垒和城镇,准备巩固取得的土地——草原上也的确可以建城,关键在于选址的迁百姓以充实人口。
  而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建文十八年的大捷,建文帝在建文十九年开了恩科,再次取士,意欲选拔人才,去治理新得到的土地。
  北方虽然严寒,但是中国人历来信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说法,所以也没人表示明确的异议。
  况且太子和太子妃还在北方平定零星的战事,去了北方,能巴结到未来的皇帝,有从龙之功,更是很多人的梦想。
  而盱眙的齐家二少爷齐升,正好在建文十八年孝期已满,就参加了第二年恩科的乡试。这几匹从凤阳的快马,是到各地去报喜的,大概是先去的北边的几个地方,这才转而南下,往凤阳以东的盱眙而来。
  这几匹报喜的快马,正是往齐家而去的。
  这一年齐升不过十六岁,就中了举人,也算是破天荒了。
  快马送到时,齐升并不在家里,而是在自家的当铺里办交割手续——现在国家把当铺也收归了国有,不许民间私营当铺业,齐升作为齐家现在台面上主事的人,自然要到场的。
  现在齐家的当家人,是养女齐敏,日常打理店铺生意的,是齐升的三叔齐连春。齐连春不但替齐敏和齐升打理生意,自己也开了不少店铺,把整个直隶地区的的生意都做得很火红,齐家的商队,已经做到很多外省去了。
  齐连春曾在海外做生意,陆上的生意,他也同样做得得心应手。
  而齐敏的养父齐长春,已于四年前去世了,养母文氏因为丈夫去世,儿子离家而去,变得整日忧郁,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才四十岁出头的人,就整日躺在床上,病恹恹的让人担心。
  齐敏的爱人,也是齐家的长子齐宝,在三年前应了朝廷的募兵,参军去了。
  当时齐家的二少爷齐升也未成年,文氏的身体却已经不行了,齐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事务都交给了齐敏打理。
  整个齐家也被齐敏打理得井井有条,文氏也算欣慰——虽然她本来不愿意让齐敏嫁给自己的儿子,但是这几年下来,也看出齐敏是个理家的能手,不但在四年前发明的“味精”,两年前又用“黄泥水淋脱色法”做出了更洁白,味道也更淳的白糖来。
  本来这“黄泥水淋脱色法”就是明朝中前期发明的,齐敏却是正好抢先一步,又做了出来,同样大赚了一笔。
  齐敏同样把这新做出来的糖给三叔齐连春打理,又是足足地赚了一大票——这两样东西都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销路很快就遍布了天下,齐家立即成了凤阳有名的富户。
  今年五月时朝廷派人来与齐家商量,想要把这两样东西都收归国有,由国家来专卖,同时给齐家一笔钱。但是齐敏却通过齐连春,回复说齐家并不想再得多少钱,只想为国效力。
  为国效力的途径最直接的只有一条——于是,这一科的恩科,齐升自然高中举人。甚至可以说,来年的进士,也定然不会落榜。
  这个交易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笔交易——齐家只要进士,并不是要授官。而且齐升的文章也并不差,所需的只是时间和进一步的进修。中了进士,在国子监里念书,等他长大了,也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毕竟他十三岁就中了秀才,凭的是自己的本事。而且因为现在年纪小,也不会实授官职,不会去北方苦寒之地历练。
  而且,齐家现在已经是直隶第一富户,齐敏就是再想低调,皇帝也会听说齐家的名声。现在皇帝给齐家这个面子,也是笼络这个富户——这一点这个建文帝比朱元璋好,朱元璋可是把明初富户沈万三给抄家了的——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大商人也不是说动就动的。
  当然,这种交易,齐敏和齐连春是瞒着齐升的——他年纪小,气盛得很,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好意。
  至于大少爷齐宝,自从参军去后,只在讨灭女真族后来过一封信,然后就一直杳无音信。信上说了他参加讨灭女真族的几次战役的情况,虽然没有直斥这样残忍的种族大屠杀,但是在字里行间里也体现出了对女真族平民的同情。
  “我能够做到的,只是保证自己手上不沾平民的血。”
  这是齐宝在信里对齐敏所说的,也算是让齐敏放心了——在战争中,人性的丑陋往往会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别人的疯狂屠杀或□掳掠的情况下,心志不坚定的人,往往会沉沦堕落。齐宝能保持一颗真心,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战争总是残酷的,如果有国际法,这个建文帝应该是犯了反人类罪的吧!
  可惜在古代,不但皇帝的权力是没有制衡而至高无上的,就是很多平民,也对女真这种蛮夷之辈没有好感,让为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可怜的,甚至认为这种野蛮人本就没有生存的权利。
  齐敏作为一个穿越者,也没法让身边的人都承认众生平等和人权什么的,就算说了,也会被人笑是妇人之见,或者是类似于出家人的慈悲心。
  为了不让人说她一个小女子妄议国家大事,她也就不再对这件事发表看法,只是私下对齐升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如果明朝一直强大,女真也不会有什么机会。
  女真不是日本,如果中央政府政策得当,是有可能化解这未来的危机的。而日本,于建文十七年在郑和的庞大船队的软硬兼施下,不但派兵协助明朝剿灭倭寇,而且还派出天皇之子和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子足利义嗣以“遣明使”的名义入明朝学习,变相成为人质,然后开放了北海道和江户、大阪三个地方的港口,以让明朝舰队无偿停靠。
  在建文十八年,日本爆发了上杉禅秀之乱,将军义持之叔足利满隆联合上杉氏宪叛乱,一时间声势浩大。明朝于是分北方之兵与刚刚回国的郑和的水军一起往救——只是现在也不知当今的建文帝是什么打算,到底结果如何,也只有拭目以待了。
  而在北方的募兵逐步瓜代,复员回原籍之后,齐家仍然没有接到齐宝的消息,这让齐敏和文氏等人都是更加忧心。
  可是如果真的阵亡了,也得有阵亡通知书不是!如今的朝廷还算是清明,对阵亡将士后抚恤也很到位,虽然齐家不在乎这点钱,可也总该有个信回来吧!
  还是说齐宝跟着郑和去了美洲了?
  这倒是有可能,航海在外的人,是很难捎信回来的。
  “后世”的哥伦布从西班牙到达美洲,也不过用了七十天,明代的航海技术要远超过西班牙,郑和于建文十七年下半年离开日本东进,到建文十八年回国,这么长的时间不见家人,齐宝也应该在回国后第一时间写封信回来才对啊。
  难道他在美洲与当地土著人的战斗中阵亡了,而郑和回国后立即奉命去了日本,所以在美洲阵亡将士后名单还没有上呈朝廷?还是说他也随军一起去了日本?或者他奉命驻守的美洲,没有回国?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齐家来说都算不上好消息。当然,阵亡是最差的消息,而随军去了日本,则齐家人仍然要为此而整日担惊受怕地煎熬着,至于奉命驻守美洲,那更是不知要几年才能回来,岂不是要齐敏和文氏变成望夫(子)崖?
  于是齐敏也不免在心里怨恨一下齐宝——如果你还活着,你就不能先写封信回来?听说郑和的舰队,可是在威海停留了好几天呢!
  文氏也是因为一直没有儿子的消息,整日忧郁,也还自责——自责不该逼儿子一定要取得一个功名回来。哪怕齐敏把这事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说齐宝是因为苏睿到自己府上来显威风受了刺激才走的,文氏也不听,只是每日自怨自艾,说没有管好这个家,愧对亡夫齐长春。
  其实齐宝的想法也没错,随着郑和出海立功的人封的官,并不比真正立战功的人差。比如齐连春不过因为给郑和提供了一些当地的药材和粮食、矿藏的分布情况,又送了点物资,后来就得了个百户的衔。而在建文九年这一年扫平安南的陆军中,杀敌过百的人,也才得到百户的封赏。
  但是在文氏看来,越大的功劳,就是要冒更大的风险的。当兵打仗,刀头舐血,怎比得在家中平安渡日。一直没有儿子消息的文氏,初时终日里以泪洗面,现在也渐渐麻木木了——只是这种麻木是建立在心死上的,并不是看得开了。
  幸亏齐升这几年成长得很快——这不是身体上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必需要时间,而心智上的成长,会因为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