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后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至今广为流传。一个总结出“三十六计”的人,当然更善于运用“三十六计”,在公元415年之前,尝到他“三十六计”苦头的,基本都是南朝内战里的枭雄,不过从公元415年之后,北朝的敌人们,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尝到教训。
第一个吃到苦头的,就是北方羌族人姚苌建立的后秦,在东晋晚期,这一度是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公元416年正月,后秦皇帝姚兴侵扰东晋,正好给了刘裕开战的口实,随后刘裕大张旗鼓,发动了对后秦的进攻。这次进攻的声势非常大,一共分了五路,大有平灭整个北方的架势,其中最艰难的一路,就是檀道济进攻的那一路。别人的部队,都可以遥相呼应,齐头并进,就算打不赢,也很容易全身而退,唯独檀道济不能,他的部队被任命为刘裕五路北伐大军的先锋,他需要从合肥出兵,直接攻打后秦防御最严密的河南许昌地区,为整个北伐大军的前进打通道路。这一路他所面对的,将是后秦最精锐的军队。对于檀道济来说,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檀道济做到了,他的军队九月出发,一路势如破竹,到了十月,他与另一路大军王镇恶部会师成皋,已经占领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兵锋直逼后秦重镇洛阳,可谓“超额完成任务”。闻听洛阳告急,后秦连忙派遣数万精锐弛援,如此局面下,搭档王镇恶主张快速攻打虎牢关,抢在后秦援军到达之前占领这个洛阳门户,檀道济再次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如今整个河南已经乱作一团,如果加紧攻打,反而会激起后秦的死战之心。结果,依檀道济的部署,晋军对后秦的虎牢守军展开心理战,迫使其在援军到达后投降,随后到来的后秦军队,立刻陷入了檀道济的包围中,檀道济却“只围不打”,再次迫使其投降,于是整个河南都落到了檀道济手中,后秦都城长安的门户潼关,也因此暴露在了檀道济的眼皮底下。值得一提的是,大功告成后,檀道济的搭档王镇恶足够“恶”,竟主张学当年的项羽,将俘虏的后秦士兵全部坑杀。关键时刻还是檀道济阻止了,不但反对杀俘,更优待俘虏,于是中原人心大定,不但汉族百姓纷纷归附,就连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也纷纷投降,刘裕的北伐,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达到了目的。
公元417年,已经稳定了在中原地区统治的刘裕,决定彻底灭亡后秦,占领富庶的关中平原地区,先前立功颇多的檀道济再次担负了重任。是年三月,檀道济与沈林子合兵,一举拿下后秦的关中门户潼关,富饶的关中平原就此一马平川,而后经过五个月苦战,檀道济、沈林子、王镇恶三路兵马合兵,终于攻克了后秦都城长安。南朝政权沦陷数百年的关中平原就这样收复了。在东晋南迁后的历次北伐中,这一次是战果最大的。八月二十三日,后秦末帝姚泓在长安投降,强盛一时的后秦政权就这样灭亡了。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檀道济虽然身先士卒,但是战功最大的,却是王镇恶和沈林子,这两个人当时在军中的地位以及战功都远远高于檀道济。在关中平原的战斗中,王镇恶受命消灭了后秦驻扎在北方五原地区的援军,沈林子则数次击败了北魏等其他北方国家的进攻。所以刘裕在平定关中后,虽然檀道济战功被封为征虏将军,但是留守关中的任务,刘裕却交给了王镇恶和沈林子,自己布置完工作后就匆匆返回南方了。他不是不贪恋北方的土地,而是这时候也是他夺权的关键时刻,刘裕急切需要北伐的战功来夺取南朝政权。也就是在这次北伐后,刘裕逼迫东晋安帝封他为“宋王”,改朝换代,也就剩下最后一步了。
刘裕的夺权很顺利,但是新收复的北方领土却遭到了波折,王镇恶和沈林子,两位在战斗中功勋卓著的统帅,偏偏不能共安乐。刘裕走之前,命令自己的儿子刘义真留守北方,又命王镇恶和沈林子留守,结果他前脚刚走,北方的夏国政权和北魏政权就相继打来,王镇恶和沈林子关键时刻内耗,王镇恶死在沈林子手里,刘义真更是无能,被夏国皇帝赫连勃勃杀得全军覆没。辛苦打下的北方关中平原就这么丢了。其实在当时,以刘裕的实力,如果他不撤兵,一鼓作气拿下整个北方并无太大问题,可惜在称帝还是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刘裕选择了前者,一统华夏的大好机会,也就无情地错过了。
北方变故发生的时候,檀道济的职务是兖州大中正。地位要比沈、王二人要低,北方的兵败,尤其是王镇恶的身死,让刘裕失去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以及一个能征善战的名将,但对于檀道济来说,他也因此身份在刘裕集团内部进一步提升。刘裕南归后,先毒死了傀儡皇帝东晋安帝,立了司马德文为东晋恭帝,到了公元420年底,刘裕又派人把司马德文活活勒死,从而完成了改朝换代的最后一步——建立刘宋。这一年,刘裕正式称帝,南北朝时代也因此开始了。作为开国功臣的檀道济,也得以继续提拔。他以护军将军的身份驻守京城,在刘裕称帝的关键时刻,帮助刘裕稳住了建康的局势。后来又被刘裕加封为永修公,赐两千户食邑。
刘裕的称帝,标志着南北朝时代的开始。但是在后世许多史家,特别是有“愤青”情节的儒家知识分子看来,刘裕称帝,意味着南朝统一北方的希望破灭,因为刘裕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了夺取帝位放弃了一统北方的大业,导致北方国土得而复失,明末的大儒王夫之就曾批评刘裕此举是“以国谋私”。但是事实上,这时候南朝统一全国的希望并没有破灭,刘裕虽然出身寒门,为人惯使手腕,且对待司马皇室以及北方士族的手段都太过阴狠,王镇恶的死,刘裕也有间接责任,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刘裕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他在位的时间虽然仅有两年,但是他休养生息,发展军力,并且继续招募北方汉人南归,他治下的刘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军力进一步走强。从当时南北方面的实力对比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甚至政治号召力,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政权,都是无力和刘裕抗衡的,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刘宋,拥有当时不世出的名将——檀道济。
在刘裕称帝之后,作为当年北伐的老班底,檀道济很受信任。刘裕在世的时候,他出任镇北将军,受命在山东防备北魏南下,这之后的两年,是刘宋政权休养生息的两年,大规模的战争暂时停止。到了422年五月刘裕病逝的时候,檀道济和徐羡之、付亮、谢晦3人一起成为顾命大臣,他是4个大臣中唯一的武将,堪称此时刘宋军界第一人。
之后发生的事情证明,刘裕把后事托付给檀道济是正确的。就在刘裕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一直野心勃勃梦想统一南北的北方鲜卑北魏政权就打来了。这时候的北方,实力最强的是鲜卑拓跋家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此时的北魏皇帝,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着刘宋皇帝过世的机会,几十万鲜卑骑兵向着中原地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刘宋在山东以及河南的大片领土纷纷沦陷,这场战争,也成为南北朝历史开始之后,南北双方的第一次军事碰撞。
南朝之所以一开始如此狼狈,一是因为当时刘裕新丧,国家正处于动荡的时候,二是刘裕南归后,对于北方防务,派驻的军队一直非常少。而且刘宋政权从一开始,内部就面临着矛盾,这时候在位的皇帝,是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史称宋少帝,此人是个只知玩乐的草包,和英雄一生的老爹刘裕相比,可谓是“虎父生狗儿”。危急时刻,檀道济挺身而出了。檀道济在公元423年三月出兵,当时的形势已经糟得不能再糟,河南大部分领土沦陷。山东几乎全境沦陷,不利局面下,檀道济先攻彭城,一举击败彭城叔孙建部,这个叔孙建是当时北魏的第一名将,数次击败南朝军队,这次檀道济为南朝出了气,彭城之战后,叔孙建不支败退,檀道济一路追杀到山东历城地区,后来因为粮草殆尽,这才引兵撤退。
檀道济的这一次北进,虽然没有收复北方国土,但对于刘宋政权的稳定,意义却是重大的。这时候的刘宋,刚刚经历了刘裕亡故,政权是最不稳的时候,如果一旦檀道济有失,不要说稳定北方,就是整个刘宋政权,也很有可能被此时气焰正盛的北魏拿下。此战之后,认识到刘宋实力的北魏,之后多年未敢轻举妄动,刘宋也就逃过了一劫。但此时刘宋的内部矛盾却来了。此时在位的宋少帝刘义符是个出名的昏君,终日不理朝政,四大顾命大臣之一的徐羡之,动了废黜皇帝之心,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得到军方的支持。徐羡之找檀道济商量,却遭到了檀道济的反对,但是对刘义符同样心怀不满的檀道济,最后对此事采取了“中立”态度,并未阻止之后徐羡之的行动,结果徐羡之毒死了宋少帝,立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为帝,这就是缔造了元嘉盛世的宋文帝。
刘义隆即位后,起初对檀道济信任有加,不信任也不行,因为此时的北魏实力一天天强大,已经成为了刘宋最大的威胁。刘义隆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绝对不甘心做傀儡。公元424年他登基没多久,就以“弑君”的罪名把谢晦、徐羡之等参与谋害宋少帝的大臣尽数杀害,刘裕留下的顾命大臣,只剩下檀道济一个。虽然檀道济当初的“中立”让他躲过了一劫,但如此局面下,他功高震主已经成了事实,不被刘宋皇朝所容,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一心扑在战场上的檀道济,对这一切并没有任何察觉。公元424年,他先是受宋文帝派遣,打败了“顾命大臣”之一谢晦,让宋文帝从此大权独揽,立下大功的他,随后被封为征南将军,被刘宋“明升暗降”夺掉了兵权。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企图报当初北魏南征之仇,随后发动军队北征,以到彦之为帅大举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