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醭拗参麈涞溃哟酥性胛饔虻慕煌ǔ┩ㄎ拮琛T谖鞅鄙偈褡宀柯渲校皇宸较碛谐绺叩纳吩氐钡厣偈褡宀柯洹耙愿甘轮保晌酵牌母摺T谔铺谥永钪渭次缓螅皇宸接衷蝗蚊阒荽淌罚涸鹬卫碇泄戏降厍诘钡厥┬腥收凭倨亩唷S绕涫撬榻喔扰┨铮心寄诘匕傩崭郑尽奥摹钡墓愣厍哟司梅伤俜⒄蛊鹄础U馕恍涿胖涫逼诘摹白锍肌保滴旯凼⑹赖摹白钆5胤焦佟薄�

在唐朝史官编写的《忠义录》里,谢叔方与冯立并列首位。但相比之下,另一位在玄武门之变中成为“罪臣”的薛万彻,虽之后建功颇多,但身后之名,却与这两人相去万里。

在这3位将军里,如果要论最善战的,当属薛万彻,对这位猛将,李世民也真心招抚。玄武门之变后,谢叔方和冯立都于第二天主动自首(家人都被扣押了),薛万彻却更有远见,事发当天逃跑的时候,竟然带上了全家人,举家隐藏于终南山中。李世民曾多次派人宣召,还命地方官严加搜查,挖地三尺也要把薛万彻找到,却始终是泥牛入海无音信。最后李世民索性昭告天下,赦免薛万彻的罪名,薛万彻这才出山觐见李世民。对这位猛将,李世民果然信守诺言既往不咎,任命他为大同将军。几年之后,大唐开始了反击突厥的战争,薛万彻被编入李世绩的北路军,他亲率麾下铁骑长途大迂回,一举端掉了突厥设在呼和浩特的老巢,截断了颉利可汗的北逃之路,战后薛万彻统帅的2000铁骑,归来不足千人,其本人身受18处创伤,唐太宗闻讯后大赞“真勇将也”。其后在唐王朝的历次战争里,薛万彻和他的部将都是唐军的急先锋,唐朝平灭薛延陀汗国的战役,又是薛万彻长途奔袭发动袭击,一举打掉薛延陀汗国的后勤基地,保证唐军一战定西北。后来的高昌战役,也是他急行军一夜,长途奔袭千里,在黎明时分出现在高昌国守军眼皮底下,其强悍的战斗力,连在此战中观望的西突厥也大为惊异,乖乖投降了唐王朝。这位勇敢的名将,最擅长的就是冲锋在前,多次演出长途奔袭大迂回灭敌的好戏。唐太宗曾将他与李道宗、李世绩两位名将并称,可谓是李靖、侯君集之后,贞观盛世的3大名将之一。

但这位作战勇敢的名将,却有不容回避的弱点:性格简单。薛万彻打仗,以勇猛著称,最出色的战术就是进攻、奇袭,但是在谋略方面,却与同时代的名将相去甚远,唐太宗曾评价薛万彻“非大胜,即大败”。这个弱点反映在生活上,就是思考问题简单,做事不考虑后果。唐太宗晚年,薛万彻受到的恩宠达到顶峰,唐太宗将女儿金阳公主下嫁给他,并命他随军征讨高丽。征高丽战争中,薛万彻一路势如破竹,但唐军整体却进展不顺,最后无功而返,立下大功的薛万彻也因此没有得到封赏。心怀不满的薛万彻因此愤愤不平,经常私下里唠叨,结果被人告发。唐太宗临终前,将薛万彻贬低,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又将他召回。而他最后的倒霉,却栽在了一个敏感问题上——拥立景阳王谋反。

其实这个谋反大罪,最后定的主犯是长孙无忌,但薛万彻一直与长孙无忌交好,因此也受到了株连,毕竟他手握重兵,是皇帝忌惮的人物,又兼薛万彻性格孤傲,平时得罪人甚多,以至于出了事竟无人为他说情。公元652年,薛万彻以谋反罪被处死,行刑当日,薛万彻很爷们,当场大喊“我大好男儿,理应战死沙场,怎能因谋反被杀”。其慨然壮烈,连杀了一辈子人的刽子手都胆寒,斩首的时候刀砍了3次才砍下薛万彻的头。这位一生里两次“站错队”的名将,最终还是因“站错队”丢了性命。

【三】

除了3位被唐太宗重用的“站错队”的名将外,李世民更对其中的许多文臣不计前嫌,信任有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征。

在今天的历史书里,魏征是千古名臣,铁骨铮铮的真汉子。但是在唐朝初年,尤其是玄武门之变之前,魏征在世人的眼里,更多的是一个小人,因为,他已经“站错队”好多次了。

早在隋末农民战争期间,魏征就换了很多主子,而且是谁用他谁倒霉。先是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任命他为文学参军,不久后李密就被李渊击败了。投奔李渊后,魏征一度很不得志,为建立功业,他自请出使河北,先说服了河北枭雄李世绩降唐,但好景不长,又被窦建德俘虏,成了窦建德的贴身谋士。窦建德与李渊争天下的关键战役虎牢关之战中,魏征先建议窦建德避实击虚,直捣李渊老巢,窦建德在虎牢关受阻后,又建议窦建德集中兵力后撤,不要再去援救被围困于洛阳的王世充,两条建议皆未被窦建德采纳。公元621年六月,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全军覆没,本人被俘,魏征也跟着陪了绑,重归到唐军帐下。

“二进宫”初期,亲手导演了虎牢关大捷的李世民,并不待见魏征。魏征作为俘虏回到长安后,仅被授了一个闲职文官。他再次崭露头角,是虎牢关之战后的第二年,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再次起兵造反,割据河北自立,唐王朝火速调动大军镇压,亲手消灭了窦建德的秦王李世民亲自统兵前往,但比起虎牢关之战时的摧枯拉朽,这次李世民却碰了硬钉子,河北当地几乎全民皆兵,殊死抵抗唐军入侵,而李世民也对河北百姓采取了极其残暴的清洗政策,凡是家中有人做叛军的,几乎举家连坐。但高压之下,河北地区反抗更烈,李世民几遭败仗,无奈之下唐王朝只好换人,太子李建成临危受命,作为熟悉河北情况的官员,魏征再次作为随军谋士前往。出征之初,他就对李建成献上了“平乱三策”,即“赦俘囚,慰百姓,坐视离散”。即一要赦免过去因跟随叛军作乱的囚犯,二要安抚人心,三要挑拨刘黑闼内部的矛盾,3条建议皆被李建成采纳。结果,在魏征“剿抚并用”的策略下,河北人心大定,百姓纷纷主动相助唐军,“全民皆兵”一下子瓦解,刘黑闼部不战自溃,部众纷纷向唐朝投降,刘黑闼本人被部下绑了送给李建成邀功,持续数年的河北叛乱,在魏征的精心谋划下,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

河北叛乱让李建成看到了魏征的能量,凯旋回师后不久,魏征就被任命为东宫洗马,成为李建成身边的重要谋士。这时候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夺位之争越演越烈,魏征则鞍前马后,为李建成屡献计策,他最重要的主张就是“先发制人”,即在李世民羽翼未丰时抢先解决李世民。但李建成瞻前顾后,数次不纳魏征的建议。突厥犯边时,也是魏征建议,借机将李世民的亲信部将调离他左右,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如上种种,皆给李世民造成了大麻烦。对魏征,李建成最初“甚优礼之”,但魏征的毛病是什么都管,大事小情,凡是看不顺眼的,就会忍不住说两句,日久天长,李建成也就“渐冷之”。因此,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魏征是一个屡次给李世民制造麻烦的人。

在李建成败亡后,魏征也遭到清算。李世民当权初期,魏征曾一度下狱,而魏征本人也不服软,在李世民亲自审讯时,毫无惧色,大嚷“惜太子不用吾谋,否则岂有今日之祸”。李世民一开始也没有世人想象的“胸襟宽广”,在败亡后的几个月里,魏征一直被关在监牢中,只是此时李建成的旧部在河北造反,为了安抚人心暂未处置。真正让李世民改变主意的,是李世民的近臣房玄龄的进谏,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岂不闻齐桓管仲之事”,将魏征比作当年辅助齐桓公开创霸业的管仲。因此,在李建成死后3个月,魏征得到了任命,先任命为尚书左丞,后又任命为尚书官。然后,就有了终贞观一朝,魏征屡次直言进谏,李世民善纳忠言,君臣鱼水情深,共同开创贞观盛世的佳话。

关于魏征的政绩,今人说得比较多的,是他善于直言纳谏的典故。其实作为直臣,魏征的生前身后,也大有敢于直言的名臣,魏征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管得宽”,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皇帝的私生活,没有他不与李世民唱反调的。尤其是在私生活上,李世民要纳妃子,魏征要进言,李世民想打猎,魏征要进言,李世民想养鸟,魏征要进言,里里外外,没有他管不到的。李世民有几次被魏征气得暴跳如雷,甚至有次在后宫里恨恨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其实这件事情的导火索,倒不是什么国家大事,而是李世民看上了一家郑姓官僚的女儿,准备将这个姑娘纳为妃子,魏征得知这姑娘之前已经许配人家,因此极力上书阻止,即使是“苦主”郑官僚本人矢口否认女儿曾定亲之事,魏征依然不依不饶极力劝阻。敢阻挠皇帝“娶小老婆”,自然气得李世民火冒三丈,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李世民才消了气。但是观贞观一朝,魏征有历史记录的数次进谏,固然有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之类的国家大事,但是一半以上,都是这类皇帝私生活的“小事”,在整个贞观朝,他并不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者,而更多的是一个监督者。很多时候,他是作为一种“榜样”存在的。

对这样的榜样,李世民自然极力厚待,不管魏征管的事情有多过分,话说得多难听,总是极力忍耐。魏征的官升得也快,到了唐太宗晚年,已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但他的主要任务,始终是纠察施政得失,监督各部门工作,并非实际的实施者。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对魏征的话,也有些听不进去了。比如公元638年,见李世民已经日益怠政,沉于享乐,魏征上了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李世民在登基初期到如今的10个变化,劝解李世民要勤政爱民,李世民还是一如既往地表扬了魏征的直言进谏,但不久之后,就发动了征讨薛延陀汗国的战争,接着大行封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