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病故,其子辟疆即位,就是历史上的齐宣王。就是在这个时候,齐国与秦国之间国力上的差距,已经显而易见了。而联合各诸侯国实力的合纵运动也已经兴起,齐宣王在位的第一年,六国就发起了合纵运动,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西进攻打秦国。但楚国和齐国对此都持观望态度。结果只有韩赵魏三家兵临函谷关,战斗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国被杀得大败,仅遭斩首的就有82000多人,秦国强大的实力,让本来还沉迷在霸主身份中的齐宣王猛醒了,他必须要作出应对。

【二】

在秦惠王第一次击败六国合纵之后,齐宣王终于开始意识到强秦的威胁。此时的秦国,不再是齐威王晚年被打得落荒而逃,不得不遣使谢罪的秦国,他们实力膨胀速度之快,是超出齐国人理解的。

齐国此时也有自己的优势,齐国的优势是他“中原诸侯”身份。对于中原诸侯来说,齐国要的不过是霸主的荣耀,秦国要的,却是你的国土和政权,这一点的差别,使当时大部分的诸侯国,在感情上都还是倒向齐国这一边的。齐宣王登基初期,还是延续了其父“会盟诸侯”的政策,经常和韩国、魏国、赵国举行会盟,接受他们的朝拜,期间和楚国以及魏国都发生过战争。但是秦国的强大,使齐宣王在公元前313年做出了联合楚国的重要决定。

这时期的楚国,在版图上也处于一个极盛时期,楚国此时已经完全占有了江东地区,吞并了越国故地,此时楚国地广人多,可以募集百万大军,而此时的齐国,又拥有富庶的经济条件,两家一个有人,一个有钱,自然一拍即合。公元前313年,齐宣王和楚怀王举行会盟,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秦国。但这个如意算盘,却很快被秦惠王给打散了,秦惠王只派来了一个张仪,凭借巧舌如簧,以六百里土地作诱饵,就让楚怀王轻易背盟,撕毁了和齐国的盟约。恼怒之下的齐宣王,反而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抉择,他主动联络秦国,提出结盟共同对付楚国,这个愿望在第二年就实现了。楚国在撕毁了和齐国的协议后,才知道被秦国忽悠了,所谓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完全就是哄你玩的。盛怒之下的楚怀王发兵8万攻打秦国,在丹阳与秦国名将魏章部鏖战,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先的盟友齐国竟然也出现在秦国阵营里,和秦国一道将楚国杀得大败。齐宣王出了气,但出气的后果却是严重的,齐国和楚国之间的联盟就此破裂,而两家谁都没有力量单独抗衡秦国,齐宣王和秦国联合大败楚国的结果,就是秦国趁机夺取了楚国在蓝田境内的土地,齐宣王忙活一场,两手空空。

通过和秦国的接触,齐宣王真正意识到秦国的强大,让他感慨万分的,就是六国的人才怎么都跑到秦国去了。为了能够招揽人才,齐宣王加大了对稷下学宫的投入,结果诸子百家的英杰在此荟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学宫游学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齐国时,曾经非常兴奋,他对外宣告说:“管仲只让齐国成为了霸主,我要让齐国统一天下。”对于孟子所坚持的儒家思想,齐宣王却不感兴趣,战国时代刀兵无情,儒家那一套是不吃香的。孟子在游学齐国几年后,最后黯然离开了。比起秦惠王招纳的实用型人才,齐宣王身边的英杰们,学者居多,文化人士居多,他自己也喜欢诗文唱和,但安邦定国的人才,却凤毛麟角。

齐宣王在位的初期,秦惠王完成了他人生中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于公元前312年彻底击败了匈奴义渠部落。义渠部落是匈奴的一支,在战国早期经常侵扰中原。在这一年,秦惠王决定解决义渠侵扰问题,消除东进中原的后顾之忧,秦国采取焦土政策,用层层推进的办法,最终重创义渠部落。也正是在这一年,秦惠王和齐宣王还发生了两次“对话”,都以齐宣王的失败而告终。一次是秦国联合曾经尊奉齐国的韩国和魏国一道讨伐楚国,在击败了楚国,夺取了楚国江汉平原的大片国土之后,突然改弦易辙,向齐国发起了进攻,结果齐国在苏北地区大片国土丢失,遭到了挫败。另一次对话,是齐宣王自己挑起来的。趁燕国内乱的机会,齐宣王对燕国发动了闪电战,仅用了50天就打下了燕国的国都。可是燕国此时的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这正好给了秦惠王出兵的口实。结果秦国两路大军,一路攻伐燕国本土,一路攻伐齐国,皆获得了胜利。齐军在短暂占领燕国后,不但被赶了出来,本国也遭到了秦国的侵扰。在这时期的齐秦争霸中,齐宣王是处于下风的。

当秦惠王连年用兵的时候,他却于公元前311年英年早逝,年仅46岁。之后即位的秦武王,是一个赳赳武夫,天生神力,是个霸王角色。在做国君上,他粗中有细,暂时停止了对齐国的大规模用兵,转而开始对六国的分化瓦解政策。对魏王,他主动修好,拉拢魏国倒向秦国;对楚国,他扶植楚国治下的越国部落,掣肘楚国。这时期的齐宣王,在经过了两次对秦国战争的失败后,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内政上,他在位的最后五年,对内发展生产,倡导文教,训练士卒,对外对魏国、韩国、赵国,采取或打或拉的政策,将其尽可能地拉在齐国一边。在齐宣王的晚年,秦武王英年早逝,秦昭襄王即位,他即位的早期,大权掌握在太后以及穰侯魏冉的手中。在齐宣王临终前的倒数第二年,即公元前302年,在魏冉的奔走下,齐秦之间结成了联盟。这时候的齐秦两国,暂时实现了“和谐”。

【三】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过世,其子齐湣王即位,这位齐王在位的17年,既是齐国霸业的最后绝唱,也是齐国衰落的开始。

经过齐宣王晚年的休养生息,早期的齐湣王拥有强大的实力。这时候“连横”、“合纵”两大团队奔走于列国,要么联合抗秦,要么依附于秦,成为大多数诸侯必须作出选择的“二选一”难题,此时楚国屡败北于秦国,无力北上,魏国早已衰弱,“合纵”的大旗,也就被齐湣王扛了起来。

齐湣王即位初期,遇到了和秦昭襄王类似的形势,这时候齐国的大权,被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所掌握,锐意进取的孟尝君,开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积极介入到各国的内部事务之中。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先是介入到韩国的内部争位斗争中,凭借着齐国的军事力量,扶持韩国太子咎登基,使韩国成为听命于齐国的傀儡政权。之后又动兵楚国,以楚国与秦国结盟,违反合纵协议为由,在垂沙与楚国交锋,双方沿着楚国的方城对峙六个月,最后齐国趁着江水退潮的机会,从浅滩处发动猛攻,一举击溃楚军,此战消灭楚军2万多人,杀楚将唐昧,一时之间,楚国很难再对齐国构成威胁。

齐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是为了大举进攻秦国做准备。经过在中原地区的扩张,齐国终于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反秦同盟。公元前298年,齐国会同韩魏联军猛攻函谷关,秦国依托有利地形拼命抵抗,双方鏖战长达3年。结果,齐国主将匡章选派敢死队进行偷袭,终于在公元前296年占领函谷关。秦国的关中平原,已然在齐国面前一马平川。但在这关键时刻,齐国却再次见好就收,满足于秦国向齐国谢罪,随即拔兵东撤了。合纵联盟成立以来最好的击败秦国的机会,就这样被齐国自己放弃了。

齐湣王显然不这么想,相反,他认为自己已经为父亲齐宣王雪耻。齐湣王主动放弃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战争主要是由此时主持齐国国政的孟尝君田文发动的,对于齐湣王来说,他不愿意看到田文通过这些战争来扩展势力,两人的矛盾也日益公开化。为了对付田文,齐湣王重用从燕国投奔来的苏秦。苏秦是合纵运动里的重要人物,最擅长舌辩,而且他在齐国没有根基,在齐湣王眼里是好控制的。但齐湣王不知道,苏秦来齐国,是为燕国做卧底的,燕国在齐宣公时代差点遭齐国灭国,这时期的燕国,是燕昭王在位的时候,一直在锐意复仇,苏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苏秦,齐国的内部矛盾、军事情况,源源不断地被燕国得知了。而且燕国同时和秦国也有姻亲,所以当齐湣王对秦国不断采取攻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头上已经悬挂着一把凶器。

公元前294年,正锐意扩张的齐国发生了内讧。因为贵族田甲发动劫持齐湣王的事件,齐湣王趁机对齐国的田氏贵族进行打压,孟尝君田文的相国职务也被剥夺了。接替孟尝君职务的,就是苏秦。和孟尝君拉拢东方六国,全力对付秦国的国策不同,苏秦为了完成燕昭王交付的卧底使命,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竭力劝说齐湣王四处扩张,尤其是拿着自己的盟友下手。这时期也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崛起的时期,之后的几年,苏秦竭力挑拨齐国和赵国的关系,让这两个铁杆盟友逐渐交恶,同时积极劝说齐湣王攻打韩国、宋国等国家。齐湣王一连串的军事征战的胜利,使秦国不得不对齐国侧目。这时期是秦国处于守势,齐国咄咄逼人的时期,为了笼络齐国,秦昭襄王主动要求和齐国并称为帝,秦昭襄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这几乎就是春秋末年晋国楚国平分霸权的翻版。对平分霸权的要求,齐湣王很高兴,但苏秦知道,如果此举成功,齐国和秦国联手,其实力将更加强大。因此在苏秦的劝说下,齐湣王主动取消了帝号,把秦昭襄王结结实实地“闪”了一把,示好不成的秦国,与齐国的交恶也就是必然了。

公元前287年至286年的齐湣王,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这时期,他通过对赵国和韩国的战争,把胡服骑射后军力日益强大的赵国打得落花流水,又进一步削弱了韩国,这其实是帮了秦国的忙。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又灭掉了宋国,灭宋一事激起秦国大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