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的掌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左手的掌纹-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忌辰,西方两大作家,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都在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逝世,但是就我在巴塞罗那所见,那一天对《唐?吉诃德》的作者,似乎并无纪念的活动。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一大港、第二大城,人口近二百万。中世纪后期,它是阿拉贡王国的京都。二次大战之前昙花一现的卡塔罗尼亚共和国,也建都于此。当地人说的不是以加斯提尔为主的正宗西班牙语,而是糅合了法语和意大利语的卡塔朗语(Catalan),把圣乔治叫做Sant Jordi。市政府宫楼的拱门上,神龛供着一尊元气淋漓的石雕,正是屠龙的天使圣乔治。但那是中世纪的传说了。这一次在巴城,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的人与兽斗。2斗牛,可谓西班牙的“国斗”,不但是一大表演,也是一大典礼。这件事英文叫bul1fighting,西班牙人自己叫corrida de toros,语出拉丁文,意谓“奔牛”。牛可以斗,自古已然。早在罗马帝国的时代,已经传说拜提卡(Baetica,安达露西亚之古称)有斗牛的风俗,矫捷的勇士用矛或斧杀死蛮牛。五世纪初,日尔曼蛮族南侵,西哥德人据西班牙三百年,此风不变,而且传给了路西塔诺人(Lusitanos,葡萄牙人古称)。其后爱比利亚半岛陷于北非的摩尔人,几达八世纪之久(711至1492);因为伊斯兰教徒善于骑术,便改为在马背上持矛斗牛,且命侍从徒步助斗,一时蔚为风气。于是在塞维利亚、科尔多巴、托雷多等名城,古罗马所遗的露天圆场,纷纷改修为斗牛场。至于小镇,则多半利用城内的广场(plaza),所以后来斗牛场就叫做plaza de toros。一四九二年是西班牙人最感自豪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联姻了二十三载的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与加斯提尔女王伊莎贝拉,终于将摩尔人逐出格拉纳达,结束了伊斯兰教漫长的统治,而且在女王的支持下,哥伦布抵达了西印度群岛。此事迄今恰满五百年,所以西班牙今年在巴塞罗那举办奥运,更在塞维利亚展开博览会,特具历史意义。不过,伊斯兰教徒虽被赶走,马上斗牛的风俗却传了下来,成为西班牙贵族之间最流行的竞技。十六世纪初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更在王子的生日不惜亲自挥矛屠牛,以博取臣民的爱戴。后来斗牛的方式迭经演变,先是杀牛的长矛改成短矛,到了一七〇〇年,贵族竟然改成徒步斗牛,却叫侍从们骑马助阵。十八世纪初年,饲养野牛成了热门生意,不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的皇室,甚至西班牙的天主教会,也都竞相饲养特佳的品种,供斗牛之用。终于教廷不得不出面禁止,说犯者将予驱逐出教。贵族们这才怕了,只好让给专业的下属去斗。这些下属为了阶级的顾忌,乃弃矛用剑。今制的西班牙斗牛,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现今的主斗牛士(matador,亦称espada)一手持剑(estoque),一手执旗(muleta),即始于十八世纪之初。所谓的旗,原是一面哔叽料子的红毛披风,对折地披在一根五十六公分的杖上。早在一七〇〇年,著名的斗牛士罗美洛(Frandsco Romero)在安达露西亚出场,便率先如此使用旗剑了。3有人不禁要问了:“凭什么斗牛会盛行于西班牙呢?”原来这种悍的蛮牛是西班牙的特产,尤以塞维利亚的缪拉饲牛场(Ganaderi'a de Miura)所产最为勇猛,触死斗牛士的比率也最高。大名鼎鼎的曼诺雷代(Manolete),才三十岁便死于其角下。公认最伟大的斗牛士何赛利多(Joselito)也死在这样的沙场。其实每一位斗牛士每一季至少会被牛伤一次,可见周旋牛角尖的生涯终难幸免。据统计,三百年来成名的一百二十五位主斗牛士之中,死于碧血黄沙的场中者,在四十人以上。最幸运的要推贝尔蒙代(Juan Belmonte)了,一生被五十多次,却能功成身退,改业饲牛。贝尔蒙代之功,当然不在屡不死,而在斗牛风格之提升。在他之前,一场斗牛的高潮全在最后那致命的一剑。而他,瘦小的安达露西亚人,却把焦点放在“逗牛”上,红旗招展之际,把牛头上那两柄阿拉伯弯刀引近身来,成了穿肠之险,心腹之患,却在临危界上,全身而退。万千观众期望于斗牛士的,不仅是艺高、胆大,还要临危不乱的雍容优雅(skill;daring;and  grace),这便有祭拜死神的典礼意味了。所以斗牛这件事,表面是人兽之斗,其实是人与自己搏斗,看还能让牛角逼身多近。  '返回目录'  

第三辑 凭一张地图 红与黑(2)

拉丁美洲盛行斗牛的国家,从北到南,是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城的斗牛场可坐五万观众。最盛的国家当然还是发源地西班牙,二世纪中叶以来,斗牛场之多,达四百座,小者可坐一千五百人,大者,如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的斗牛场,可坐两万人。4此刻我正坐在巴塞罗那的“猛牛莽踏”斗牛场(Plaza de Toros Monumental),等待开斗。正是下午五点半钟,一半的圆形大沙场还曝在西晒下。我坐在阴座前面的第二排,中央偏左,几乎是正朝着沙场对面艳阳旺照着的阳座。一排排座位的同心圆弧,等高线一般层叠上去,叠成拱门掩映的楼座,直达圆顶,便接上卡塔罗尼亚的蓝空了。观众虽然只有四成光景,却可以感到期待的气氛。忽然掌声响起,斗牛士们在骑士的前导下列队进场,绕行一周。一时锦衣闪闪,金银交映着斜晖,行到台前,市长把牛栏的钥匙掷给马上的骑士。于是行列中不斗第一头牛的人一齐退出场去,只留下几位斗士执着红旗各就岗位。红栅门一开,第一头牛立刻冲了出来。海报上说,今天这一场要杀的六头牛,都是葡萄牙养牛场出品的“勇猛壮牛”(bravos novillos)。果然来势汹汹,挺着两把刚烈的弯角,刷动长而遒劲的尾巴,结实而坚韧的背肌肩腱,掠过鲜血一般的木栅背景,若黑浪滚滚地起伏,转瞬已卷过了半圈沙场。这一团狞然墨黑的盛怒,重逾千磅,正用鼓槌一般的四蹄疾践着黄沙,生命力如此强旺,却注定了若无“意外”,不出二十分钟就会仆倒在杀戮场上。三个黑帽锦衣的助斗士扬起披风,轮番来挑逗怒牛。这虽然只是主斗士上场的前奏,但是身手了得的助斗士仍然可以一展绝技,也能博得满场彩声。不过助斗士这时只用一只手扬旗,为了主斗士可以从旁观察,那头牛是惯用左角或右角,还是爱双角并用来人。不久主斗士便亲自来逗牛了,所用的招数叫做Verónica,可以译为“立旋”。只见他神闲气定,以逸待劳,立姿全然不变,等到奔牛近身,才把那面张开的大红披风向斜里缓缓引开,让仰挑的牛角扑一个空。几个回合(pass)之后,号角响起,召另一组助斗士进场。两位轩昂的骑士,头戴低顶宽边的米黄色大帽,身穿锦衣,脚披护甲,手执长矛,缓缓地驰进场来。真刀真枪、血溅沙场的斗牛,这才正式开始。野牛屡遭逗戏,每次扑空,早已很不耐烦了,一见新敌入场,又是人高马大,目标鲜明,便怒奔直攻而来。牛背比马背至少矮上二尺,但凭了蛮力的冲刺,竟将助斗士的长矛手(picador)连人带马推顶到红栅墙下,狠命地住不放。可怜那马,虽然戴了眼罩,仍十分惊骇。为了不让牛角破肚穿肠,它周身披着过膝的护障,那是厚达三寸的压缩棉胎,外加皮革与帆布制成。正对峙间,马背上的助斗士奋挺长矛,向牛颈与肩胛骨的关节猛力搠下,但因矛头三四寸处装有阻力的铁片,矛身不能深入,只能造成有限的伤口。只见那矛手把长矛抵住牛背,左右扭旋,要把那伤口挖大一些,看得人十分不忍。“好了,好了,别再戳了!”我后面的一些观众叫了起来。人高马大,不但保护周全,且有长矛可以远攻,长矛手一面占尽了便宜,一面又没有什么优雅好表演,显然不是受欢迎的人物。号角再起,两位长矛手便横着沾血的矛,策马出场。紧接着三位徒步的助斗士各据方位,展开第二轮的攻击。这些投枪手(banderillen)两手各执一支投枪(banderilla),其实是一支扁平狭长的木棍,缀着红黄相间的彩色纸,长七十二公分,顶端三公分装上有倒钩的箭头。投枪手锦衣紧扎,步法轻快,约在二十多码外猛挥手势加上吆喝,来招惹野牛。奔牛一面冲来,他一面迎上去,却稍稍偏斜。人与兽一合即分,投枪手一挫身,跳出牛角的触程,几乎是相擦而过。定神再看,两支投枪早已颤颤地斜插入牛背。牛一冲不中,反被枪刺所激,回身便来追。投枪手在前面奔逃,到了围墙边,用手一搭,便跳进了墙内。气得牛在墙外,一再用角撞那木墙,砰然有声。如果三位投枪手都得了手,牛背上就会披上六支投枪,五色缤纷地摇着晃着。不过,太容易失手了,加以枪尖的倒钩也会透脱,所以往往牛背上只披了两三支枪,其他的就散落在沙场。铜号再鸣,主斗士(matador)出场,便是最后一幕了,俗称“真象的时辰”。这是主斗士的独脚戏,由他独力屠牛。前两幕长矛手与投枪手刺牛,不过是要软化孔武有力的牛颈肌腱,使它逐渐低头,好让主斗士施以致命的一剑。这时,几位助斗士虽也在场,但绝不插手,除非主斗士偶尔失手,红旗被落地,需要他们来把牛引开。主斗士走到主礼者包厢的正下方,右手高举着黑绒编织的平顶圆帽,左手握着剑与披风,向主礼者隆重请求,准他将这头牛献给在场的某位名人或朋友,然后把帽抛给那位受献人。接着他再度表演逗牛的招式,务求愤怒的牛角跟在他肘边甚至腰际追转,身陷险境而临危不乱,常保修挺倜傥的英姿。这时,重磅而迅猛的黑兽已经缓下了攻势,勃怒的肩颈松弛了,庞沛的头颅渐垂渐低,腹下的一绺鬃毛也萎垂不堪。而尤其可惊的,是反衬在黄沙地面的黑压压雄躯,腹下的轮廓正剧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