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旆ǎ信行毯蟮姆缸锕倮簦帕皖砘氐焦冒旃�

洪武年间制青花执壶当然,利用重典酷刑打击贪官污吏只是朱元璋反腐惩贪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从严律己、罚不避亲、加强教育、弘扬清正、倡导廉政则是朱元璋反腐惩贪的又一类重要措施。古人云:正人先正己。朱元璋抓反腐败首先从自身抓起。击败陈友谅后,其宫内有张镂金床,有人劝他享用,他却将镂金床砸毁,说此床与昏君孟昶的七宝溺器一样,用则丧志。立朝之后,朱元璋就宣布,宫中不再设女乐,又下令儒士将古代无道昏君的劣迹编辑成书,供他阅读,以便“知其丧乱之由,以为之戒耳”。他也曾亲自审讯、处置了许多重大的贪污案件,不仅杀曾立过大功的贪官,就连自己的亲属也杀。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立有显赫战功,官拜大都督,在镇守江西期间,沉湎声色,骄奢荒淫,朱元璋先将其免职,后又将他杀掉。驸马都尉欧阳伦收受贿赂,偷运私茶到边境贩卖。朱元璋得知后,下令将欧阳伦处死。

为了严束功臣,朱元璋特令工部制造申诫公侯铁榜,对功臣的各种不法行为逐项规定处罚法律。同时,他经常表扬和越级提拔清介自持、忠勤不贪的官员,树立典型。陶垕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治赃吏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表彰他。对于善始善终的循吏清官,朱元璋给予厚赏,并为他们修建府第;他们寿终时,朱元璋亲自写祭文,以彰其德;还将廉吏、清官的事迹列入《彰善榜》和《圣政记》之中。

洪武丈量鱼鳞图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对贪污贿赂打击最激烈、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尽管朱元璋在惩治贪官污吏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惨痛的教训,但也收到了较大的成效,起到了“整肃一代的作用”。经过长期的严酷斗争,一大批腐败的官员遭到惩处和打击,官场风气逐渐发生变化,明朝初期涌现出一批像陶安、陶垕仲、郑士元、方克勤那样的清官,使得政治清明,吏治廉正,一度深得民众的拥护,明初清廉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朝仁宗宣宗年间,达七八十年之久。

亲民治政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在治国期间,他经常深入民间,亲民治政,做了很多有益于黎民百姓的好事。

作为一位贫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对于农民没有土地耕种的痛苦是极为清楚的。因此,在位期间,他做了一件大事:清丈全国田地,编制土地赋役管理档案——鱼鳞图册,让饱尝战乱之苦的百姓有了可以附着的土地。

当上皇帝后不久,朱元璋发现许多富民隐瞒田产、逃避徭役,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土地赋役制度改革,在继承宋元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范围的鱼鳞图册编造工程。朱元璋多次派人在全国范围内核查田地,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全面完成了鱼鳞图册的编造工作,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的户口和耕地情况,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编管起来,使民附着于土地,为其纳粮当差。

鱼鳞图册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管理的产物,也是从我国几千年来土地私有制管理模式中摸索出来的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多研究者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明代的赋役制度从赋役并行逐渐走向租税制,从过去税人转向税物,从实物征收转向货币征收,其转折点就是鱼鳞图册的编造。这是朱元璋的一大革新,被不少后世史学家所称赞。

明代的皇帝制度(5)

谈到朱元璋亲民治政,不能不提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春联。据说春联的发展也有朱元璋的一份功劳。据《簪云楼杂记》一书载:有一年准备过年之时,朱元璋下旨各家各户都应贴上一副春联,以示庆贺。除夕前他微服上街视察,看到家家户户果然都贴上春联,有的可称佳作,心中甚喜。但他后来发现有一户未贴,询问究竟,才知是个目不识丁的阉猪人家。为此朱元璋兴致来临,挥笔为之写下了一副春联,上书:“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就吩咐户主贴在门上。

谁知朱元璋回来查看时,两扇门板仍是空无对联,很是纳闷,便又进去询问,那户主忙答道:“您走后才知道是皇帝驾临,怎能让您的御笔亲书遭风吹雨打呢?这不,我家正挂在正堂屋焚香祝圣呢!”朱元璋一听笑逐颜开,马上命随从赏白银三十两。由于该联对仗工整,用词幽默奇巧,又道出了阉猪行业的特点,符合主人身份,所以历来被视为“名对儿”,影响甚大。

明太祖朱元璋像生活简朴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生活简朴,严于律己。皇宫没有画梁雕栋,也从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也花红果绿、郁郁葱葱的。每逢地方上遇特大灾害,朱元璋与皇家的人都要吃一餐麦饭和野菜,以表与民同甘共苦。据说他一日三餐十分简单,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或米饭,再加上一点辛辣荤菜,一般没有大鱼大肉,也从不上山珍海味。一直到年老身体不行时,这种简朴生活才稍有改变。

一次,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他觉得十分好吃,但怕扰民,仅吃一餐,剩下便如数退还,申斥不得再上供。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就叫人从金华弄来稻种,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这样,才算解决了馋香米饭的问题。

由于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就养成了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坐上了皇位,但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唯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他一般不款待群臣,也不设宴席,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据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炖山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壮志未酬失帝位 不知所终千古谜(1)

壮志未酬失帝位不知所终千古谜——明惠帝朱允

明惠帝朱允炆像明惠帝朱允炆(1377~?)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年仅21岁的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故史称“建文帝”。四年后,朱允炆的亲四叔、燕王朱棣率兵攻入京城,情急之下,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他仅有的四年帝王之旅遂告结束,可谓“壮志未酬”,其生死也成为千古之谜。尽管如此,朱允炆作为一个主张“仁义化民”、“仁德治国”且颇富人性的皇帝,仍然常为后人追记。

“仁明孝友”的建文帝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自幼聪慧好学,仁义孝顺。其父皇太子朱标辅佐朱元璋处理公务时,由于其本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救回不少人命,惹得天性好杀的朱元璋很不高兴。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辅佐老皇帝处理朝务,也“复佐以宽大”。由于当时武臣谋士几乎被朱元璋杀光了,加上“隔代亲”的感情,朱元璋没有再对孙子发怒,一直“龙心甚悦”。朱允炆还根据《礼经》,参考历朝刑法,对洪武律令中特别不合理的七十三条重法予以删改,深得民心,“天下莫不颂德焉”。

朱允炆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长了个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朱允炆“居丧毁瘠”,不食数日,悲哀异常,体现了封建时代人子的纯孝之情。心如铁石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哀不自胜,抚着孙儿的背,劝说道:“你真是孝顺呵!别这样悲哀不吃东西,会拖坏了身子骨,我还活着啊,让我怎么办!”朱允炆这才稍稍进食,收泪强忍哀痛,以使皇爷安心。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孤独。朱元璋病逝前,脾气异常暴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祸患,朱允炆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但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十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召集诸子于东宫参见朱允炆,行宫廷仪制,也就是让朱允炆的叔叔们拜见未来帝国的皇帝。厚道谦和的朱允炆内心很是不安,于东宫按朝廷礼仪受拜后,赶忙入内殿,以“家人礼”拜见诸叔。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在遗诏中说朱允炆“仁明孝友”,这是为史家所认同的。于是,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在21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正式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建文元年,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两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朱元璋最初不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朱允炆像他的父亲朱标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重,日后驾驭不住众臣会吃大亏。但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祖父所开创的大明王朝。

“秀才朝廷”朱允炆即位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尚武轻文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