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门将上次的党锢者也牵扯进去。结果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多人惨死在狱中,禁锢六七百人。唯有张俭外逃出境才得以幸免。许多冒死掩护张俭的,被官府沿途追查出来,成百人因此而家破人亡。第二次党锢之祸,对士人的打击是惨重的,内外官职几乎全部被宦官集团占据了。自此以后,士人忌口,万马齐喑,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几无遗类,社会陷入一片黑暗和混乱之中。

附:东汉士人与宦官斗争事件表(图略)

(此表来源于柏杨·《中国人史纲》)

4。分崩离析———天下大乱

沧海横流,英雄惊起。这在中国是普通民众朝不保夕、悲苦相续的时代,却同时也是风云际会、豪杰蔚彩的篇章。大汉王朝的落日,迟迟西坠,留下的故事任由后人笑谈。

中国卷 第一编  夹缝中的苟延残喘(8)

党锢事件无疑是宦官对正人直士的屠戮和*。所谓“党人”,其实也并没有结成什么党,只不过是宦官打击异己的一种诬陷不实之词。李膺、陈蕃、刘陶、范滂等人的铮铮铁骨,宁愿丧生屠族而不与黑暗势力妥协合作的精神,彪炳史册,光耀后人。使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面对黑暗与暴力时挺身而出,扶正黜邪。

可以想得到,正直的官员和士人都被屠杀的屠杀、禁锢的禁锢,大汉王朝的朝廷里还会留些什么人,大汉的天下还能维持多少年。果然从第一次党锢到党锢解除的18年中,宦官为所欲为,以张让和赵忠为首的“十常侍”,玩小皇帝于股掌之上,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搞得民不聊生,怨声沸腾。终于在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灵帝害怕被禁锢的士人跟黄巾“共谋”,就接受中常侍吕强的提议,宣布解除党锢。但汉王朝的天下已到了气数将尽,奄奄一息的时候了。黄巾起义敲响了它的丧钟,*黄巾起义中崛起的各路诸侯则直接是它的掘墓人。群雄逐鹿,天下分崩,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混乱与黑暗的时代开始了。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与西羌的战争历时数十年耗资达四百亿钱,豪强地主的势力也迅速膨胀。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以致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严重局面。大批农民四处流亡,饿殍遍野,连京师洛阳也是死者相枕于路。农民多次爆发过小规模的起义,但均遭到东汉王朝的*。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背景上爆发的。

起义领袖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目睹广大民众在东汉王朝*下的悲惨生活,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在贫苦农民中宣传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动民众起来反抗*统治。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设一渠帅,统一节制,为起义做好了必要的组织准备。此外还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给起义披上了一层神秘外衣。

正当起义即将发动之际,由于叛徒告密,使得起义计划全部泄露。东汉王朝闻报后,即行严厉*,收捕起义领袖人物。这一突然变故打乱了起义部署,张角为扭转被动局面,当机立断,“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于是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十万农民同时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每个战士都头裹黄巾作为标志,故史称“黄巾起义”。

他们所到之处,焚烧官府,捕杀官吏,夺回被地主豪强霸占的土地,释放被囚的群众,开仓赈济饥民。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在对敌战争中,黄巾军逐渐形成了三支主力部队:一支是张角亲自领导的队伍,活跃在河北一带,攻占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等地;一支是由张曼成领导的,战斗在南阳地区,攻杀了郡守褚贡;另一支则由波才领导,像一把尖刀直插东汉王朝的心脏颖川(今河南禹县)附近,在此大败官军。他们互相配合,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

黄巾军看来形势一片大好,可后来为什么就没有成功呢?

黄巾军节节胜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致命的弱点,如起义军各自为战,未能协调配合;人数虽多,却缺乏战斗经验。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与起义农民为敌,也给黄巾军带来许多困难。东汉王朝为了确保京城洛阳的安全,首先进攻颍川黄巾军。波才率部击败朱儁的进攻,并乘胜围攻皇甫嵩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形势对义军有利。然而,波才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被皇甫嵩乘夜纵火偷袭,曹操、朱儁又协同进攻,使数万起义农民惨遭屠杀。陈国、汝南和东郡的黄巾军也相继失败。

中国卷 第一编  夹缝中的苟延残喘(9)

之后朱儁领兵进攻南阳黄巾军。双方争夺宛城,战斗十分激烈,黄巾军三次失而复得,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可是黄巾军未能乘胜出击,扩大战果,使得朱儁能够重新集结力量,继续进攻。不久,黄巾军主帅赵弘战死,韩忠继为黄巾军统帅,又与汉军相持了一段时间。朱儁见强攻不见效,便伪装撤围欺骗义军。义军缺乏经验,中计出城追击,结果在中途遭到伏击,损失惨重,统帅韩忠投降被杀。突围的黄巾军向精山(今河南南阳北)转移,被官军追击,大部牺牲。

此后,战争的中心转移到河北地区。东汉王朝先后派遣卢植、董卓进剿河北义军,但旷日持久,无所进展。八月间,皇甫嵩接任官军统帅,率主力扑向河北战场。这时,其它地区的义军已遭失败,战局对黄巾军日益不利。屋漏偏逢连天雨,船迟又遇顶头风,在这紧要关头,张角不幸病死。黄巾军由他的弟弟张宝、张梁率领,继续与敌人作战。农民军打得皇甫嵩不敢再战,只能“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短暂的胜利使得义军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误以为敌人已停止进攻,以至于松懈了戒备。被皇甫嵩乘黑夜发起突然袭击,起义军仓促应战,惨遭败绩,张梁与三万勇士战死,五万多黄巾军将士舍身投河,壮烈牺牲,许多随军家属遭到敌人惨杀。而皇甫嵩在进剿广宗张梁部义军得手后,则迅速调转兵锋,于十一月攻打下曲阳。张宝指挥的十万大军也惨遭屠杀,张角被剖棺戮尸。河北黄巾军被扼杀于血泊之中。

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沉重地打击了东汉封建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使中国历史迅速地翻过了汉末这一腐朽没落的一页。

同归于尽

在*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州郡豪强地主纷纷组织武装,修筑坞壁,一边*黄巾,一边乘机扩展势力,从而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勾起天下纷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本来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了,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又闹了一场大火并,加速了它的覆灭。

公元189年,十四岁的汉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宦官蹇硕谋杀何进,非但没有成功,反被何进给杀了。这之后,袁绍劝何进彻底铲除宦官,何进不敢做主,去跟太后商量,何太后说什么也不同意。

袁绍劝何进召集京外兵马进京,来逼迫何太后同意,得到何进的赞同。他派人给当时驻扎在北方的董卓送了一封信,叫他迅速带兵进洛阳。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宦官知道了,他们以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伏兵把他给杀了。袁绍得知何进被杀后,立刻派他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一把火烧了皇宫的大门。大批的兵士冲进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了宦官就杀。甚至有些人因为年老没有留胡须,也被以为是宦官而遭杀害,不少人为了保命甚至不惜脱裤验明真身。

汉朝百来年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在这最后的火并中同归于尽,这也许是一个讽刺。几十年的恩仇爱恨,没有给双方带来一丝好处,最后解决的竟是这样的彻底和干脆,大跌读史人的眼镜。外戚和宦官是覆灭了,但何进却召来了董卓,这个人的胡作非为同样引起天下人的反对,汉王朝也在群雄并起中裂为碎片。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有勇无谋,历史上董卓是不是也仅仅是一个赳赳武夫呢?

董卓原先是凉州(约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一部)豪强,在地方称霸,靠着*黄巾起义,升任为并州(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牧。他早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何进恰好给了他这个机会。他急急忙忙带了三千人马赶来,驻扎在洛阳城外的时候,宫内的火并爆发了,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迅速开进洛阳,因人马太少,无法独揽大权,他就在深夜把人马拉到城外,第二天天亮,再把这队人马大摇大摆地开进来。一连好几天,搞得洛阳的人都闹不清董卓到底调来多少兵马。何进原来手下的将士见势也都投靠董卓。这样一来,董卓就完全控制了洛阳的兵权。

中国卷 第一编  夹缝中的苟延残喘(10)

为了专断朝政,董卓决心废掉汉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是为汉献帝。这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对,丁原、袁绍等公开与他抗争,伍孚谋划行刺,但这些都没有起到作用。袁绍怕董卓加害,匆忙出奔冀州(约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端和河南北端)。袁绍的弟弟袁术听到消息,也出奔南阳(在今河南省)。袁绍兄弟逃走后,董卓就用武力胁迫文武百官,宣布废立的决定。刘协为帝,自任相国。

董卓这个人目光短浅,不识大体。担任相国之后,专横跋扈,枉杀无辜,曾纵容兵士残杀赶集的百姓,掳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