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龙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都市龙尊-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大概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龙凤配合、对应的记载了。

  大约从秦汉开始,龙和凤的关系有了变化。

  一方面是继续对应、结合,如秦代的鎏金龙凤纹银盘;汉代的四神纹瓦当、陕北榆林出土的汉墓石门上的龙凤纹;北魏的墓志边

  缘装饰画:仙人乘龙跨凤石刻;隋代的青瓷凤头龙柄壶;唐代的龙凤纹铜镜;宋代的凤纹龙把玉碗;元代的龙泉窑贴花龙凤纹盖罐;

  明代的天坛祈年殿的龙凤图、龙凤石;清代的珐琅彩龙凤纹双连瓶、刺绣龙凤呈祥图案、彩绣龙凤双喜纱帘,等等。

  这样的对应与结合,一直延续到当代。

  另一方面,龙的身上开始有了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如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是其母感蛟龙而

  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

  既然帝王们称龙比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比凤了。帝王服龙衮,帝后便戴凤冠;帝王住龙邸,帝后便居凤楼;帝

  王有龙火衣,帝后便有凤头鞋,等等。

  这样一对应,凤便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即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因为,帝王们绝大多数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着至高无

  上、威力无边的权力,加上龙由于集合对象的广泛,身上已集纳和具备了众多阳物的特性,其呼风唤雨的威力、飞举变化的能量,也

  和属阳的男性相吻合;而凤由于其外表美丽,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属阴的女性相接近。

  还有,凤,本是凤凰的简称,凤凰是分雌雄的:雄为凤,雌为凰。所谓凤求凰。但在和作为帝王的龙对应之后,就雌雄不分,整

  个地雌化了。

  湖南衡阳的牌楼乡,有一个名为游龙戏凤的牌楼冲。相传早年有个皇帝巡游到此,结识了聪明漂亮的卖酒女子李凤姣,于是演绎

  出一段游龙戏凤的故事。有人还据此编了一出戏上演。

  后来李凤姣不幸去世,皇帝闻讯,下诏在当地的凤凰山麓建了这座石质牌楼以示怀念。

  相传唐朝初年,精通星相学的袁天纲从京师长安南下入蜀,于端阳节这天到达利州城,即现在的广元市。当时,嘉陵江里正在举

  行龙舟竞赛,利州都督武士约一家也坐在官船上观看。突然,从江水深处窜出一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

  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众人和武都督夫妻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惟有袁天纲爽声大笑,说

  :这叫龙凤呈祥,此地必出贵人。第二年正月间,武都督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就是后来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武都督还请袁天纲看过相。当时武则天身穿男孩的服装,由奶妈抱着。袁天纲端详一会儿后,惊叹道:

  日角龙颜,龙睛凤项,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当得知是个女孩时,仍断言:是女,亦当主天下。

  这样的传说,难脱附会编造之嫌。但神话思维和造神活动,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传说一般都久传不衰,

  且越传越奇,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比如,利州人就根据龙凤呈祥出贵人的传说,将当年的西山、东山改称乌龙山和凤

  凰山。还在乌龙山修了皇泽寺,在凤凰山建了凤凰楼,……两座建筑物已成为广元城的标志。

  晚清时期,名义上有皇帝,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皇帝是龙,后妃为凤,龙为主,凤为从。这是传统文化,慈禧心中

  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折衷的办法是龙凤并举。于是,清朝的皇家宫苑里就有了一些被称作龙凤呈祥的景致。颐和园仁寿殿前露台

  上就陈列着铜龙和铜凤,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龙凤喷出的袅袅香烟中,接受群臣的朝拜,进行她的垂帘听政的。

  殿前还有三棵大松树,传说某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三棵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

  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还传旨在全园

  各大殿都装上电灯。——这差不多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记录。

  颐和园昆明湖中,南湖岛最大,俗称龙王庙,位于湖的东南部,岛上有龙王庙一座。这座圆形小岛叫凤凰墩,原来的名字叫游龙

  阁,是为龙王准备的行宫。相传,慈禧有次游湖,问及此岛的名字及来历,太监如实禀告,慈禧很不高兴。——专权的西太后,当然

  不喜欢处处是龙。李莲英见状,就出主意改名,于是,游龙阁就变成了凤凰墩。

  这个凤凰墩与龙王庙相对称,构成了颐和园中的另一处龙凤呈祥。

  在龙凤对比中,突出凤,可以说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园看戏时的座位,就不称龙位或龙椅,而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

  。据说,她起初常让光绪皇帝陪她看戏,却不给这位儿皇帝座位。可怜的光绪只能站在她身后。后来,名丑刘赶三心中不平,在演出

  时有意加了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瞧,我是个假皇帝,还有座可坐,可那位真皇帝,却连个座也没有。也许是慈禧看戏时心情还算好吧

  ,她没有怪罪刘赶三,倒让人给皇帝搬了把椅子。

  清东陵的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艺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为之逊色。尤其是隆

  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别出心裁。这块石雕宽一米六,长三米多,图案为凤引龙: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

  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同样寓意的图案还出现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上。而在月台的抱喜石上,干脆就凤在上,龙

  在下了。这些团凤,耸冠瞠目,翅翼微张,显得志得意满,简直是不可一世的骄凤!而身居下位的行龙,小头细身,唯骄凤的神采是

  瞻,实在是一副可怜相!

  慈禧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做法,在漫长的龙凤文化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都是龙为主凤为从,龙第一位,凤第二

  位;同时出现的时候,多是龙高凤低,龙大凤小,龙多凤少,显明地反映着中国男权社会的现实。

  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冠,是用很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上饰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堪称龙冠。而皇后戴的凤冠有三顶,一顶是

  三龙三凤冠,一顶是九龙九凤冠,一顶是六龙三凤冠。上面的装饰的金龙,均在翠凤之上。

  龙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神物,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帝王、帝后自然不能全部垄断。

  龙与凤配合、对应的情形,广泛地流行于民众之间,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合谐,婚恋美满

  ,求吉祈福。

  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有龙凤匹配的传说:龙子先化作蛇郎再化作英俊小伙儿向三姑娘求爱,婚后即去应考,三姑娘的姐姐偷烧

  了龙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状元的蛇郎只能以龙身飞回。三姑娘见状自杀,变成了一只火红的凤凰。于是龙凤和鸣,双双飞向天堂。

  北京孔庙内出售一种石刻拓片,图案以上龙下凤为主,配以松、鹤、麒麟,构成一个大大的寿字,取名龙凤呈祥。

  在孔圣人的家乡山东曲阜,随着尼山朱砂石的发现和开掘,兴起了刻送龙凤印章的习俗:小孩出生,是男娃就选龙,寓意望子成

  龙;是女孩就选凤,寓意望女成凤。或小伙子选凤送姑娘,姑娘选龙送小伙,寓意龙凤良缘,幸福绵长。

  如果那位喜得有男有女的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人们就要以龙凤胎相称了。

  表现在语言上,有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盘凤逸、龙眉凤目、龙肝凤髓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龙识珠,凤识

  宝,牛马只会识稻草,等等。

  龙凤还进入了广告用语。如陕西西凤酒的一则广告词就是:西凤酒,西凤酒,伴我龙族到永久。

  喜欢收藏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种铜钱比较珍贵,叫龙凤通宝。龙凤通宝是元朝红巾军农民起义迎立韩林儿为帝,建元龙凤时铸行的

  货币。此币正面有楷书阳文龙凤通宝四字,字体端庄。但正、背面都没有龙凤图纹。

  有龙凤图纹的钱币是太平天国特大花钱。这种大花钱不是用来流通的,而是一种具有开炉性质或是为庆祝成功特别铸造的纪念币

  。现已发现的大花钱有大小不同的六七种。最大的重九斤左右,大小和重量堪称有史以来的钱币之最。大花钱正面有二龙抢珠图案,

  背面有双凤图案。

  龙凤金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83年首次发行的高纯度金质纪念章,一套两枚。其正面图案为腾飞的龙凤。

  双喜龙凤铜章也是一种有收藏价值的纪念章。上海造币厂制造,1984年发行。全套两枚。正面图案为喜字和双喜鹊,背面图案为

  飞龙和飞凤,寓意喜庆和吉祥。龙和凤还相依相伴地飞出国门。

  可以说,中华文化波及到那儿,那儿就有龙和凤骄健华美的英姿;华夏儿女的脚步走到那里,那里就有龙凤呈祥。

  这些龙凤图案,虽以各个国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但其基本形态都来源于、取材于华夏龙凤;其寓意也和中国本土龙凤相一

  致: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吉祥福瑞。汉代流行一种龙,叫应龙。应龙是长翅膀的龙。翅膀该是凤的特征了。清代还出现了凤尾龙,

  曲折弯转的龙躯,甩一条凤凰的翎状花尾。

  凤的翅膀和花尾,出现在龙的身上,这龙就有了凤的成分,龙性中就有了凤性。商代有一种鹗卣,其底部的变形凤纹,长着龙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