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们尽皆沉默了。包括父王在内,都表现得谨言恭行,好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不仅是皇爷爷的愿望,还是他们自己的愿望一样。
只是在封国里,父王还是会偶尔流露出不甘的神色。
至于我为什么能看到,也许是因为我身上的读书人的气质像极了皇太孙朱允炆表现出来的模样,父王偶尔会晃神看着我。
我听过一些传言,比如父王和皇太孙之前的关系很好,父王待他也很亲昵。
我很奇怪,为什么我和朱允炆一样更爱好诗书,但是父王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我猜测着也许是因为儿子和侄子到底是不一眼的,我是燕王的嫡长子,而朱允炆,是懿文太子的儿子。
就是因为我是儿子,所以父王才会表现出对我更好诗书的不喜。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一阵安慰,到底,父王是看重我的。
洪武二十八年,我终于被立为了燕王世子。
父王并不是很高兴,因为他想立的世子不是我。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相比于五叔周王朱橚早在洪武二十四年就立了世子,父王却宁愿一拖再拖。
也许值得宽慰的是,被册为世子之后,我并不需要马上地回到北平。
皇祖父将我和秦王、晋王、周王世子留在了应天。
我们小时候,经常留在应天接受教育,因此彼此之间颇为熟悉。
在应天期间,偶尔,皇祖父会教导我们一些事务。他让我们分阅过卫士,也让我们分阅过奏章。
我登上皇位以后曾经看过之前的起居注还有别的一些记载。
或许是因为我已经成了皇帝吧,似乎那上面记载的,我处理这些事,在四个人里,都特别的出挑。
皇爷爷夸奖过我很多次,因为我喜好诗书的样子更像他宠爱的懿文太子朱标和朱允炆,不像他们这些爱好兵马的“大老粗”。
于是在二十八年的时候,皇祖父也给我指了婚。我拥有了一个美貌的世子妃——张氏。
回到北平的时候,父王沉默着,看不出心思。
到洪武二十九年,皇祖父命令父王领兵至大宁歼灭北元军队。
这是我第二次跟随父王出征。也是最后一次。
父王的身边是神采飞扬的高煦,他们两父子畅快地率领军队厮杀,调动兵马,如指臂使。
我沉默地旁观这一切,最终为流矢所伤。
世子的受伤虽然不比燕王这个主帅的受伤,但是,对士气也是有所损伤的。
父王恨铁不成钢地看着我,之后他更加喜欢带着高煦出去,对我只一句“好生将养着”。
我自幼体虚,年少时也只是初显臃肿,完全没有达到后来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行走的程度。而且我的“臃肿”,说到底,只是虚胖罢了。
父王领兵回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瘦了下来,惹得母妃和世子妃张氏直掉眼泪。
都说瘦下来和胖的时候长的很不一样,这话倒有几分确切。母妃和张氏看到我的时候,都愣住了许久。
我仔细照了镜子,长的和朱允炆有几分相像。
这并不奇怪,我们本来就是血缘极近的堂兄弟,看起来相像也是正常的。
不过除了相像以外,我长的,倒是比朱允炆娘气了几分。
怪不得母妃老是说我体虚,要多补补,结果把我补成了胖子。如果瘦的时候是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做胖子呢。
父王在我瘦着的这些时候多看了我两眼,偶尔还会失神,失神过后就会恶声恶气地说些话,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让我快些长回来,现在这样算是什么样子。
我想着父王到底是关心我的,平日里吃东西也会多吃些,就盼着早些长回来,可是吃多了,泛起恶心来,一时半会儿倒变得更瘦了。
张氏看起来倒很高兴,毕竟丈夫瘦一点、俊俏一点,她也受用啊。
洪武三十年的时候,她怀上了孩子,三十一年的二月,她生下了我们的长子——朱瞻基。
父王很喜欢这个孩子,因为这孩子一脸的英气,而且和他很像。
据说父王还做了一个梦,梦到皇祖父洪武帝将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赐给了他,还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父王醒来以后,就有人来报,说是瞻基降生了。
这也许是真的,也许是父王为“靖难”准备的吉兆,不过他确实喜爱瞻基,这就够了。
四个月后,皇祖父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藩王不得入京奔丧,之后,新登基的建文帝开始削藩。
他在一年之内削掉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之后,他把目标对准了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
我小的时候,在应天与其他的皇孙一同进学,那时候最为熟识的,除了朱尚炳、朱济熺以外,就是朱允炆。他一直都对自己的藩王叔叔存有戒心,可是我没有想到他会公然违反《皇明祖训》以及皇祖父的其他诏书,直接削藩。
如果他这时候直接对父王动手的话,父王绝无可能起兵。
因为在皇祖父驾崩以后不久,作为燕王世子的我和高煦、高燧两个弟弟都被召到应天府,相当于被朱允炆当作了人质拘禁在了京城。
可是在建文元年,朱允炆准备对父王动手,却还没有下定决心的时候,父王已经疯了的消息传到了应天。
朱允炆看起来很哀伤,也很愧疚,于是他不顾大臣的反对,让我和两个弟弟回到了北平。
回到北平后不过一月,父王起兵靖难。
十月,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而此时,留守于北平的,就只有我这个世子,还有一万余名兵将。
北平的十月已然是很冷了,我用水浇城墙,使之凝结成冰,李景隆的大军无法攻破,之后等到父王的兵马回返,他大败而归。
不过奇怪的是,就算父王大逆不道地起兵谋逆,朱允炆还是下了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
这道圣旨成了父王的护身符,也成了朱允炆的催命符。
我留守于北平,高煦他们跟在父王身边,父王是个多疑之人,在他率军回到北平休整的时候,我曾经看到过他眼眸中的怀疑与阴狠。
难道父王会因为害怕我也像他那样背叛,所以在猜忌我吗?
哦,对了,我已经长大成人那么久了,久到连孩子都有了,父王也不会相信我对他,还有孩提时的孺慕吧?即使,这本来就是实情。
之后,朱允炆派人送给我一封信,光明正大地送来一封信。
离间?
我嗤笑一声,派人原封不动地送给了父王。
信里写的什么我不想知道,我想知道的,只是父王的态度罢了。
当父王说的那句“几杀吾子”传回北平的时候,我整个人如坠冰窖。
他想杀我。
他真的想过要杀我。
年幼时记忆里的那个父王,我突然看不清了。
建文四年,父王攻入了京城应天。
那一夜,皇宫燃起了大火,传言里,建文帝已经在大火里丧生。
父王,不,是父皇不相信,之后又有传言说朱允炆是逃走了,父皇派人寻找。
许多人都猜测父皇是要斩草除根,可我却想到了朱允炆的那道圣旨。
【我要活的叔父。】
我还想到父皇看着我偶尔的晃神。
我瘦下来之后,和朱允炆有几分相像的面容。
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父皇登基之后,受不住讥讽,不顾道衍师傅的劝告,想要大肆地杀戮那些建文遗臣,包括久负盛名的大儒方孝孺。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株连他们的九族,甚至,十族。
我想到皇爷爷时期的大案,那漫天的血色,连空气都带着血腥的气味。
我苦苦向父皇求情,他看向我的眼神没有温度。
在母后的求情之下,父皇准许我一试。
黄子澄和齐泰的骨头硬,又素来效忠朱允炆,莫说他们本来就是靖难之役的理由,便是不是,父皇也不会放过他们。
我需要劝说的是方孝孺。
可惜的是,在父皇规定的三天期限内,我没有成功地劝服他。
在刑台上,我听到方孝孺的小孙儿的哭声。
撕心裂肺。
我请求父皇让我最后试一次。
方孝孺面无表情地看着我靠近,我以为他会同意。
然后,他吐了我一脸的唾沫。
父皇勃然大怒。
当然,这更多的是因为这实在有损于他的颜面。
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唾面自干这种事,我愤怒地甩袖,然后,看到了方孝孺身后的那些人,绝望的眼。
在离去前,我抛弃了之前对大儒的尊敬,愤而怒骂,“你不过是沽名钓誉,想要一死以全先帝之情,连累如此之多的人枉死,枉费有这么多
人愿意为你无辜受死!”
他愣愣地看着我,不说话。
行刑的前一刻,方孝孺终于答应为永乐朝廷效力。
当他的话音落下的时候,刑台上响彻着那些人喜极而泣的哭声。
不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方孝孺只愿意为我所用。
那时父皇还没有立太子。
我虽然是世子,是皇祖父亲自选定的继承人,但是,父皇更加的喜欢高煦。
他答应过,事成之后,立高煦为储。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我已经不记得,当我听到父皇的这段许诺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心情了。
所以方孝孺只愿为我效力对我得到的储位的帮助是很大的。
方孝孺,建文旧臣,天下儒林士子之首。
他的归顺,带来的是一批建文老臣的归顺和士子的归心。
与父皇一同靖难的那些功臣都很不高兴。
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支持二弟朱高煦为太子,只有一个区区的二品官员、兵部尚书金忠,是这群靖难功臣里唯一支持我的人。
而这个金忠之所以敢这么做的理由,只有一个。
他的背后,是道衍。
鬼谋之才的道衍。
加上我已经五岁的长子朱瞻基极得父皇喜爱。
最终,解缙的一句“好圣孙”,还有一首诗,促成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