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下台元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下台元首-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怒,下令派空军十五攻击联队去轰炸恩里莱和拉莫斯的营地,不料执行命令的人却驾机投奔恩里莱和拉莫斯去了。马科斯命令参谋长贝尔尽快调外地的精锐部队进京平乱,但没有回音。他还通过电台、电视台号召忠于他的平民携带武器到总统府周围来保卫他的安全,结果响应者寥寥无几。
  2月24日晚,里根总统的发言人斯皮克斯给马科斯发来电报,建议他到美国政治避难,马科斯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甘心于失败,还要作最后的挣扎。
  2月25日凌晨2时,马科斯预感到败局难以挽回了,他的态度由强硬变得缓和了。他打电话给正在国会开会听取哈比卜关于菲律宾局势汇报的美国参议院议员拉克索尔特,试探美国的态度。马科斯在电话中间了几个问题:白宫刚刚发表的要他离职的声明是否算数?成立菲律宾联合政府,由他任名誉总统,阿基诺夫人任总统有无可能?如果他真的离职,到美国安全有无保证?拉克索尔特回答得很干脆:美国态度明确,希望他下野;现在提出与反对派分权为时已晚;到美国居住安全绝无问题。凌晨3点,拉克索尔特在会见里根后又与马科斯通了电话,正式通知马科斯说,里根认为现在提分权是行不通的。这话使马科斯对美国后台老板彻底失望了,他迫不及待地对着电话大声问:“那我怎么办呢?”拉克索尔特说:“依我看你得赶快走。”马科斯沉默了一会儿颓丧他说:“我……非常……非常……失望。”声音有如哭泣。几个月前,马科斯失去宗教的支持,他虽有些遗憾但还信心十足;几天之前,失去军队的支持,他感到象失去了左膀右臂,大势已去,还能作出一些最后的挣扎。现在失去了美国的支持,马科斯感到象被人抽去了脊梁骨一样,再也无法站立和行动了。
  他不能不认输,也不能不考虑退路了。
  2月25日上午接近9点30分,马科斯打电话给恩里莱,提出成立临时政府,由恩里莱、阿基诺夫人和他组成三人执政小组统治菲律宾,被恩里莱拒绝。马科斯听说阿基诺夫人要在10点钟举行总统就职典礼,便也决定马上搞一个总统就职典礼。两个小时后,一个自欺欺人的总统宣誓就职仪式在马拉卡南宫冷冷清清地举行了。
  2月25日中午12点,马科斯最后一次在马拉卡南宫的阳台上露面,陪伴他的有夫人伊梅尔达、女儿伊梅和伊雷内,儿子邦格。马科斯强作镇静地向聚集在楼下的一群支持者致意,并发誓要继续执政6年。最后,马科斯夫妇给他们的支持者们唱了一首《为了你》的歌,以此来稳定人心。
  2月25日傍晚,马科斯打电话给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博斯沃思,要求提供帮助,尽快派直升飞机将他们从被群众团团围住的马拉卡南宫运走。晚上8时许,围在总统府外的群众涌到大门附近,高呼“打倒马科斯”、“反对独裁统治”等口号。
  2月25日晚上8点30分,4架美国提供的“愉快的绿色巨人”式直升飞机在马拉卡南宫降落,9点零5分,马科斯一家及其随从、亲密朋友等90人分乘这四架直升飞机,向距马尼拉80公里处的美国驻菲律宾最大的空军基地克拉克飞去,30分钟后到达克拉克空军基地。
  马科斯一行逃离马卡南宫后不到一小时,菲律宾电台和电视台就播放了这一消息。
  消息传出,菲律宾举国沸腾,特别是在首都马尼拉,人们从四面八方象潮水般地涌进马拉卡南宫。以往戒备森严、百姓难以接近的马拉卡南宫、最高权力的象征地,此刻成了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狂欢场所,愤怒的群众把伊梅尔达的巨幅画像扔进金鱼池里,挥拳把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马科斯画像击穿。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并高呼口号:“人民必胜”,“我们自由了”,“科丽(阿基诺夫人的昵称)万岁”等。
  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美国政府在马科斯一家逃离马拉卡南宫后很快做出了反应,国务卿舒尔茨发表声明,承认科拉松·阿基诺政府,“赞扬马科斯总统的决定”,认为“理智和同情以最有利于菲律宾国家和人民的方式取得了胜利”。
  马科斯王朝覆灭了——在它还没有真正建成以前。
  马科斯以他的丑恶表演从反面告诉世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独裁者绝没有好下场;与人民为敌的人,终将被人民所遗弃。
  1986年2月26日凌晨4点零3分,曾经不可一世的马科斯象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倒在担架上,被他的随从小心谨慎地抬上了一架美国C—9洲际运输机,与夫人一起飞往1500公里外的关岛,其他家庭成员和亲信乘坐C—141运输机紧随其后。飞往关岛是马科斯所不情愿的,他在克拉克空军基地停留的几个小时内,曾面红耳赤地与美国军官争论,让美国空军把他们一行运到他的老家伊罗戈省去。马科斯还贼心未死,想到伊罗戈省后,集结忠诚他的部队,东山再起,夺回他失去的政权。美国军官坚决拒绝他的要求,他只好悻悻地躺在担架上被人担上飞机,以此表示他离开祖国是身不由己的。
  经过4个半小时的航行,马科斯夫妇一行于26日上午8点34分抵达关岛。在关岛马科斯一行稍事休息,马科斯到医院接受了检查和治疗后,他们又登上了飞往美国檀香山的飞机,当晚到达檀香山,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马科斯到檀香山后,一住就是三年半多。在这期间,马科斯夫妇想去别的国家,但他们想去的国家没有一个表示同意收留他们的。因为在他们出逃后还不满一个月,菲律宾新政府就照会有关国家,哪个国家收留马科斯,菲律宾就同哪个国家断交。病人膏盲的马科斯多次提出想回国,但都被阿基诺政府拒绝。马科斯夫妇在檀香山只好深居简出,品尝着流亡的痛苦、幽居的烦闷、被人民遗弃的苦水……1989年9月28日10时40分,马科斯客死檀香山,菲律宾政府坚决不允许马科斯的遗体运回菲律宾下葬,马科斯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回报——葬身异域。
  1989年10月15日,马科斯家族在一系列努力失败后,马科斯遗体在檀香山火奴鲁鲁庙宇纪念公园谷地下葬。这位死有余辜的独裁者丑恶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留给他的祖国和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却没有随他而去,菲律宾人民永远也不会饶恕这位恶贯满盈的独裁者。
  第10章 多行不义而自毙的奸雄
  一多伊
  1990年9用10日,38岁的利比里亚总统塞缨尔·卡尼翁·多伊在人们的咒骂和唾弃声中一命呜呼。多伊死后,他的尸体被停放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一所小医院里让人们自由参观。多伊的尸体一丝不挂地摆放在一张病床上,看上去,那尸体活象一个怪物:双耳被割去,剩下了两个黑窟窿;双手上的十个指头被割去,仅剩下光秃秃的手掌;那雄性的象征——男性主殖器被齐根割去,留下了一个黑糊糊的小坑……。不少好奇者闻讯后都去医院象观看怪物一样地去参观多伊的尸体,欣赏这个作恶多端者的可耻下常对多伊早就不满的蒙罗维亚居民,听到多伊被处死的消息后欢呼雀跃,为了表示庆贺,自由战士纷纷向空中鸣枪,那劈劈啪啪的枪声好似喜庆的鞭炮。多伊之死,人们没有丝毫悲哀的表现,反而象过节似地庆贺多伊之死,并异口同声地说,多伊死有余辜。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下文。
  10。1 政变夺权,一步登天
  利比里亚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非洲大陆的面积是它的268倍,与其他非洲国家相比,利比里亚是一个小国,只有7个独立了的非洲国家面积比它更小,这7个独立国家是,冈比亚,斯威士兰,卢旺达,布隆迪,莱索托,多哥,塞拉利昂。利比里亚有三个邻国:西北面是塞拉利昂:北面是几内亚;东面是象牙海岸。
  东南面濒临浩瀚的大西洋,其海岸线长达563公里,出海容易,与一些非洲内陆国家相比,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利比里亚的250万人口,主要由几个主要的西非民族组成的土著非洲人和十九世纪上半叶来自美国与西印度的黑人移民后裔构成的。
  利比里亚共和国,是非洲第一个和最老的共和国,建立于1847年。1847年,在美国殖民协会的一手扶植下,建立了利比里亚这个国家。它建立后被美国黑人后裔统治了130多年,在历史上一直属于美国势力范围,利比里亚诞生后,一直遭受各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外国资本垄断公司,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占有巨大的铁矿和橡胶种植园,享有铁路、港口、机场及其他一系列特权,外国资本渗入利比里亚经济的各个部门,攫取了高额利润,从而导致了利比里亚的资源大量外流,民族经济调蔽,劳动人民进一步贫困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还派遣所谓的和平队、传教士开设医院,创办学校,对利比里亚进行各种文化侵略活动,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
  1980年,利比里亚这个位于非洲西部的小国家曾经扬名于世界,受到世人的关注。这不仅仅是由于上述利比里亚的概况,而主要是由于在这一年的4月12日,有17名士兵在这个国家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并且一举成功,这个事件令世人对利比里亚刮目相看:非洲黑色大陆上虽然政变频繁,但由十多个士兵发动政变且取得了成功,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利比里亚的这17名士兵打破了这个纪录,创下了首例由十多个士兵政变成功的特大新闻。世人对此感到惊诧,尤其惊诧的是,这次政变的领导者居然是一名上士。这位上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对他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这名上士名叫塞缪尔·卡尼翁·多伊,他1952年5月6日生于利比里亚南部大吉德州的图宗镇,是克兰族人。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绥德鲁的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