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罗瑞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8罗瑞卿-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抗大的指战员们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聂荣臻司令员也致欢迎词:“罗校长、成校长带着数千名优秀的青年师生,从延安经过千山万水,来到边区,和我们一起坚持敌后抗战。这一段历程,不啻是一次长征,准确地说,是一次‘小长征’。我代表晋察冀根据地的将士们,向培养干部的抗大领导同志、和青年纵队的全体干部战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情的欢迎!”

聂司令员说着,向会场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在场的将士们都以严整的军礼回应司令员。

罗瑞卿带头鼓起掌来,场上掌声雷动。在热烈的掌声中,罗瑞卿开始讲话:“同志们,刚才贺师长和聂司令员等领导同志都讲了,他们很需要干部,很欢迎你们去,你们去不去啊?”

“去!”

会场上情绪激动,振奋不已。

“我们经过了‘长征’的磨炼,无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政治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对大家的才干充满信心。我举双手赞成你们去,去和敌人真刀真枪地干一场。但是,除了去的同志外,我们还要留下一部分同志,我们要到新的地方去完成新的任务。我们‘抗大’的干部就像生蛋的母鸡一样,我们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干部,这就需要把母鸡留下,没有母鸡,就不能再下蛋孵小鸡了。大家说对不对啊?”

“对!”

罗瑞卿生动具体的讲话又引爆了全场的掌声和笑声。特别是那些因工作需要留下来而又渴望去前线的同志,几天来郁闷的情绪一扫而光,回答声更响亮,笑声更舒畅,掌声更有力量。

这次团拜后,总校领导即将十三个连队的学生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和一二○师工作,六个连转到抗大三分校继续学习,并将总校第三团调到冀中。余下的人员于2 月10日从陈庄出发,经灵寿,在井陉附近越过正太路封锁线,经皋落、拐儿镇、桐峪,于26日到达武乡县的洪水、蟠龙一带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同由何长工、赖光勋带领的抗大一分校留守大队会合,胜利完成了挺进晋东南的任务。

这一次东进,历时半年,途经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三十个县,行程约一千五百公里,通过同蒲、正太两道铁路封锁线,被人们称为“小长征。”

1940年4 月,抗大第六期在太行山上开学了。

1940年6 月26日,罗瑞卿调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并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从此,罗瑞卿转战太行山脉,在抗日前线度过了近五个年头。

1940年8 月中旬。太行山武乡砖壁村打麦场上。

全军巡视团的队员们整装待发。

罗瑞卿望着这支精心挑选出来的队伍,心情十分激动。

这支队伍是根据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的决定成立的。7 月22日,八路军总部向晋察冀军区、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下达关于以破击正太铁路为中心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战役预备命令》,并报中央军委。指出:为打击敌之囚笼政策,打破敌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大举破击正太铁路,截断该线交通。命令要求各兵团对其他各重要铁路线,特别是平汉、同蒲等铁路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破袭,配合正太铁路战役的成功。命令规定直接参加正太铁路作战的总兵力,应不少于二十二个团。限于8 月10日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①见黄瑶著《三次大难不死的罗瑞卿大将》第60页。

8 月5 日,罗瑞卿和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陆定一发出了《正大路战役政治工作指示》,指出:此次战役的重大意义是“振奋全国与敌战区同胞的胜利信心,孤立与打击投降派,提高我党我军的威信,争取时局好转,粉碎敌寇进攻西安的阴谋,保卫大后方,巩固统一战线。粉碎敌寇对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巩固各抗日根据地,求得打通联系及开展敌占区工作。”《指示》要求严格遵守战场纪律和群众纪律,掌握对日军和伪军的政策。8 月8 日总部发出战役动员令,从8 月20日起实施这一作战行动。战役一开始,进展十分顺利,捷报频传。激战三日后,正太路被彻底破坏,井陉煤矿被炸毁,八路军攻入井陉、娘子关、阳泉等地。到8 月22日,参战部队已发展到一百零五个团,彭德怀和参谋长左权乃将这一战役命名为“百团大战。”自参加革命以来,罗瑞卿第一次听说自己的部队有一百个团一起作战,他万分兴奋,情绪高涨地布置整个战役中的政治工作、并在整个作战行动中四处联络、督促、检查。

在“百团大战”开始之际,八路军总部进行了整编,新组建了一些旅团。

这些部队多是地方游击队改编而成,游击习气浓厚,军事政治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战斗力。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遂作出决定,成立巡视团,以帮助新部队进行整顿。这一组织工作由罗瑞卿负责。巡视团由野政组织部长周桓任团长,总部作战处长阎揆要任副团长,下设军事、政治两个研究室和一个负责训练营连干部的军事教导营;此外,还配备了一个警卫连,一部电台,共三百余人,其中骨干力量大多数是罗瑞卿从“抗大”选调来的。

罗瑞卿充满信心地扫视了一下这三百多人的队伍,说:“同志们,你们就要出发了。这次组建巡视团,是发挥我军政治工作优势,加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巡视团的主要任务是整顿连队和培训连队干部。而整顿连队首先要整顿连队党支部,使党支部真正成为连队的核心和战斗堡垒,以便保证胜利完成百团大战的任务。同志们下去,要十分注意工作方法。要加强调查研究,不要当‘钦差大臣’。发现问题要用商量的办法解决,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在工作中,要有的放矢,不搞空洞的说教,要既做政治工作的模范,也要做战斗的模范,要把‘抗大’的好作风带到部队去。”

说到这里,罗瑞卿以满含希望的眼光注视着巡视团的指战员们,语句一顿一顿地说:“我坚信,同志们一定能完成好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现在,请周团长接旗!”

周桓立即出列,健步走到罗瑞卿面前,双手接过罗主任手中的军旗,然后,向罗主任、向全体队员行了严整的军礼……

这支队伍下去之后,深入到冀西、冀南、冀鲁豫军区和一一五师教三旅、教四旅的连队,一面参加百团大战的破路战斗,一面帮助连队工作。教导营先后共培训五期约一千五百连队干部。在工作中,巡视团还正确处理了部队执行政策中的问题。发现和解决了主力部队与地方游击队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纠正了将游击队全部编入主力部队的偏向。巡视团还同当地部队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不少同志英勇献身。1942年9 月,巡视团工作结束,大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工作,团长周桓带了少数干部返回总部。

在太行山上,处处活跃着罗瑞卿生气勃勃的身影——他上任伊始,即注意抓干部的学习,并且亲自制定了机关学习制度,规定机关干部每天学习两个小时。在每年的“学习节”(5 月5 日马克思诞辰日),开大会作报告,总结和布置学习。下基层时,他把学习情况作为了解情况检查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他每到部队常把指导员集合起来见个面,讲几句话,然后坐下来搞时事测验,检查部队干部看不看报纸,关心不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一次测验,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是谁?

一个指导员回答说是“罗斯福”。全场为之哗然。罗瑞卿严肃地说:“不看报,不学习,姓罗嘛,他也姓‘罗’,我也姓罗,都姓罗。可我罗瑞卿不是资产阶级的头子啊!”同志们都笑着点头称是。他因势利导,告诉大家:“我们部队基层干部大多来自农村,知识太少、文化水平低;而我们同日本鬼子斗争需要知识,斗争非常复杂,有许多东西我们不懂。我们要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习再学习。”

他把文工团的工作作为实现政治工作的重要途经。他经常亲自过问“抗大”文工团的创作演出。他平均每两周即要到文工团去看看,或将文工团的领导请去汇报工作,了解情况,进行指导。他指示文工团要配合部队中心任务,反映战斗生活,经常给文工团出主意,写什么,怎么写。他还要求文工团作为政治工作助手,要会做群众工作,会宣传鼓动,会写标语;要将抗大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文工团的团风。“抗大”经过“小长征”胜利进入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罗瑞卿联想到红军过金沙江后,国民党追兵在江南只捡到几只破草鞋的故事,对大家说:“这次小长征,日本兵什么也没有捞到,在同蒲路上只捡到一只破草鞋。”于是,文工团的金沙、吕班创作了活报剧《一双破草鞋》。剧本上演时,台上描绘的日伪妄图消灭“抗大”而一无所获的窘态,令抗日军民捧腹大笑。“皖南事变”发生后,文工团以岳飞风波亭被害的题材,创作了历史京剧《亡宋鉴》,借叙述南宋主战派岳飞被秦桧用十二道金牌从抗敌前线召回,被害于风波亭的故事情节,来谴责国民党顽固派残害新四军的罪行。看过演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罗瑞卿对此剧评价很高,并专门调文工团到野政驻地桐峪镇演出。在罗瑞卿的精心指导下,抗大文工团在太行山区名声大响。一有演出,当地老乡们便一传十,十传百,早早便把演出场地坐得满满的。在桐峪镇,这两句话可说是家喻户晓:“没有五盏灯的戏不看(抗大有五盏汽灯),没有咬牙的讲话不听(罗瑞卿在反”围剿“战斗中右腮受伤,虽伤愈,但留下了伤残,讲话时极像咬牙切齿的样子)。”这两句话,流露出当地群众对抗大文工团和罗瑞卿同志的衷心欢迎。

他关心每一位干部的成长。对在野政工作的干部从政治上到生活上都十分关心。在工作中,他了解到野政的一位知识分子过去曾因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