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10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协调问题未作充分的规定。英方后来曾经试图把各管理处归并成“行政管理”
  和“经济小组委员会”
  两类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种办法从未运用于四国组织。
  四国代表开会讨论问题不是十分迅速的。没有同声翻译设备。即使有此设备,是否有足够称职的译员能广泛予以利用也成问题。除了政治管理局(只要译成俄语和从俄语转译),其他各处开会时每篇发言都得翻译两遍。这就使得到会者每个人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作答(特别是在三种语言中懂得两种的人更是如此),而且使针锋相对的敏捷的辩论几乎无从进行。通常各国代表作三分钟至十分钟的发言,表达其观点。发言大体上按圆桌顺序轮流,但也决非一成不变,直到最后意见似乎趋于一致时为止。为了取得积极成果,重要的是要紧扣主要论点,避免发挥宏论,因为这样做不是无人欣赏,就是分散了讨论的中心。各方都有本领在细节问题上磨蹭时间,然而超群绝伦者也许要数俄国人,他们有一次“一定要讨论兔肉、干果和浆果是否列入德国食品资源这一问题,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虽然他们承认这些东西井无可资利用的数字”。
  不幸的是论战成为常事,因为对另一方的论点有必要予以反驳。但一进行论战,通常就不考虑任何可以达成协议的办法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大厦里有一个餐厅,委员们惯于在一起用餐。一个老练的会议主席往往把中午的体会时间拖延到对某个争论问题作过初步酝酿之后,希望散了会在餐桌上较为轻松的气氛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在续会时正式提出来。对就餐时间加以策略性地利用,这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俄国人另有一功,他们比英、美人起身迟,饱饱地吃一顿早餐,十一点钟开会还感到有点仓促。下一餐他们一般要到四点钟才吃,因此肚子饱饱的,争论到下午也无所谓;而别人已是饥肠辘辘,却还要进行比较合乎推理的思考来使对方让步。
  管制工作委员会的设计者原来打算每个管理局都没有一个相应的德国行政管理机构,以便委员会所制定的政策交由那些机构去执行。虽然波茨但会议决定不设立中央政府,委员会却考虑在财政、运输、交通、外贸和工业等领域分设中央各部。但由于有待解释的原因,这些部并未建立,而在西部,德国的行政管理机构也迟迟没有在占领区一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这就使盟国各方所负担的任务比原来设想的要重得多,因为他们既要负责向德国地方当局转达已达成的一切协议,又要监督其执行。不设德国中央各部,对大多数占领国来说,就不能储备大量专门性德国技术资料以供咨询或参考。碰到要为管理局的会议准备材料或诸如此类的情况时,他们不得不从自己的资料来源中去搜集整理,这样就要在柏林维持一个本来无此必要的较为庞大的班子。俄国人确实早在1945 年7 月就在其占领区内建立了若干德国中央行政机构,从而大大简化了他们的工作,但当时由于其他影响在起作用,敏协俄国人所提出的事实或数字都不尽可靠。96 对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最后结果是使占领区的执行人员与一百英里外的柏林决策总部之间的关系,在组织上和心理上造成了相当大的问题。
  英国的组织机构是按下列方式建立的:军事副总督只负责军政府工作。
  下面有两个副手,都是陆军少将。一个(负责政策工作的副参谋长)常驻柏林,掌管协调一切有关四国磋商的问题;另一一个(负责执行的副参谋长)
  常驻占领区。掌管区内的一切工作。军事副总督本人通常在柏林度过一周的中间几天,在占领区度周未:每周分别在两地举行高级官员会议。各管理处处长之下也有两个(或更多的)副手,大致以同样的方式安排每周的时间和各人的任务。管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哪一方面,一开始很不明确。由于柏林满目疮痍,因而最初考虑把工作重点放在占领区。到1945年秋季,问题已很明显,许多关键性人物必须留在柏林,工作重点需向东转移。十八个月后,四国机构开始拆台。顺序又倒转过来,人们不难想象这种摇摆不定对行政机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占领区总部(移到柏林后一度改名为“占领区执行部”)设在威斯特伐利亚邻近的一些小市镇上,其中最闻名的是卢卑克,本德、赫尔福德和明登。
  这多少是出于偶然。在战争刚结束时,第二十一集团军的司令部就设在它正好到达的地点巴成因豪森。当时认为军政府总部紧靠司令部是合乎理想的。没有一个市镇足以单独容纳所有的工作人员,因此分散在几个市镇。总部设在这个地段,有利条件是:大体上处于占领区的中心,而且座落在通往西南和东北的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的连接点上,此外,如果想把占领区总部设在大城市里,就会遇到严重的住房问题,因为所有大城市都被炸得破坏不堪,要么把德国居民大批迁走,否则就无房屋可供他们安身,要么另行建造专用的大楼。威斯特伐利亚的“市镇”实你上未遭破坏,把德国人挤一挤就可腾出住房了。然而住在被轰炸地区之外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就好象是想从莫尔女、莱德伯里、杜克斯伯里、伍斯特、佩尔肖尔和伊大夏姆等地来统治英国一样。负责监督德国行政管理的那些人把德国的生活条件想得过于美好了。他们遇到有点名望的德国人是比较少的。为了与另一个管理处讨论政策问寂;需要乘坐汽车行驶十英里,这种情况对协作毫无好处。最后一点,以威斯特代利亚为中心,对有些管理处极不方便,它们的工作性质决定其主要活动必须在有特殊设备的地区开展。如果1945 年夏季在汉堡或其附近搭赵占领区总部的帐篷或临时营房并逐步改善其条件,这也许会令人更满意一虽然不大舒服。1946 年间,永久性的占领区总部按计划在汉堡动工建造,将来可以移交给德国人用作办公楼或公寓。这个计划,在英国遭到严厉的批评,其理由是建筑材料本来应该用来改善德国的住房条件:它突然受到管制工作委员会减员的影响。实际的建筑计划可能偏向手富丽堂皇,而且惹人注目。
  便如果它在1948 年初完成,本可以把其他住房交还德国人使用,提出批评的人忽视了这项计划想要解决困难的意图。
  最初,占领区总部的下一级是军部,共有三个,即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汉堡的第八军,驻汉诺威地区的第三十军和驻伊塞隆伪第一军。洛军军长同时也是其所辖地区的军政府长官(地区的界线主要是按军事上的方便来划定的),有两个旅长作为副手,一个负责军务,一个负责军政府的工作。
  此外,更下一级的军政府单位;原来是从属于军事组织的,并未考虑到德国行政区域的划分。但不久在州或省一级开始形成行政机构的雏型,军一级军政府人员便自然地围绕这一组织来开展工作。军以下的部队单位也相应地分散驻扎,对州政府下属的98 德国行政机构进行管制。筒而言之,这是一个从建立在英国军队组织基础上的军政府体制过渡到建立在德国地方政府组织基础上的管制工作委员会体制的过程。这种过渡在1946 年5 月1 日起了关键性的变化,因为那一天各军军长放弃了军政府的一切职责;而由文职的州行政长官取而代之。州行政长官的地位与战时英国地区长官有类似之处,其任务是负责即将划归英占区的四个州的德国州政府联系,他们把军一级军政府的班底和所属地区内下一级军管机构的班底都接收过来,直接归占领区军事副总督领导,每月出席一次由副总督召开并由各小组委员会主席参加的会议。这种会议很快成为占领区最重要的会议,虽然许多日常事务仍然经由占领区总部处理。
  管制委员会中英方大多数管理处在各级工作人员中均派有代表,直至区一级,不过政治管理处起初在占领区以下各级并无代表,其他某些管理处的代表只派到州一级。县级管制机构通常仅由六人组成,因此职责不大可能专门化。这种安排导致服从双重领导,例如一个技术官员,他既是支队司令官(或地区长官)的部下,同时又要对上一级有关专业领导负责(象在正规军事组织中那样)。有时候,这不免产生麻烦,但就整个情况来说,指挥系统的工作还进行得相当顺利,虽然命令从上下达颇费时间,占领区总部与基层人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总部切望缩小地方的管辖特权,而基层人员则认为占领区总部(更不用说柏林)完全不了解实际情况。
  但要了解组织情况的全貌,还必须知道占领区内设有蜂窝般的专门单位,它们仅向占领区总部、柏林、伦敦负责——有时甚至好象是对它们本身负责。在埃森有北德煤炭管制局,在汉堡有北德木材管制局,在比勒费尔德99 有管制其他工业的许多机构与铁路总局,在汉堡和科隆有德国人个性研究部,有公共舆论研究所,有广播管制单位,在比勒费尔德附近有一个文具和印刷部门。 此外还有搜集历史文件的单位,有搜集工业情报的单位,有营养调查队,以及其他许多单位,且不提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红十字会之类的国际组织,当然,更不要谈一切与其说和管制工作委员会有联系不如说和军队有联系的许多单位了。每个单位都要求供给住房、粮食和运输工具,而且往往指望获得其他舒适条件。如果供应发生困难,各单位就自己主动设法。一个几乎从无到有的组织在几星期内发展成管理二千三百万人的政府,要对出色的一群专家保持联系并对他们进行监督,不是轻而易举的。谁想要绘一幅完整和连贯的组织图表(如果能跟得上一切变化的步伐),可能会画出活象碎纹石予路那样的东西。大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