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恼露己芏啵次拗诨卮鹫庖晃侍狻H绻颐鞘酝及凑账氖导饰死椿卮鹫庖晃侍猓颐墙薹ㄕ业搅钊寺獾慕獯稹1吹保馕环捕堑挠⑿郏峭谝淮问澜绱笳降氖だ翟谝黄鸬模哂腥蚀燃拔匏降陌拿7ㄎ魉购桶敕ㄎ魉沟恼吃谌甏亩沂逼谠M盟乙淼男谝桓鲇邢薜娜ψ永锵嗟背晒Φ匚髁⒘艘桓銮痹诹煨涞拿淙凰救瞬⒚挥凶鍪裁垂ぷ骼粗ふ庵置T谝桓龆岳先苏尉哂写绸焙玫墓依铮且桓隼先恕K⑸泶κ勒鼻罚侠渚玻且桓鏊廾壅撸凶乓恢旨负跏堑弁醢愕牟欢星榈谋玖欤梢员3值∈柙抖植幌缘美淠耷椤H欢肥得挥惺裁锤鋈说钠分士梢运得�1940年围绕着他的那种崇拜。事情的真相是,一般法国人在彻底失败的时刻需要有一个可以相信、可以依靠的人物,而希望把战败作为资本,促进自己的主张或个人野心的人物与集团也需要有一个傀儡。贝当满足了这两种需要。如果他不是法国人民所认为的那种救星,他也不完全是那些政客所希望的已经找到的一个仅仅是傀儡的人物。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人,他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谁又能讲得出来呢?“我不了解元帅”,勃鲁姆在他受审时说。“他具有一种我看不透的神秘性。”他生来是守口如瓶的——夏尔…鲁说:“他一贯显得很神秘,生性又讳莫如深。”魏刚在议会战争委员会中作证时,说他“极为神秘”。
  这种守口如瓶的脾气使他不断地把他同一个部长推行的政策对另一个部长隐瞒起来,这在他的敌人看来可能象是两面派手法,而他的仰慕者则称之为机敏的左右逢源。这是对看来主要不过是守口如瓶的脾气的过大的曲解。经常和贝当见面的美国大使海军上将李海认为,他所真正关心的是法国人民的福利和怎样保护他们。不过这种关注却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在他的思想中,受难和牺牲这种精神美德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贝当在他的第一次广播中说:“为了减轻法国的灾难,我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这话是够诚恳的,不过它已经显示出在他性格中占了相当成分的、由民众的逢迎养成的那种虚荣心:这种虚荣心之所以显得更为强烈,也许是因为它并不是以任何普通的外露的形式显示出来的。贝当的另一个弱点,从长远的观点看来更为危险的一个弱点,就是他的思想不过是任何一个具有他那种教养和地位的普通人的思想,他的智力有限,不能牢牢地把握住基本原则,虽然他也墨守一小套固定的想法。此外,他的政策和讲话则是他适逢其会地受到其影响的那个集团或个人的政策和讲话。我们尤其不应该忘记贝当的年纪。尽管他异常健康,但是即便他心力有余,他也没有体力来有效地控制他的内阁。他所主持的那些会议都大得使他无法掌握,因而他的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个出席议会战争委员会作证的人说,只要过了二十分钟,你就总能“骗过”贝当。他的办公厅主任写道,他把时间浪费在细节上,而主要的条款则是在极端混乱中“强加”给他的。
  贝当可以为迷失方向的法国人民提供一种团结的错觉。但是,他不能使维希的政策统一起来。的确,维希那帮人部分就因为无法商定一项政策,才通过一个大家都同意的人来谋求一种代替办法。在他的名义下,至少拆除第三共和国残骸的工作可以继续下去。第一步就是废除议会制政府。接着便是对地方政府开刀。根据一系列法律。有两千居民以上的行政区内的选举全部取消。主要由佩鲁通和布蒂耶负责的这些措施,固然满足了大官们的官僚主义气概,但是,却使维希在道义上和政治上更其孤立。
  工会很早也遭到大刀阔斧的砍削。法国总工会试图以放弃阶级斗争的原则来保全自己。它的书记莱昂·儒奥宣布辞职,副书记勒内·贝兰参加了维希政府。尽管如此,法国总工会还是同天主教工会联合会、法国天主教劳工联盟以及各雇主公会一起被解散了。接着企图在工业和各行业中创立总体制度的尝试应该被判定为一场失败,就同1940年12月想在总体的基础上把农业组织起来的卡齐奥法令一样。总体自治同需要由政府日益严格地控制工业,两者之间无法调和,于是各个总体如果说也发挥了一点作用的话,那也不过是成了官僚政治的一层薄薄的伪装而已。
  然而,当时倒是有要进行社会改革的一种真诚愿望,即使它是在一种家长式专制主义精神的鼓舞之下的话。它表现在1941年10月的劳动宪章和一系列社会立法中。实行了许诺已久的养老金。青年问题和家庭问题是这场民族革命主要关注的问题。政府为培养青年履行公民义务,发展体育事业,取缔酒精中毒,限制离婚,以及鼓励多子女的家庭,通过了各种法律。
  1940年底,著名的天主教徒谢瓦利埃当上教育部长后,重新把宗教引进学校的企图达到了高潮。他在1940年12月7日宣称:“不要上帝的学校今后不会再有了。”反对世俗教育的最重要的步骤是,1940年9月废除了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1940年9月3日废除了1904年的禁止教士教学的法律,并在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法令后,于1942年4月8日立法规定恢复主教会议的法人地位与合法权利。但是,反教权主义的情绪在法国仍然一触即发,在维希的支持者中也有些重要的反教权主义分子。1941年初,谢瓦利埃被比较温和的卡科皮诺所取代,后者不顾教会的抗议,撤销了谢瓦利埃政策中受到较为强烈的批评的突出部分。
  由于维希在政策方面并不是清一色地支持教权主义的,所以天主教教会也并不是一致支持维希,更不是一致主张同它合作的。巴黎天主教学院的八十一岁的院长红衣主教博德里拉是公开提倡合作的唯一的教会知名领袖。圣母升天会主编的那份销路最广的天主教报纸《十字架报》,只谈论宗教问题,尽量避免涉及政治。占领区的各主教在1941年2月致教皇的信件中宣称:“我们的意图是坚决保持宗教的立场,避免采取任何政治的或党派的行动”,但是,面对着一套极权主义的纲领,证明这种政治上中立的政策是很难维持的。德国人不相信教会,这从占领初期他们搜查和没收主教办事处和宗教团体的文件便表明出来了。在东部,几乎不可能期望地方教士们不同情从洛林被赶出来的居民。坎佩尔的主教对纳粹策划的布列塔尼分离运动发出了抗议。德国人企图镇压“天主教行动党”各组织活动的尝试,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不论法兰西行动党作为一个政治运动从天主教徒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支持,教会本身对于种族憎恨的教导却不能鼓掌叫好,尽管在1942年夏季以前,除了一些个人提出的抗议之外,教会在反犹太问题上始终没有表明立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在《费加罗报》上,多明我会神甫在《青年评论》上,都发表了具有相当独立见解的文章,天主教民主党人在对德国权力的让步中没有受到损害,又没有同维希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势力不断地增长。1941年7月,《今日报》把他们描绘为民族革命的最机警、最狡猾的敌人。到了1942年4月,合作分子的出版物竟然宣称,法国的青年已被拱手让给了“法德之间的任何协定的不可调和的反对者”天主教民主党人。然而,这种发展只是缓慢而来的,在1940年,教会还是贝当政权的支柱之一,大多数天主教徒都盼望新法国会体现他们的社会与政治理想。
  在研究“民族革命”的历史时,它的建设性成就同表达它的理想的那种夸张的、但不一定不诚恳的语言比较起来,再同维希政府一心从事的破坏工作比较起来,就一定会显得是微乎其微的。除了变更机构之外,它同样急于要改变主持这些机构的人。所有的革命都要搞清洗,民族革命首先是清洗官员,特别是针对三种人——非法国血统的人,共济会员和犹太人。反共济会的运动由历史学家贝尔纳·费伊接过去作为一种个人拿手的本领去办理。他在《公报》中以整栏整栏的篇幅刊载出被指控为共济会要员的名单,他的活动在下级行政人员中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法兰西行动党的宣传长期培植的反犹太主义是第三共和国时期右翼政党手中的陈腐的课题之一。在巴黎,法兰西人民党组织的反犹太示威几乎在停战协定刚签订后立即就搞起来了。合作分子的报刊从一开头就大喊大叫反对犹太人,同时德国人也采取了日益严厉的措施。在法国非占领区,推动反犹太的力量,实际上同“民族革命”在所有其他方面一样,都是自上而下的,人民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已。第一个不祥之兆是,1940年8月27日废除了1939年4月颁布的那项禁止种族诽谤的法令。10月间,制定了一项说明种族概念的法律,不许犹太人担任一切官职、教学工作、由政府津贴的工业部门的工作,以及出版物、电台和电影院的管理工作,并定出从事自由职业的犹太人的百分比。这是一长串反犹法律的第一项。同时,废除了授予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以法国公民权的克雷米厄法令。然而,这时主管大员还不是真正刻毒的反犹分子,这项立法还准许有许多可以豁免的情况,被解除公职的犹太人仍旧有权领取年金,暂时还发给他们补助。除《法兰西行动报》外,维希报刊对这个问题一般都是避而不谈的。
  1941年3月29日,维希的主要反犹分子之一,格扎维埃·瓦拉,受命掌管一个新成立的犹太人事务委员会。6月间,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例取代了10月的那些法律,把犹太人从许多职业中排除出去,其中包括银行、证券经纪、广告、新闻,以及已经列举过的各种管理职位。在诸如法律、建筑、医药等行业中,犹太人的限额规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