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8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餐夥牌谏虾9沧饨绲奶厝ā�8 月1 日,南京当局正式接管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与此同时,在东京又宣布了另一个中日条约,规定在华日侨应向中国当局纳税,但以不受到敲诈勒索为条件。
  同时,在6 月15日,东条对贵族院说,日本政府打算“为进一步增进两国间的积极合作而对日中条约作根本的修改”。但显然,在中国的日本侨民和与中国有联系的日本商行对这个“对华新政策”很感不满。青木在中国的日本占领区作了一次旅,行之后,于9 月回到东京,他说,由于实行“对华新政策”,南京政权正在迅速地发展;而东京的情报局长岸声称,在华日侨的“牺牲”,目的在于增进中国国民政府(即汪精卫政权)的利益。他说,中国必须重新获得完全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他又说,反对无偿地放弃日本的特权“似乎是有理由的”,但为了在大东亚战争中的日中合作,他们必须放弃这些特权。他还否认日本新政策是由于军事形势的恶化所造成的。
  10月28日,重光葵对国会说,日本战争的目的包括完全消除种族歧视,建立亚洲国家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并在互惠的基础上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合作。两天后,在10月30日,汪精卫和谷正之在南京签署了一个同盟条约。该条约的序言中表示:
  两国政府决心在建立大东亚的过程中作为平等和独立的邻邦进行合作。因此,为了根除这种合作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的根源,他们就新条约的六项条款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些条款中的第一条规定,在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建立永久的友好和互助关系。第二条规定,采取一切可能的合作与援助措施来建立大东亚。
  根据第三条,日本和中国将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密切的经济合作。第四条规定,细节问题将在以后进行讨论。第五条规定,昭和15年11月30日,即中华民国29年11月30日,日本和中国签订的关于两国基本关系的条约,以及该条约的所有附件,在本同盟条约生效之日起作废。最后一条规定,该条约从签字之日起生效。
  根据这项条约的议定书,当中日两国恢复全面和平,战争状态结束时,日本将从中国撤军。日本也放弃它根据1901年的“辛丑条约”条款及其补充协定所享有的在中国驻扎军队的权利。议定书和条约同时生效。
  日本政府情报局在公布新条约的声明中宣称,自从大东亚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形势经历了根本的变化。声明提到了南京政府对英美的宣战,说这场战争终于扫除了英美在中国的势力。日本和中国正在调整它们的条约关系,为的是使它们能够不受过去种种情况的影响,作为友好的邻邦,恢复到正常和适当的状态。
  这个“新政策”的目的是双重的。它是想给南京政权“面子”,日本希望借此增加名义上由这个政权统治的人民对日本的支持,并鼓励重庆方面的人背叛。虽则南京政府仍依赖于日本军事力量的支持,但在中国的日本侨民的朋显的沮丧情绪,证明那些让步并不仅是纸上的东西。1946年9 月,曾任南京政府内政部长的梅思平在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他声称,直到1943年底,日本高级官员都公开支持在中国沦陷区贩卖鸦片,因为鸦片出口是内蒙政权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因为日本人从中赚了很多钱。其中有些钱已被东条用来保障日本国会议员对他的22支持。但是,梅思平说,1943年12月,南京和上海发生了反对鸦片的学生示威。于是日本人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恢复战前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他们这样做,部分地是由于他们想安抚中国人,部分地是由于他们和南京政府的官员们那时已通过控制食品和其他商品获得了更多的钱。据梅思平说,因此日本同意重设禁烟局,并减少从内蒙进口鸦片。梅思平说,结果,日本控制的禁烟局由南京政府接管了,公开贩卖麻醉品停止了,从内蒙进口的鸦片减少了一半以上,鸦片税则由南京财政部征收。
  这一证词的来源是可疑的;很有可能,南京政权的主要动机是想靠鸦片赚钱,而不是禁止鸦片。但是这说明了,至少有一些曾使得日本军队和随军商人发财的路子,由于“新中国政策”的实施,现在部分地或全部地被切断了。
  然而,这个政策的最重要的方面,与其说是对日本在中国扶植的政权的实际影响,倒不如说,无可置疑的事实是:它是用来作为对蒋介石和中国正统政府提出的一项和平试探,而且是一项同以往很不相同的试探。在1943年10月30日的条约中,日本确实仍然要求进行全面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但是现在它放弃了过去的各种要求,如:在中国部分地区建立“中立地带”,建立中日合作的“特别地区”,以及在中国的战略要地驻扎永久的守备部队等。日本暗示,它愿意放弃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权利和要求,这些权利和要求曾帮助它实现了1937年7 月的芦沟桥事变。日本把租界权交还给南京政府,这实际上表明:它愿意放弃这些权利,把这些权利还给中国的正统政府,以换取和平。在工业领域内也是如此,日本军队把夺取的中国财产逐步移交给南京;同时也在采取步骤,把华中开发公司和华北开发公司改为表面上的中国公司。日本和南京的宣传都说,原先的1937年的中日战争是由于误会而引起的,这些误会是英美的阴谋煽动起来的。现在,既然日本已明确地承认了中国的主权和完整,那就没有什么好打的了。这是大东亚相青木在1944年3 月30日庆祝汪精卫政权成立四周年的广播演说中所讲的内容。他还说,他为这种误会终于导致中国事件,深表遗憾。
  在美国的报纸和刊物上都可看到对自由中国现状的批评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赞扬,这给日本人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而日本人也赶快利用了这个机会。他们竭力促使重庆的中国政府断绝与美国和英国的关系,而与南京政府团结起来消灭中共。他们警告蒋介石说,共产党一心要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影响,美国的公众舆论似乎是支持共产党,而看不起蒋的政权。
  1944年夏季,日本在中国东南部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势,计划摧毁该地区的美国空军基地,并建立经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上通道。当时日本人发表了一项声明,宣称:他们的军事行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挫败英美进行侵略和控制的企图。中国国民是我们的朋友,即使是重庆政权统率下的军队,如果他们反对与美英合作,也不是我们的敌人。”随着这个“对华新政策”而来的是进一步向重庆暗中媾和的尝试。但蒋介石对此还是很冷淡,尽管他的政府正遭到巨大的内部困难,他的很多部队士气低落,并且他对自己认为的美国对中国内政的不正当干涉怀有愤懑。
  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他相信日本最终要彻底败北——主要是败于美国之手。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根据1943年1 月的条约,中国将看到外国的治外法权的结束。
  鉴于1943年12月中国在开罗所得到的许诺,中国指望重新获得过去丧失于日本的一切,特别是满洲和福摩萨。因此,蒋介石不准备同日本人讲和,甚至也不肯在恢复1937年战前状态的基础上讲和。确实,他对下列建议感到恐慌和愤慨,即竟然要他事实上把自己的军权授与一个美国将军,而美国租借法的供应物资竟然要均等地运送给中共部队和他自己的部队。但他坚持反对这些要求,结果他胜利了。不过,在1944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他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要不是日本在其他战24线上遭到惨败,德国在欧洲也遭到惨败的话,重庆就很有可能垮台,或者是转换方向。
  到1944年底,日本要迫使中国结束抗战的想法已经无望了。与日本人合作的最有影响的中国人汪精卫,在长期患病后,于11月10日死于日本。他的继承人陈公博正式成为南京政权的代主席,但他在国民党内没有过去汪精卫所享有的那种声望。
  在1944—1945年间,日本控制下的华北腹地迅速缩小了,因为日本把在华北的军队抽去参加华南的战斗,并替换从满洲开到更紧迫的前线去的第一线部队,而游击队就利用了这个机会。同时,日本人的中国附庸,在很多情况下与重庆保持着一条公开的:“秘密电讯联系”,变得越来越不可靠了。不是重庆政权被南京政权所吸引,而是南京政权被重庆政权所吸引——在重庆允许的范围内。即使在日本投降以前,中国的问题已经很清楚,是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问题。
  (三)印度支那联邦
  在1945年3 月9 日之前,印度支那的事态呈现出一种反常的情况,同大东亚其他地方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日本“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宣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40年6 月,宗主国法国垮台,日本不失时机地马上向这个遥远的、现在实际上是孤立的法国属地施加压力,并且通过柏林的斡旋,向维希政府施加压力。其结果是于1940年8 月30日在东京缔结了法日协定。根据这个协定,维希政府承认日本在远东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并同意日本在印度支那享有优惠的经济特权。维希政府并进一步在原则上同意日本部队进驻东京。在日本方面,则保证尊重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并且维护这个国家的领土完整。
  接着,在9 月22日,印度支那总督府和日本军方代表西原将军签订了一个协定,规定在东京(越南)建立日本空军基地,并由日本守备部队保护。然而且本在华南的陆军部队在边界城市谅山袭击并打败了法国军队,该部队为了这些自作主张的行动而受到了日本上级当局的处分。
  开始时,日本军队侵入印度支那,表面上是为了便利日本对中国的作战。接着,在1940—1941年,暹罗进攻印度支那,日本对此进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