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重庆和延安双方都认为最终将导致日本的失败,因而加强了中国内部两股敌对力量各自为争夺地盘而调动兵力的倾向。共产党如果能取得对华北和华中内地的控制权,他们将比国民党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以便一旦日本人被大大削弱以后,随即占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港口,从而以曾经遭受日本人蹂躏和破坏的大部分领土上的主人的姿态出现。但是共产党缺乏武器、弹药和一般的军需物资,因为随着猜疑和敌对情绪的增长,中央政府拒绝向共产党提供这些物资,而且中央政府自己在这方面也感匮乏。因此共产党转而谋求西方(在当时的形势下也就是美国)的援助。共产党向访问延安的美国新闻记者,有时还向访问延安的在华的美国外交使团和军事使团的成员保证,愿意同美国合作,并且向他们描绘共产党的目标和成就的美妙图景;而这些美国人中有不少人由于对国民党政权那些十分明显的缺点有反感,就立即从表面上的理解接受了共产党的这种宣传。因此,在一些美国人中,普遍有一种看法,认为共产党是唯一认真抗日的集团,是一个真正“民主的”政党,同“反动的”、“法西斯的”、“封建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是亲日的国民党适成对照。言下之意,共产党是美国租借法物资的最有资格的接受者,是未来美国远征军的最有希望的中国盟军。这正是共产党的目标,而且他们已非常接近于达到这个目标了。
这就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所揭开的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自由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和经历
日本占领暹罗,明显地预示着即将对缅甸发动攻势,这不仅是英国,而且也是中国和美国所关注的事。起初,只有两个英… 印师和当地的缅甸步枪队守卫着这个辽阔的国家,后来得到了三个英国步兵营和英国第七装甲旅的增援。1942年2 月20日,丘吉尔向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呼吁,要他允许将正在从中东回国途中的一个澳大利亚师调往仰光。但是,尽管罗斯福也参与了这一呼吁,他们却未能说服柯廷同意这样做。
与此同时,蒋介石则主动提议派遣中国军队去缅甸。12月,美英荷澳联军总司令阿奇搏尔德·韦维尔爵士将军前往重庆与蒋介石磋商。在这方面,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麻烦。蒋介石向罗斯福抱怨说,韦维尔拒绝他提供的帮助,罗斯福也对此颇为生气。1 月23日,丘吉尔就此事问及韦维尔时,书维尔说他并没有拒绝过蒋介石。
他说,他接受了中国第五军的两个师去,但要求第六军不要去,因为给养有困难。
然而从韦维尔回答的口气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并不很想得到中国的帮助。他说,英国在中国的威信已经够低的了,如果承认没有中国的接助就守不住缅甸,那么英国的威信将进一步下降。同时,缅甸人的看法,也要予以考虑,虽然韦维尔在回答中没有提到这一点。缅甸人不见得喜欢装备不好、纪律败坏的中国军队出现在他们的国土上。159 因此,英中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冷淡的。1942年2 月蒋介石对印度的访问也没有改善这种关系,当时印度议会领导人试图动员蒋介石对英国政府施加压力,以迫使英国政府答应这些领导人的政治要求。丘吉尔要求蒋介石取消拟议中的对住在瓦尔达的甘地的访问,蒋同意了这一要求,但是这件事加深了他对英国的反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希望派一名高级军事代表去中国。起初,委派了一位高级将领担任这个职务;但此人很不喜欢这个差使,因此,多半是由于马歇尔将军的推荐,终于选中了约瑟夫·w ·史迪威少将。史迪威显然是有资格担任这项使命的,只是军阶不够高,但后来把他晋升为中将,就弥补了这个不足。他在中国已有不少阅历,特别是在1937—1938年期间他担任过陆军武官;他对中国的战事有一些第一手知识,而且他是美国高级军官中唯一能读能讲中文的人。但是这些军事上和语言上的长处被他的急躁脾气抵销了,而且现在落在他肩上的千头万绪的职责,即使让头脑最冷静和最明智的人去于,也是难以协调的。
现在史迪威被派回中国,作为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入缅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
他以这个身份向这位中国大元帅负责,同时又作为中缅印战区的美军司令在技术上向蒋介石负责。但是除此以外,在有关美国租借法援华物资的一切事务方面,他又是美国总统的代表,而且在这方面,他是不受蒋委员长管辖,而只对华盛顿负责的。
正如他在《文件》中表明的那样,他真正的任务是“进行协调和安抚,保证〔滇缅〕公路畅通无阻,把各派势力揉合起来,并抓住指挥权;总的来说,就是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换句话说,这时,华盛顿当局意识到中国军事当局的严重缺点,希望有一个自己的代表在中国,以便促使中国人采取步骤纠正这些缺点。这是一项要求具备外交才能的使命,而史迪威却完全缺乏这种才能。无疑,他从一开始就是不称职的。当蒋介石同意甚至欢迎对他的任命时,这位大元帅大概希望给他派来的这个美国人是了解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困难的,是能够同情他的,并且在他要求增加他认为有资格得到的租借法物资方面,这个人将成为他在华盛顿的鼓吹者。
用史迪威的话来说,蒋介石要史迪威“成为向美国索取他们〔中国人〕所要的一切东西的工具”。
然而,一个懂得怎样来对付中国人的美国代表,是可以不必样样满足中国人的要求而照样能同他们和睦共事的。但是史迪威的日记和笔记表明,他是个充满了严重偏见的人,而且对任何不完全赞同他的主张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英国人还是美国人,他都立刻显出强烈的厌恶情绪。他和许多美国人完全一样,对英国和一切英国东西抱有恶感——也许特别厌恶英帝国。从他的《文件》中的许多辛辣的记载可以看出,他深信罗斯福是被英国人利用的一名小卒,英国得到了美国的帮助,但没有做多少事情来报答美国。他对蒋介石也抱有成见。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他离开美国之前,他在日记中就称这位大元帅为“小角色”了。史迪威于1942年3 月4 日到达重庆。他发现蒋介石对英国人很反感,并坚持中国在缅甸的军队绝不能由英国人指挥。蒋介石告诉史迪威,与其同意由英国人指挥,他宁愿把中国军队撤出缅甸,并说他打算把这一点告诉罗斯福。3 月20日,罗斯福告诉丘吉尔说,蒋不允许把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全部调往缅甸,除非他们仍由史迪威独立指挥,而不是由已派往缅甸担任统帅的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然而到了3 月28日,蒋却终于同意由亚历山大担任在缅甸的全部盟军的总指挥。
这时候,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已无关紧要了,因为到3 月7 日,从暹罗向缅甸南部蜂拥而入的日军已迫使英国人撤出大港口仰光。英军正向缅甸中部撤退,希望能在那里站住脚。这时,中国第五军的一个师已经到达前线,另两个师在约二百英里以外的缅甸北部;中国第六军在掸邦,控制了腊戍和滇缅公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史迪威要把中国第五军的三个师全部集中到东吁作战,但蒋介石反对这个主张,他要集中力量防守曼德勒。他指出,从人数和火力来说,由三个师组成的中国的一个军大约只相当于日本的一个师。至少,在这一点上蒋介石是对的,事实上他的估计还是乐观的。看来,在能把物资从缅甸转运到中国去的唯一的良港和铁路终点站仰光失守后,蒋介石在缅甸所主要关心的是使他自己的军队免遭失败。但是鉴于史迪威的坚持,大元帅一面假装同意他的计划,一面密令中国将领们制造困难,在行动上尽量放慢。这使史迪威大为恼火,他认为失去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机会。然后,到4月中旬,战役的危机来临了。日军先攻击仁安羌附近的盟军西翼,摆出了要包围那里的一个英国师的残部的架势。史迪威派中国部队去救援,暂时减轻了那里的压力。
但是随后日军在东翼发动了主攻。他们歼灭了中国的第五十五师,席卷而上,攻陷腊戍,于4 月底切断了滇缅公路。日本人的这一胜利意味着盟国失去了整个缅甸,因为如果盟军有任何停下来进行抵抗的企图,计本人都能予以挫败。一部分中国部队在日本人到达之前就已经逃回中国;其余的则同史迪威及其几个美国助手一起继续进行战斗,穿过缅甸北部的丛林和山区进入英帕尔;亚历山大带领英军残部也已赶到那里。
日本征服缅甸,必然给中国带来长期的不幸的后果。现在,中国实际上已与盟国隔绝了。到中国的通道,现在只剩下从阿萨姆基地飞越群山连绵的“驼峰”到昆明和重庆的空运线了。美国空军由小规模开始,把这个困难而危险的空运业务逐步扩展成一个空运机构,到战争结束前夕,通过这条航线运往中国的物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通过滇缅公路运送的物资还要多了。但是在1942—1943年间,运输机和物资都很有限,因为在盟国计划中要优先考虑其他战区的需要。这不仅是一个先打击德国然后倾盟国全部力量打击日本的问题(尽管这是同盟国战略的基本总概念,而且事实上也非如此不可),同时还有一个怎样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击败日本的问题。
在后一个问题上,英美的战略计划一致赞同对日本进行一场海空战,以切断其交通运输线,孤立其各股分散的兵力,最后以入侵日本本土相威胁。这项计划虽然最终将证明对达到同盟国的全部目标是显著有效的,但起初看不出它能够解决把驻扎在亚洲大陆上的大量日军驱逐出去的问题。在这方面,本来中国似乎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如果能开辟一条通路,使盟国的援助物资源源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