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内壁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特性,凭着对它的观察,他们可以感觉到运动速度的快慢。它的表面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图形模式,颜色斑驳,轮廓模糊,绝对不会是特意设计成为这个样子。这层内壁并不是为了显示外观如何,而是为了达到它的功能和效果。如果进入地表以下,只要几百千米,岩石就会发出红热的光。可是在他们周围,丝毫没有这样的迹象。看不到有任何小精灵与小魔鬼出来管理和指挥交通,也看不到任何的碗橱柜里面装着一坛一罐的果子酱。
正十二面体朝着前面的顶角,时不时地会触碰到或摩擦到隧道的内壁,一些不知道是什么材料构成的碎片,会被刮掉脱落下来。多面体本身似乎并不受什么影响。很快,相当大的一团细小的颗粒跟随在他们的后面。每当正十二面体接触到或碰到隧道内壁的时候,爱丽都能感觉到一阵波动和起伏,好像有什么柔软的材料衬托在那里,以减少撞击。周围弥漫着一种微弱的黄色光线,相当均匀,到处都一样。
偶尔地,这个隧道会委婉地变换方向,而这个多面体也会随着曲线顺畅地转过一道一道的弯路。
就爱丽所能观察到的地方,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东西迎着他们飞来。依照这样的速度,甚至撞上一只麻雀,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爆炸。
如果就这样一直不停地下落,落进一个无底的深井,那怎么办?爱丽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在自己的胸口和心窝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焦虑与不安。即使是这样,她依然庆幸此行,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
黑洞,她想到,是黑洞。我们掉进了一个黑洞,穿过了视界,正在奔向令人恐怖的奇点①,或者,也许并不是黑洞,现在我正奔向一个裸奇点。这就是物理学家们称之为裸奇点的境界。
【① 奇点,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定律失效的地点。奇点一般被看成点,但原则上它们可以取一维的线的形式,或者二维的膜的形式。按照广义相对论方程式,只要形成一个无自转的史瓦西黑洞,该黑洞视界内部的物质必然在引力作用下,坍塌收缩成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这就是奇点。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的均匀膨胀,就是这种黑洞坍缩过程的镜像反转,这就意味着,宇宙诞生在一个奇点中。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方程式都没有考虑量子理论。当我们考虑的物体小于普朗克长度,或者时问比普朗克时间还要更短时,己知的物理学定律,包括广义相对论,都将失效。这意味着,到了那样的尺度,合理的设想应该是,向奇点坍缩的物质受到量子过程的影响,有可能“反弹”转而向外膨胀,进到另外一组维度之中。有人认为,大爆炸“奇点”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反弹。加州理工学院基普·桑尼教授,把量子奇点说成是引力将空间和时间彼此“分离”的地方,然后再将时间慨念和空间明确性——破坏,留下来的是一个任何东西都可能从中出现的“量子饱沫”。奇点,尤其是与自转黑洞和裸奇点相关联的奇点,甚至为时间旅行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是“虫洞”,这就是时空快速沟通的“触点”,这也就是本书名《接触》的由来。】
靠近奇点,就不再遵守因果关系,结果可能出现在原因之前,时间就会反转倒流,你好像很难生存,更不用说对于自己的经验还会有什么记忆。她把自己几年前学习过的有关知识,彻底地搜索了一遍,对于一个旋转的黑洞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奇点,而是一个奇环,成者是什么更为复杂的有意回避的东西。黑洞可是太讨厌了。引力场的潮汐力太巨大了,如果你一不小心掉进去,足以把你扯成又长又细的线条,随后还要撕裂成七零八落的碎片。
幸运之至,这里看不到任何那样的迹象。透过灰暗的透明表面,这些就是当前的顶板和底板,爱丽可以看到一阵忙乱快速的活动。那个有机硅的基体的某些部位萎缩坍塌了,堆积到其它的结构体上面;镶嵌在内部的饵销在回转和翻滚。在多面体内部的所有东西和物件——包括爱丽本人和她的伙伴在内——看起来相当正常,安然无恙。也许应该说,只是微微有那么一点兴奋。谁都没有变成又细又长的线条。
她知道,这是在循环往复地进行空转。黑洞物理学不属于她的专业领域。说到底,她不明白当前状况与黑洞有什么关系,这既不是太古洪荒天地初开,宇宙创生的瞬间形成的;也不是大于太阳的恒星,其生命后期塌陷坍缩之后形成的。在那样的状态下,引力场固然存在,可是引力非常强大,除了量子效应以外,甚至连光线也难习逃脱其引力的作用。所以才说它是那么“黑”,才说它是一个“洞”。可是现在,他们并没有让任何一个恒星坍塌萎缩,她也看不出会有什么办法,能捕获一个太初的黑洞。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谁也不可能知道,最近的黑洞究竟隐藏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建立一台大机器,让三个班周一个一个地高速旋转起来。
她向埃达瞥了一眼,埃达正在手头上的一台微小型计算机上运算着什么。通过骨传导,每当多面体刮碰切触到隧道内壁的时候,她就像能够听到似地感觉到一阵低沉的轰鸣,为了能够让对方听到自己的话音,爱丽特意提高了嗓音。
“你明白现在这是怎么回事吗?”
“并不完全理解,”埃达高声喊叫着回应。“我几乎可以证明,这是不能发生的事。你知道博耶林奎斯特坐标吗?”
“对不起,没有听说过。
“以后有机会,我给你解释一下。
爱丽听了以后很高兴,因为在埃达头脑里还想着,有这个“以后”。
在爱丽能够观察到现象以前,她已经感觉到在减速,就仿佛他们在一辆四轮车上,起初沿着斜坡向下滑行,渐渐在水平面运动,现在要开始慢慢地爬坡了。
就在减速刚刚开始之前,隧道里出现了一阵阵一串串形状各异、复杂交错的泡泡和波动。环境光无论在颜色上和亮度上都没有任何可以觉察出来的变化。
爱丽拿起录像机,使用长焦距镜头,尽量推向可以看到的最远处。在这曲折回转的路径上,她只能看到最近的一个凹口之处。放大之后的内壁纹理构造显得十分复杂、毫无规律,仅仅一会儿工夫,自身就发出了微弱的淡淡辉光。
这个正十二面体已经减慢到几乎是在爬行的样子。极目所至,望不到隧道的终端或出口。爱丽不明白,这些织女星人究竟想把他们给弄到什么地方。也许设计者当初的计算出了错误。或许大机器的建造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仅仅有那么小小的一点点的偏差;也许在北海道本来认为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不完美之处,竟然会注定使他们的使命,在这里遭到失败……这里到底是个什么所在。
爱丽看了一眼跟随着他们由细小颗粒组成的尘雾,她想,或者他们频繁地碰撞墙壁,结果损失的动量太多了,超出了设计允许的范围。
这个多面体与隧道内壁之间的间隔,现在看起来非常狭窄。或许他们发现自己被紧紧地卡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永远永远也没有人可能到达的地方,痛苦地受煎熬,直到氧气耗尽。这么多的麻烦,织女星人都能解决,难道会把我们需要呼吸给忘了吗?难道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么多正在欢呼喊叫的纳粹分子吗?
唯慨和埃达正深陷于引力物理学的奥妙之中——扭曲子、虚幻隐形传播子的重整化、类时间的湮灭向量、非阿贝尔度规不变量、测地线重聚焦、超引力的十一维卡鲁扎克莱茵模型③,当然了,还少不了,埃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超级大一统理论。你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他们并没有找到一种确切无疑的解释。爱丽猜想,只要再过几个小时,这两位物理学家就会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某些进步。超级大一统理论实际上几乎包括了地球上已知的物理学上各个层次各个级别各个方面。很难相信,利用埃达场方程式,对于这个……隧道本身,到目前为止居然无法获得非现实解。
【③ 卡鲁扎克莱茵模型:严格说,该模型是把引力与电磁力统一起来的五维模型。
1919年德国的希奥铎·卡鲁扎首先提出,1926年瑞典的物理学家奥斯卡·克莱茵考虑到量子理论的要求而加以改进。电磁力表现为“第五维度的涟漪”,就像引力表现为“第四维度的涟漪”一样。对于第五维度的标准解释,是因为它由于紧致化而隐藏起来,所以看不见。可用水龙软管作比喻,软管是由片状的二维物质,在第三维度中卷绕成圆形;从远处来看,就像是一根一维的线。时空中的每一个点,可以描述成由卷绕起来的五维时空中的螺环所构成,因而看起来像是四维的——条件是“卷绕”的尺寸应远远小于一个原子核。】
唯慨问道:“有人看到过裸奇点吗?”
“我不知道裸奇点是什么样子。”戴维回答。
“对不起,我请问一句。有没有可能,并不是裸露的。你是不是感觉到有一些因呆倒置的味道?任何事都显得有些古怪——简直是疯狂——可能涉及到你如何谈话,就有点像已经炒好了的鸡蛋,又重新恢复成了蛋清和蛋黄……?”
戴维眯缝着双眼看着唯慨。
“是这样。”爱丽迅速插话。唯慨多少有点兴奋,爱丽继续说,“这才是真正的关于黑洞的问题。听起来有点逻辑混乱无限疯狂。”
“不,”戴维慢条斯理地回答,“除了问题本身以外,一点都不疯狂。”说着,她有些喜形于色。“事实上,这是一趟美妙的旅程。”
大家都同意。唯慨显得扬扬自得。
“这是一趟非常严酷的宇宙级别的大审查、大考验,”唯慨说,“奇点即使就在黑洞里面,我们也看不到。”
“唯慨只是在开玩笑,”埃达接着说,“一旦你进入到视界以内,你就无法逃脱出黑洞孤立的奇点。”
尽管爱丽对此再次加以确认,戴维仍然怀疑地望着唯慨和埃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