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十六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明朝十六帝-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贸然亲征。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不顾大臣们的劝谏,草率亲征。结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宝座。王振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关于王振的死因,说法略有不同。有人说是乱兵所杀,有人说是明将樊忠所杀,但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说他英勇杀敌力战而死,并用太监刘恒言赐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明军铁头盔石亨。石亨,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都督同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立有军功。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军。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来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安,这次借口石紫禁城东华门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的职权。次年,石亨因事被诏捕入狱,籍没家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石亨瘐死。什么是瘐死呢?瘐死是指在监狱中因疾病、饥饿、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随后,石彪亦被诛,权臣石氏的权势倾刻间烟消云散。有人认为石氏虽然作恶多端,但罪不至死。但石氏之败,为英宗去了心头之患。
  曹吉祥。
  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宦官。早年依附于王振,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石亨之败,给曹吉祥以很大的打击。天顺三年(1459),英宗听从内阁大学士李贤的意见,下诏禁用“夺门”字样。因为李贤认为,“夺门”意味着英宗得到皇位的不合法性,不过是石亨等人张大其功罢了。曹吉祥看到夺门之功被否定,石亨败亡,心里恐惧,渐蓄异谋。曹吉祥和他的侄子曹钦,蓄养了大批死士,决定于天顺五年(1461)七月举事。事发前夜,马亮畏罪告变。曹钦知事已泄,匆忙起事,杀死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等人。逯杲,本来得到过曹吉祥推荐,后来揣摩英宗的意思,刺探石亨、曹吉祥的阴事,多有讦告,曹钦恨之入骨。曹钦屡次攻打皇城不得,便退守曹宅,最后战败,投井而死。3天后,曹吉祥被磔于市。
  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曾随宣宗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出按江西时,卓有政绩,百姓称颂。正统十一年(1446),曾遭人陷害于谦像入狱论死,因百官百姓力请得免。土木之变时,为兵部右侍郎。英宗被俘、也先直逼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人心惶惶,这时于谦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在此期间,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大事:第一,拥立景泰帝。明朝因无国君,人心不稳,情势动荡。当时英宗长子才3岁,无法胜任军国大事;监国的朱祁钰,是英宗的异母弟,22岁,年富力强。于谦及百官与皇太后商议,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了混乱的局势。第二,力排南迁之议,保卫北京。翰林侍讲徐有贞等人想要南迁以避兵锋,于谦坚决反对,认为一旦南迁则北京、九边都将不保。在于谦的力争下,景帝下定决心保卫北京,并把守城的重任交到于谦身上。土木之变,英宗所率50万京师劲旅皆没,北京只剩下不到10万老弱病卒。于谦招勤王兵,整饬军务,列兵九门,亲自督战,破瓦剌军,成功地保卫了北京城。第三,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以英宗为奇质,逼迫明廷就范,漫天要价。于谦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战不主和,使得也先奇货可居的愿望没有实现,维护了明朝的利益。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的当天,就传命在朝班中逮捕于谦。论刑当凌迟处死,籍没家产。英宗颇为犹豫,认为“于谦实有功”,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此时,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提醒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那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杀于谦,你就是得位不正,没有合法性。这样英宗才下决心杀于谦。于谦被杀,可能始终是英宗心中不可解开的一个心结。于谦死了以后,蒙古又开始屡屡骚扰明朝北方边境,英宗计无所出,只是忧心不已。有一天,恭顺侯吴谨趁机在旁进言:“如果于谦还活着的话,一定不会让敌人如此猖狂。”英宗听了,默默无语,也不怪罪吴谨,想必其内心肯定会起波澜的吧!英宗复位后,陈汝言继于谦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因事获罪,抄家时缴获赃物巨万。英宗召大臣去看,很伤心地说:“于谦在景泰朝深受信用,死的时候却家贫如洗。陈汝言贪得也太多了吧!”于谦抄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正门锁得紧紧,打开一看,却都是景帝所赐的蟒衣和宝剑。故而英宗如此感叹。于谦诗文亦佳,《石灰吟》被认为是他人生的写照: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英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本性也不坏,只因贸然出征,沦为阶下囚,不仅自身命运徒增波折,也使大明帝国陷入危机。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被囚、被禁的经历,使得英明剔红楼阁人物圆漆盒宗对命运多了几分敬畏,对人命多了几分尊重,对世事多了几分理解。在他复位之后,做了几件颇为史家所赞赏的好事。其中一件就是前面所提恢复宣宗废后胡氏名号之举,并使之葬礼如仪。第二件就是释放建庶人。
  建庶人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次子朱文圭则被成祖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50多岁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经历过长期被囚的生活,英宗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他跟李贤说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李贤对此大加赞赏,于是英宗不顾左右近侍的反对,派人给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供应生活。说起来,英宗的皇位是他曾祖从建庶人那边抢过来的,在当时曾遭到天下人的质疑或反对。英宗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他倒很有气度,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释放建庶人一事受到百官和百姓们的真心赞叹,也算是给50多年前的纠纷做了一份补卷。
  还有一件事,对英宗以后的帝王影响很大,那就是废除殉葬制度。明太祖死的时候,许多宫人陪葬。自此之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宫妃殉葬。英宗觉得这很残酷,临终前遗诏裕陵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英宗所做的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可是,英宗并不能遏制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危机的趋势。到他儿子宪宗的时候,情况就有点恶化的兆头了。
  朱祁镇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祁镇
  出生: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
  属相:羊
  卒年:天顺八年(1464)
  享年:38
  谥号:睿皇帝
  庙号:英宗
  陵寝:裕陵
  父亲:朱瞻基
  母亲:孙皇后,一说宫女
  初婚:17岁
  配偶:钱皇后
  子女:8子,8女
  继承人:朱祁钰,朱见深
  最得意:释放建庶人
  最失意:幽居南宫
  最不幸:被也先俘获
  最痛心:杀功臣于谦
  最擅长:信用王振
  武宗朱厚照
  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四日生,孝宗朱祐樘长子,母张皇后。弘治十八年武宗像(1505)五月,武宗即皇帝位,在位16年,年号正德,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皇帝。总之,武宗富有戏剧性的一生是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的。
  喜剧:天意与人事
  武宗是孝宗和皇后张氏的嫡长子,像他这样既为嫡子又是长子的情况在封建礼法社会中是天然的皇位继承人。此前三朝,皇帝皆非皇后嫡出。明朝十六帝中,以嫡长子身份承继大统的也十分罕见。朱元璋确立了明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本来要传位于长子朱标(朱标为马皇后所生),只是朱标在朱元璋生前就去世了,而且朱标出生之时朱元璋尚未称帝,马氏当时还不是皇后。建文帝朱允炆不是长子,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虽是长子,但出生时母亲尚未被册封为皇后,在“嫡”字上还要打一点折扣。英宗朱祁镇是长子,生母孙氏时为贵妃。景帝朱祁钰是英宗的弟弟,宣宗的次子,生母为吴妃,既非嫡子又非长子,在位8年终因“夺门之变”失去皇位。宪宗朱见深是英宗的长子,生母为周贵妃。孝宗朱祐樘是第三子,生母纪氏当时只是宫人,3岁时宪宗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儿子。世宗朱厚璁以藩王入继帝位。穆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