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郯武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郯武师-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谁知高宗藩这是个虚招,劲未使老时早已刹住,趁吕诗庭藏头缩颈躲枪时,一个箭步蹿到他身后,接着一抬腿正踢在吕诗庭屁股上。吕诗庭向前冲出好几步才拿桩站稳。
  吕诗庭的徒弟们见师父吃了亏,一齐跳了起来。他们摸家伙的摸家伙,挥拳头的挥拳头,把高宗藩一伙人团团围住。许多看热闹的人,一见要动真的了,吓得一哄而散。
  看样子,一场恶战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六节
  李锡度一行人看吕诗庭的徒弟们都抄了家伙,也连忙进场子摸刀摸棍准备迎战。高宗藩把手里的大枪扔给王传善,自己从腰里抖出绳镖来。王传善又把大枪递给李锡度老师,从吕诗庭的小徒弟手里劈手夺过一条三节棍。那徒弟只有十二三岁的样子,一见王传善人高马大凶神恶煞似的瞪着两眼,吓得“哇”地一声哭了。王传善也没难为他,轻轻地把他推到圈外打斗时碰不着的地方。这时对方又进逼一步,行成了剑拔弩张的紧张势态。
  “住手,不要打!”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气氛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忽听圈外有人大喊,“都是朋友,可不能伤了和气呀——”
  大家一看,有很多人都认得,他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武师杨秀山的儿子杨佩武。
  李锡度老师当然认识杨佩武,他们还是好朋友呢。李锡度曾多次带着高宗藩去拜会杨秀山,让高宗藩跟杨秀山学了十三趟少林看家拳,还有单鞭、护手钩、乾坤圈、峨嵋刺等器械套路。
  这少林看家拳,乃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拳法中的精华。该拳刚健有力,紧凑敏捷,招法多变,难破难防,独具一格,为世人求之而不可得的功夫。相传宋代,少林寺内武僧已达两千余人。所谓“僧多粥少”,其中一些人受不住清苦就偷偷离开寺院。当时的方丈和尚法号福裕,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们私自离寺。一方面当然是怕寺院冷落愧对佛祖和历代高僧,更重要的是怕他们仅有一点粗漏拳脚功夫,到了大千红尘,遇上强手,岂不给号称“天下武林圣地”的少林寺抹灰。于是他招集寺内知名的武师,共同商讨,编创了一套适于散打的套路,这套拳法只传授给亲信寺僧。从方丈室到山门口,共设十三道关卡,每处都由熟稔这套拳其中一趟的两位武僧把守。然后宣称,走可以,但一定得明来明去。凡欲离寺者,必须同这十三道关卡的武僧一一较量,若打不出去或比武中受伤者,一律不得离开寺院,还要受到“跪香”的处罚。这十三趟一趟比一趟厉害的拳就是秘不传世的少林看家拳。杨秀山能肯把它传给高宗藩,可见他与李老师关系之笃,对高宗藩喜爱之深。
  高宗藩见是杨老师到了,忙上前施礼。杨佩武一手拉着高宗藩,一手拉着吕诗庭,来到李锡度跟前说:“锡度兄、诗庭兄你二位都是我的好朋友,常言说,因朋结朋,因亲联亲,你们也就是朋友啦,到底因为何事,就要动手?”
  李老师和吕诗庭见他这么说,一时嗯嗯呵呵地不好说什么。杨老三上前刚想张嘴,见李老师瞅了他一眼,忙知趣地退了下去。杨一见心下了然,哈哈一笑说:“你们要是有什么人命关天的过节呢,在下撒手不管,可去衙门去打官司,也不要打斗;要是只言片语的事么,用那句老话讲,山不转水转,看在杨某薄面上,就此了结了吧。”
  其实吕诗庭和李锡度双方往日没有结梁子近日也无过节,这场打斗也是因误会产生。中国武术界往往就是这样,历代武师都沿习着一种风气,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大家都能精诚团结,同仇敌忾。而一但没有大敌当前,哪怕是稍有短暂的间歇,便要你能我胜地计较起来。不过也不乏通过朋友调停,尽释前嫌,结下一段不平凡的友谊甚至是生死之交的,这就叫作不打不成交。
  吕诗庭是个财主,虽然练了多年武功,却未涉足江湖,倒多少有些大少爷那种为所欲为的作风。他一时突发奇想,要在逢庙会那天带徒弟们到人前显示显示,也想请人捧场架势,以壮行色。而纸坊练家子虽多,又并无多少往来。巧的是逢会的两天前,他去物色一片好场地时正遇杨老三拿了石灰水在划地盘,便随意通知他一道来练一练。吕诗庭心里想的是练完后权当作是帮场的,给他杨老三一些酬劳钱,比他卖一天艺强多了,他哪里考虑到江湖上这样不明不白的话会让对方怎么想。
  这杨老三平时也没卖过艺,只是靠教几个村童拳术糊口。因为逢会,家长们想让孩子热闹一天,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就想到会上去弄两壶酒钱。哪知刚想占地盘,离卖艺还有两天时间,就有人要来踢场子,这才发生了误会。现在有人来调停,正是顺坡下驴的好机会。
  杨佩武见两家能识自己一言相劝,顿觉满有面子,就说:“来,来,来,我作东找个饭店聚一聚,多日不见,正有许多话要啦呢,在场的都去!”
  吕诗庭哪里肯依,他说:“怎么能让杨兄破费,这事由我而起本当请客,再说我也该尽一尽地主之谊嘛,这个东我做定了,不然我是绝对不去的!”杨佩武知他那股执着劲又上来了,只得由他,反正能化干戈为玉帛,谁作东都是一样的。,
  酒席间,大家谈了些江湖上的趣事,较量些枪法,不觉已是两个时辰。冬天日头落得早,集上的人也快散尽了。吕诗庭忽然想起问:“杨兄今天为何到纸坊来的?”
  “早就要带几个伙计来办点小事的,”杨佩武说,“凑巧徐泽民在这唱戏,也想听几段过过戏瘾。”
  “听了么?”吕诗庭问。
  杨佩武说:“腚底下的板凳还没焐热,刚泡的一壶好龙井连一口都没喝,听说二位仁兄在大唱全本铁公鸡,哪敢怠慢,就跑过来了。”
  李锡度自我解嘲地笑了笑,低头不语。吕诗庭说:“这么说,是我搅了老兄的雅兴,好,我赔,我赔!”
  “你不是已经请酒了么?”
  “不,”吕诗庭说,“你们都住下,我包一出《狸猫换太子》给你这个老戏虫看个饱。这是个连本戏,从李宸妃和郭娘娘各怀龙种,到包龙图断太后、打龙袍,要演十八场,一天两场够看九天,大家有幸一聚,就在舍下乐他个十天半月又咋的?”
  这全然是一派富豪人家不过日子的话,别人哪有那工夫跟他泡蘑菇。杨佩武说:“算啦,咱点个一两出戏,把徐泽民请到府上唱一个晚上就很好了。”于是就要李锡度点戏,李老师不肯。推来推去,由吕诗庭点了一出《赤桑镇》。他想听徐泽民的黑净;李锡度点了一出《伐子都》,他说徐泽民的“大挺尸”动作够劲儿。
  这两出戏都不长,又是一文一武,吕诗庭很高兴,就派一个徒弟到戏院里去订戏。
  高宗藩和王传善很快就吃好了饭。高宗藩问王传善什么叫“全本铁公鸡”,王传善也不懂,李锡度小声和他们说,慈禧太后是个戏迷,天天看戏,旧戏看够了,就要人编新的,还得有刺激的。有人就把镇压太平天国的事编成戏文来讨好她。让那些死囚拿着假刀假枪演太平军,骗他们说演完戏就释放;一些刽子手拿着真刀真枪演清兵,根本没有台词,上场就开打,结果当场杀人,弄得很恐怖。这个戏天天连着演,就叫《全本铁公鸡》,民国一成立就禁演了。但人们的印象很深,把那些真刀真枪,往死里打架的称为“唱全本铁公鸡”呢。
  说话间,派去定戏的那个小徒弟回来了。他向吕诗庭说,徐泽民和几个主要演员下午一煞戏就被邳县县长王化云派车接去唱堂会了。只有后台执事李兆玉正在给几个小徒弟说戏,爷们要听戏只好等明天晚上了。那水牌上写着戏单。,明晚主戏是《盘丝洞》,闹台戏是《打棍出箱》。吕诗庭因听不上戏有些不耐烦,挥挥手叫那小徒弟退下去。谁知那小徒弟还有话说:“我回来时见附近有说书的刚要散场,怕师父闷得慌就把他留在那里了,要不要叫来?”
  吕诗庭说:“咱酒喝好了还呆在饭店干啥,外面也宽敞,权当散散步,到那里去听两段吧!”说完就起身领了一行人奔书场走去。大伙没走几步就来到了书场,果然见有十几个人围着一女两男三个说书的。原来这些人知道有人包场,可以顺大溜听白书,不肯散去。有的蹲着、有的歪着、有的靠着,其中有个身上穿着破军装,怀里抱着一支夹拐的汉子发出沙哑的声音在纠缠着。他说:“你现在还没开始唱正本,先来段《十八摸》怎样?”
  “咱是唱琴书的,不会唱那种小调。”说话的是位姑娘。只见她人长得不咋样,胖墩墩、黑黝黝的脸上有几个田麻子,上唇略短,像个瘪嘴老太太。可她说出话来,却显得很沉稳。
  “不会唱,那,那,”那汉子结巴了半天才说清楚,“那你就真的给俺摸一下。”
  “对不起,”那姑娘冷冷地说,“俺卖艺不卖身!”
  “哈哈哈哈,这年头还讲什么身不身的,老子的身子都丢一大块在战场上了。”那汉子大笑着说,“再说你就是肯卖,俺一个穷伤兵也买不起呢,拣会的随便来一段吧,老母猪放屁,多少粘点儿荤气就行。”
  姑娘旁边的老头给坠琴调了调弦后说:“碰上了,你咋着?就唱几句吧!”那个青年忙把扬琴支好,又从梢马子里拿出一副云板递给她。姑娘接过云板“啪,啪”两声,接着琴坠齐鸣,奏了一段开场曲。姑娘开口唱道:“言的是油尽灯残风满楼,陈妙常独坐禅房闷悠悠。思想起风流才子潘必正,倒叫奴淑女反把才子求。想当初我与冤家不相认,那时节一无烦恼二无忧,自从那观音堂上见一面,叫奴家时时刻刻挂心头………”
  只听她那嗓音挺拔亮脆,行腔圆润婉转,吐字喷崩得法。几句本来平平常常的词儿,经她一唱,真是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好像一股清泉流过沙漠,一串翠鸟声啭啭丛林。书迷们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感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