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郯武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郯武师-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及灵魂。
  毕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红花埠食品站的个别职工也想到了请求外援。一批“路线斗争不分彼此”的“正义之师”向红花埠食品站、向这个站的走资派冲杀过来了。
  外地造反派揪斗人的场面李明礼见过,所以他非常害怕,他要找人保护自己。
  谁能保护他,谁又敢保护他呢?有的人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怎能保得了他?有的人别看来找他批点猪头下水时嘴里亲哥热弟的,一见他成了批斗对像,避之犹恐不及,还能肯保他?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高宗藩。
  他清楚造反派并没把他当作什么大鱼,只不过是“有枣无枣打一杆”罢了,可是这一杆的眼前亏总是要吃的。高宗藩现在是公司的总头头,他对自己十分了解。只要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就能遮风挡雨,就能让自己免了这场灾气。只是高宗藩能这样做吗?在他蒙冤负屈时自己是怎样对待人家的呢?他思前想后嘀咕了几天才下定决心去找高宗藩的。因为他十分了解高宗藩的秉性,知道他不是个鸡肚猴肠的人。
  果然高宗藩没有嫌弃他,而是推心置腹地和他作了一次长谈。高宗藩对运动的形势作了一个简单的分析,认为以前那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无论如何不能再干了。当然言语之间也不乏对李明礼的批评。指出他正是平时不注意学习,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前被人利用、被人左右,应很好地吸取教训,并答应把李明礼留在自己身边,避避风头。
  没过几天,造反派找来了。他们要把李明礼带去批斗,高宗藩不同意。他说:“李站长正在生病,等病好了再说吧!”就这样,李明礼在高宗藩的保护下着着实实躲过几场批斗,度过了难关。
  李明礼躲过了政治上的摧残,但没能躲过疾病的折磨,他突然患上了麻疯病。
  这个病,是一种病毒性的疾病。据一些人传言,这种病毒叫滤过性病毒,它连瓷器都能渗透。而且潜伏期长达六十年之久,还有遗传性,很难控制。得病期间的人,面目狰狞,所以是隔离治疗的,谁要得了这个病,就算是判了死刑。大家对麻疯病真是到了闻之色变的程度。马陵北麓有个村庄里,发现几个麻疯病例,这个庄的鸡蛋都卖不出去,怕母鸡吃过病人吐的痰传染。
  李明礼得了这个病,住进了麻疯病院,谁也不敢去看他,别人怕传染,他自己的心灵上也留下一抹阴影。高宗藩没有害怕,他要去看望李明礼。公司里的人都说他疯了。他却说:“老李是咱公司的职工,是个老同志。作为公司的领导,在同志生病时,不给以温暖,就是失职。”
  他让人买了五斤白糖、五斤猪肉、十斤苹果,还带了六十块钱,直奔麻疯病院。他们的汽车离病院还有老远,司机和其他同志都不愿再靠近。高宗藩二话没说,下了车提起一大堆东西就向李明礼住的病房走去。
  李明礼做梦也没想到公司里会有人来看他,更没想到高经理能亲自来。一个人和大家朝夕相处时,很少去体会这种温暖和相依相存的情感。一但离开了人群,那分孤独是十分难以忍受的。有时叫人痛苦莫名,有时叫人烦躁不安,有时叫人如疯如魔。李明礼一见高宗藩,那股子高兴和激动劲就没法提了。他一下子就扑了过来,可是当高宗藩向他伸出手时,他突然停在原地不动,目光呆滞、表情木然,像一只皮球被放了气,他跌坐到了床上。他怕高宗藩嫌自己的手上带有病毒,他不愿把自己的病传然给高宗藩。因此他把自己的双手一个劲地向后缩,那分尴尬、无奈、自卑和幽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把一张脸拉得变了形。
  高宗藩却抢步上前,紧紧握住李明礼的双手,问寒问暖地和他聊了起来。他安慰老李说公司里的同志都很关心他的病情,鼓励老李要挺起胸来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要老李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养病,家里的事组织上会妥善安排的。老李不住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喉头被哭泣哽噎住了。
  后来,李明礼的儿子去看他时,李明礼告诫儿子:“我欠你高大爷的情,一辈子也还不清。你们不要忘了,世世代代都要牢记。能做到这一点,我今后死了也就安心啦。”
  知道这事的人都夸高宗藩,高宗藩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在高宗藩看来,一个人无论你做官还是做民,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对同志要真诚热情,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把关心他人放在第一位,这样群众才会拥戴你。当同志和朋友有了缺点和错误时,不要歧视他们。要允许人家改正,要求朋友十全十美的结果是一个朋友也没有。世上还是多一些阳光、多一些温暖、多一些鲜花好。人生在世,要给别人留一点想头,这样你就算没白活着,你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
  第四节
  高宗藩教拳不保守,也没有门户之见。他反对弟子只满足于学他一个人的玩艺,认为在做学问的问题上是不应该讲究什么“从一而终”的。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本事毕竟都是有限的,况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取长补短。大海不容百川难以为大海,高山不聚微土难以成高山。
  郯城的太极拳,要想上档次,上规格,必须外出访名师,求真艺。只有走出去、引进来,才能把郯城的太极拳运动向前推进一步。
  高宗藩知道北京有个冯志强,在陈式太极拳方面的造诣很高,在国内外影响较大。高宗藩手中就有冯志强“四十八式”和“二十四式”两套拳书。书写得很好,套路编得也不错,的确是个大家。他有心派个人去学。
  这天,高宗藩把徒弟刘全伟叫到家中。
  “全伟,我打算让你到北京去找找冯志强老师,把他的拳引到咱郯城来。”
  刘全伟,年轻力壮,人高马大,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他跟高宗藩练几年拳,功夫挺扎实。听说师傅让他去北京找名家学拳,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当然从心里想去。可是从没听师傅讲过,他老人家与冯老师有什么关系,去了人家不教咋办?所以他沉吟半天没说话。
  高宗藩问:“你不想去?”
  “想,”刘全伟生怕失掉这个机会,忙说,“老师,我做梦都想多学点东西,哪能不愿去呢?我怕的是,和人家一面不识,人家不睬咱怎办?”
  高宗藩笑了笑说:“事在人为嘛,我教你个法,他必教你。”
  “什么法,师傅?”刘全伟知道自己的师傅一向“点子”多。
  “别管什么法,”高宗藩说,“你先把冯志强的”二十四式“练好才有本钱说话。”
  “您放心,我已经会了。”
  “不行,会不等于好。我要你一招一式重新练,咱自己先满意才能拿出去给冯志强看。你要知道,这才真是去”班门弄斧“!”说完他把一本书递给刘全伟。全伟双手接过一看,正是他踏破新华书店门槛没买到的冯志强编写的“二十四式”陈式太极拳一书。
  不消几天,刘全伟的“二十四式”陈式太极拳果然打得是那么回事儿了。一天晨练结束后,高宗藩把刘全伟留下来,向他面授机宜,催他回家收拾行装抓紧上路。
  刘全伟犹犹豫豫来到北京。师傅虽教了他“法”,可是管不管用,用得当不得当,还得靠自己去闯。这时他才真正体会到,平时在师傅跟前学拳的“胳肢窝日子”多好过!
  全伟在天坛公园里找到了冯志强。冯老师正在教几个日本人太极拳。那些日本朋友学得还真下劲,一招一式,一丝不苟。一个青年在做“摆脚跌叉”时,动作老是不到位。这一式是有两组动作组成的,先是身体右转,重心左移,左膝弓出;两掌相系右逆缠、左顺缠平移到身体右侧;右脚提起,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右横摆;两掌变左逆缠、右顺缠,由右肩侧向左摆,左、右两掌先后横行迎拍右脚面的外侧;接下来两掌变拳,左手内逆缠自左向下经胸前向右划弧,右手外顺缠下落于腹前,两臂合劲交叉于胸前,左拳置于右臂上;右脚横摆后,自右下落,于左脚旁蹬地震脚,全身气力向下沉,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贴地向左划出,右膝里扣、松胯、合裆下沉,臀部、右膝里侧和左腿后侧一齐贴地。这两部分各自要在同时做好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动作难度的确是够大的。但是做完这个式子,总不能老“跌”在那儿不动吧,你还得起来再接下一式,这就更难了。对于一个没有基本功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可这位日本朋友毫不退缩,他一遍又一遍地苦练。只见他头上蒸腾着热气,嘴唇上留下几个深深的白牙印。
  刘全伟心想,人家日本人飘洋过海到中国来学拳,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啊?自己从郯城到北京,跟他们相比困难还算什么?况且,自己还有更大的优势:一是没有语言障碍,二是自己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想到这些,他的胆子壮多了。
  就在这时,冯志强老师发现身边多了一个年轻的生人。微笑着问道:“同志你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事吗?”
  刘全伟见冯老师闲下来了,就不失时机地迎了上去:“冯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想请您再给整整架子。”
  冯志强上下打量一下刘全伟,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青年,就说:“很抱歉,我眼拙,实在想不起你来了。”这时,几个日本朋友围了过来。冯志强大概是怕同胞在国际友人面前失面子,赶紧说:“你练一趟给我看看吧?”刘全伟巴不得这句话,抱拳施了一礼就演练起来。此时他再也不腼腆了,想到的只是怎样把拳打好,目的是想给冯老师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再者也是不肯在小日本人面前示弱。
  刘全伟毕竟跟高宗藩练过几年拳,基本功很扎实。常言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冯志强见这小伙子功夫的确不凡,点头笑了:“小伙子,你还没回答我,你是从哪里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