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目 录3
《饮冰室文集》原序(1902年11月)291释革(1902年12月14日)293拟讨专制政体檄(约1902年下半年)299答和事人(1903年12月2日)303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1904年2月14日)307新大陆游记(节录)(1904年2月)320《社会主义论》序(1907年2月)327政闻社宣言书(1907年10月7日)329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1910年11月2日)341新中国建设问题(节录)(1911年10月—11月)353中国立国大方针(节录)(1912年4月)368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1913年6月16日)371吾今后所以报国者(1915年1月20日)379痛定罪言(1915年6月20日)383复古思潮平议(1915年7月20日)394辟复辟论(1916年5月)403《曾文正公嘉言钞》序(1916年)407《改造》发刊词(1920年9月15日)409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22年8月20日)413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约1922年12月)423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2月)431人生观与科学(1923年5月29日)442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1925年5月1日)449传记戊戌六君子传(1899年1月)452
12
4梁启超文集
康广仁传452杨深秀传459杨锐传463林旭传465刘光第传467谭嗣同传469随感西学书目表后序(1896年)476倡设女学堂启(1897年11月15日)481湖南时务学堂札记批(节录)(1897年冬)483成败(1899年9月5日)485英雄与时势(1899年9月15日)488文野三界之别(1899年9月15日)490养心语录(1899年9月15日)492国权与民权(1899年10月15日)493破坏主义(1899年10月15日)495善变之豪杰(1899年10月15日)497豪杰之公脑(1899年12月13日)499答客难(1899年12月23日)501忧国与爱国(1899年12月23日)503傀儡说(1899年3月22日)505惟心(1900年3月1日)507慧观(1900年3月1日)510烟士披里纯(1901年12月1日)512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1902年2月8日)516
13
目 录5
文明与英雄之比例(1902年2月8日)518干涉与放任(1902年10月2日)521中国之社会主义(1904年2月14日)523三十自述(1902年12月)525杂答某报(节录)
(1906年9月3日)531讲演湖南时务学堂答问(节录)
(1897年冬)565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1912年10月22日)569梁任公与英报记者之谈话(1915年9月4日)576在中国公学之演说(1920年3月20日)580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
10日)584人权与女权(1922年11月6日)598情圣杜甫(1922年)605屈原研究(1922年)621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923年1月13日)649梁任公对于时局之痛语(1923年1月)659北海谈话记(节录)
(1927年初夏)661书信致汪康年书(1893年2月16日)669与严幼陵先生书(1897年春)672致康有为书(1899年夏秋)678致孙中山函三件(1988年夏秋)679致康有为书(1900年4月29日)681致康有为书(1903年11月18日)686
14
6梁启超文集
致孙逸仙书(1900年4月28日)689致康有为书(1906年12月)691致罗惇曧书(1911年11月26日)698致康有为书(1912年2月7日)700致袁世凯书(1912年2月23日)703上袁大总统书(1915年12月中旬)708与蔡锷第四书(1916年1月21日)711给孩子们书(1927年1月27日)714与令娴女士等书(1927年5月5日)716诗词去国行723纪事二十四首724读陆放翁集四首727壮别六首728二十世纪太平洋歌730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二首733东归感怀734刘荆州734志未酬734广诗中八贤歌736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737澳亚归舟杂兴739自厉二首740自题新中国未来记一首740爱国歌四章741
15
目 录7
闻英寇云南俄寇伊犁感愤成作742甲寅冬,假馆著书于西郊之清华学校,成欧洲战役史论,赋示校员及诸生742台湾竹枝词六首743拆屋行745寄赵先生侍御以诗代书745水调歌头(拍碎双玉斗)748满江红(如此江山)748浪淘沙(燕子旧人家)749贺新郎(昨夜东风里)749[附录]梁启超年表750
16
变法通议自序1
政论
变法通议自序
(1896年8月9日)
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并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彍骑,彍骑变为禁军;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动曰“守古守古”
,庸讵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固已不知万百千变。
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其于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
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
17
2梁启超文集
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
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剙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玻梢晕峤袢罩ㄎ嶙妫罢咭灾翁煜露危n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驰,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矣。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
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曰“守古守古”
,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
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谏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无辞焉。
18
论不变法之害3
论不变法之害
(1896年8月19日)
今有巨厦,更历千岁,瓦墁毁坏,榱栋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风雨猝集,则倾圮必矣。而室中之人,犹然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睹其危险,惟知痛哭,束手待毙,不思拯救;又其上者,补苴罅漏,弥缝蚁穴,苟安时日,以觊有功。此三人者,用心不同,漂摇一至,同归死亡。善居室者,去其废坏,廓清而更张之,鸠工庀材,以新厥构,图始虽艰,及其成也,轮焉奂焉,高枕无忧也。惟国亦然,由前之说罔不亡,由后之说罔不强。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中亚洲回部,素号骁悍善战斗,而守旧不变,俄人鲸吞蚕食,殆将尽之矣;越南、缅甸、高丽,服属中土,渐染习气,因仍弊政,薾蘼不变,汉官威仪,今无存矣。今夫俄,宅苦寒之地,受蒙古钤辖,前皇残暴,民气凋丧,岌岌不可终
19
4梁启超文集
日,自大彼得游历诸国,学习工艺,归而变政,后王受其方略,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今夫德,列国分治,无所统纪,为法所役,有若奴隶,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又如西班牙、荷兰,三百年前,属地徧天下,而内治稍弛,遂即陵弱,国度夷为四等;暹罗处缅越之间,同一绵薄,而稍自振厉,则岿然尚存。
记曰:“不知来,视诸往。”又曰:“前车覆,后车戒。”大地万国,上下百年间,强盛弱亡之故,不爽累黍,盖其几之可畏如此也。
中国立国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