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娟母女在柜台前商量了好久,那个售货员可没给她们好脸色。最后李文娟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劝离妈只买了只能做一件红上衣的布,听从李文娟的建议买了一些白色,黑色,蓝色和绿色的布。李妈在走之前还称了两斤白糖和一斤水果糖,准备给孩子几个解解馋。不要以为李文阳他们都挺大了,可是一年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或谁家办喜事才能
吃几颗糖。
走出了供销社,李妈还在念叨这事,觉得闺女还是穿红色好看。李文娟对这次的布很满意,刚才她摸了一下布料,发现都是纯棉的。李文娟不由的感叹还是这时候的布料质量十足。
李文娟他们买完东西,已经到了中午,要吃饭的时候了。李爸决定到饭馆去吃粉干,三毛钱一碗的粉干可是分量十足,最后李文娟碗中剩下的粉干还是李爸吃完的。
吃完饭李文娟决定到回收站去看看,以前就听她的同学说过,在回收站里还有很多的书,没准自己可以淘到几本孤本呢,反正有空间在,别人也发现不了什么,很安全。
李文娟在李爸的带领下七绕八绕的来到了一栋有点破旧但很大的房子前。
“干嘛呢?你们三个。”看守的大妈看到李文娟三人站在回收站前,连忙大声叱喝。
“我闺女读高中了,不是没钱买书嘛,我们就是进去看看有没有高中的书,给闺女找几本。”李爸偷偷塞了一块钱给看守的大妈。
“那你们快点出来。”看守的大妈向四周看了看,没发现人,快速的将一块钱放进兜里,低声对李文娟三人说。
“诶,我们看看就出来。”
李文娟看了看堆满了灰尘的书籍字画等,满眼发光,快速的跑到书堆里,找了起来。‘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神农本草经、皇帝内经、金刚金、永乐大典、资治通鉴。。。’李文娟觉得自己的心脏都快承受不住了,趁李爸还在认真找书,快速的把书扔进空间里。李文娟打开一幅画卷,觉得自己的呼吸困难了,这副居然是清代著名画家华岩的作品,因为当初李文娟对同样是来自fj的清代画家华家特别关注,知道这可是值上千万乃至上亿的的东西啊!李文娟快速的将画放入空间,整个人都晕乎晕了。
“囡囡,你看爸爸找到了一本《伤寒杂病论》。”李爸一脸兴奋的压着嗓子说。
“囡囡,你在想什么?”李爸见李文娟一个人傻傻的蹲在地上没反应,不由的推理李文娟一下。
“没什么,爸你找到什么了?”李文娟从自己的思绪中醒来。
“是《伤寒杂病论》”李爸兴奋的说。
。。。
李文娟三人各自拿了一叠书,在大妈的催赶下,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回收站,李爸将各自手中的书放入李妈特地带来装东西的布袋中,背在身上往车站走去。
李文娟三人直到上了回家的公交车,都还是满脸笑容,今天可谓是收获甚多啊!李文娟觉定以后有空一定要再来回收站,多淘几本孤本,以后这些可都是无价之宝啊。
回到家,李文阳他们拿到手中的书,不顾天已经黑了,入迷的看了起来。
吃过晚饭李文娟回到房间里快速的闪入空间,看着从回收站找来的孤本和字画,傻傻的笑了。
、村里的喜事
第二天,李文娟几个在李妈的叫喊下才起床。李文娟看着顶着两个黑眼圈的李爸、李文阳、李文辉和李文斌,不由的笑了,看来他们昨天肯定是看书看到很晚了,不过想想也是,在这书籍贫乏的年代,最多的便是□语录等红色书籍,要想找一些中国古代著作、外文书籍等‘封、资、修’的书籍还真不容易。李文娟他们昨天带回家的书对李文阳他们来说,就像饿汉看到馒头似的能不啃嘛。
吃过早饭,听到风声的堂兄李文博他们,快速的跑到李文娟家里。
“囡囡,听爷爷说,昨天你从县城带了书回来。”李文博偷偷的问。
“是啊。”李文娟看自家堂哥堂弟们一个个都竖着耳朵,想听李文娟的回答,开口道。
“那能不能借几本给哥哥看?”李文博眼巴巴的讨好李文娟道。
“都在哥哥那里,你们自己去大哥他们那里借,不过事先说好每个人只能先借一本,看完之后再来换,还有我从县城里拿了书回来,不能对外说出去,没准到时候大家都没得看。”李文娟嘱咐道,毕竟这些书还是属于‘封、资、修’的范围,到时候被举报了就不好了。
“我们觉得不说出去,小心的看决不被别人发现。”李文博拍拍胸膛保证。
“娟子,在家吗?”李芳在李文娟的家门口喊道。
“在呢。”李文娟大声的回应李芳,同时将家里的门快速的打开‘一个清清秀秀的姑娘站在李文娟的家门口。这李芳是李文娟的初中同学离李文娟的家还满近的,因此两人的关系一向很好。李芳家里会比李文娟家里穷一些,又加上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初中毕业就没有读书了,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偶而道公田里挣工分。上初中那会有时候李芳吃不饱,李文娟还会均一些米给她,平时李爸给李文娟送什么吃的,李文娟也会给李芳留一份,因此,李芳对李文娟很感激,常常帮李文娟做一些事。
“娟子,我们去西村吃喜糖吧。”李芳一脸开心的说,看来喜糖对李芳的诱惑还是蛮大的。
“喜糖?谁家做喜事啊?”李文娟纳闷的问道。
“西村的李晴,就是村长的侄女。”
“李晴,是她。”李文娟想起了那一天在老枫树下的对话。自从那天把这事告诉李妈,李文娟就没有再关注这件事了。
“那他嫁给谁?”那个男知青
不是说要回城了嘛,难道没有回成功,李文娟心里暗想。
“就是那个从城里来的知青啊,那个知青长得可好俊了,李晴真有福气。”李芳一脸羡慕的说。
“是他啊,我跟你说还是嫁给自己镇上的人放心啊,这样知根知底,有什么事好回家。”李文娟看到李芳眼底的羡慕,心里一愣,就怕李芳看上知青,到时候知青回城把她丢下的话,那可糟糕了。
“娟子,你说什么呢。”李芳害羞的白了李文娟一眼。
“芳儿,这你可要记得啊。”李文娟不放心的再嘱咐了一遍。
“娟子,你到底要不要去啊。”李芳跺了跺脚。
“好好好,我们现在就去。”李文娟也很好奇七十年代的婚礼时怎么样的。
李文娟两人一路打闹来到了西村,老大远就听见李晴家的热闹声,看到李晴家来来往往的人。
李文娟走近李晴的家,就见那男知青(后来听说叫刘建华)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胸前还带着一朵红花,站在在门口和李晴他哥哥在招呼客人。(因为刘建华是下乡的知青,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在李晴家里办喜酒。)
“恭喜恭喜,百年好合。”李文娟送上自己的祝福。
“谢谢,里面请。”刘建华笑着对李文娟他们说,可在李文娟看来他那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笑,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隐情?
一进就见到一群妇女院子里在忙着做菜。(农家做喜事,家里的锅灶一般是不够用了,常常会在院子磊几个临时的灶台,在院子做饭菜,还有一些人家会到隔壁家借灶台用。)
李文娟在院子里居然发现了自己的妈妈,“妈。”李文娟叫道。
“囡囡,你怎么来了,你不是说不来了吗?”李妈在看到李文娟站在自己的面前很惊讶的问道。
“我早上不是还困嘛,没听清你说什么。”李文娟记起早上李妈好像问了自己什么,结果因为昨天睡得太迟,早上大脑还没有清醒,没听到李妈说什么。
“那你进去找晴丫头,这里很忙没空理你。”李妈一边同李文娟说话,也没停下手中的活。
李文娟和李芳来到李晴的房间,发现里面已近有一群差不多年纪的姑娘、小媳妇等。
“来来,吃点喜糖。”李晴看到李文娟两人走进来,连忙起身招呼道。
“恭喜恭喜,百年好合,白头到老。”李文娟和李芳接过李晴手中的糖。
李文娟认真的打量李晴,一身红色的衣裳,梳着两个麻花辫,头上还戴着一朵小红花,清秀的脸蛋上摸了红红的胭脂(也可能是红纸),浑身上下散发出幸福的味道,与刘建华有些勉强的笑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文娟不由得为李晴感到担心。
李文娟环视了一下李晴的婚房,一张用木头做的新床,上面还雕着花纹,红色的被子,被套上绣了几对鸳鸯(这应该是李晴的奶奶绣的,因为李晴奶奶有一手好秀活。),四面墙壁都刷的雪白雪白,可以看出是新刷的,正对着房门的那面墙上贴着大大的囍字,两边的窗户贴着喜庆的窗花,房间里摆了新的脸盆,热水壶等。
李晴的婚宴有十二桌,在这时候一般人家办喜事也就是八桌,穷一点的也就只有六桌,因而在这时候已经是很排场了。桌上大部分都是村里做酒席的特色菜,如梅菜扣肉,白切鸡、姜母鸭,小肠灌鸡蛋汤等等,还有一份只要在喜宴上才有的“糍粑”,吃的大家满嘴流油。
傍晚回到家李文娟问了李晴的婚事,刘建华怎么没有回城。从李妈的口中知道,原来那天李妈把刘建华可能要回城的事告诉了李晴奶奶。
李晴奶奶一听这怎么成,他到好拍怕屁股走人了,那她家的丫头怎么办?李晴奶奶把这事告诉了李晴她爸妈和李晴她大伯,李晴她妈一听火了,要找刘建华那男人算账。当初刘建华下乡时,怕累干不了田里的活,为了想捞到轻松一点的活,就去追才十五岁的李晴,那时候的李晴那是刘建文的这个从城市里来的对手,没几天便被刘建华的外表、‘气质’、学识给倾倒了。等李晴家人知道这事时,李晴已经对刘建华死心塌地了,而且还闹出两个女人抢一个男人的事端,(话说刘建华长得白白净净,穿的又干净整齐,看上去又斯文帅气,能够吸引小姑娘也正常。)闹得人人尽知。李晴她爸妈只好同意了他们得事,让刘建华发誓等李晴过了十八就娶她。现在刘建文想要回城,李晴家怎么可能答应。于是李晴她当村长的大伯就把,刘建华资料档案给压住了,也不给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