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人,你可别急坏了,我们得赶紧进宫,恐怕万岁爷要做顾命了,你可要撑住,这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候,你可得稳住啊。”冯宝带着哭腔说,虽然是个太监,但对隆庆皇帝,冯宝感情深着呢。
张居正稳了稳心情,小声说:“冯公公,这次你亲自来,一定有话教我,我们这么多年交情,咱们就直说吧。”
冯宝忙说:“是,是!我们得保着皇三子顺利登上皇位,李娘娘可在宫里急的很呢。”
张居正觉得事关重大,忙问:“公公觉得有把握吗!”
冯宝忙说:“问题不大,皇上已经定下了,我就怕这最后时刻有人从中作梗坏了大事,所以我们得赶快进宫,从现在起,你我二人不管什么理由,必须得有一个人留在皇上身边了。”
张居正知道其中的厉害,内阁中,高拱是辅地位,是个老臣,威望极重,其他几个人倒不足虑,冯宝这是对着高拱来的,张居正赶紧点了点头,事情紧急,没时间考虑太多,进宫要紧。soukan。net
两个人屏退左右,轻车简从,快马加鞭,不大会儿就赶到宫里,有冯宝引领着,不用通报,张居正跟随着冯宝直接就来到隆庆皇帝寝殿养心殿,养心殿没外臣,看来张居正是第一个赶到的,这也是冯宝特意安排下的,冯宝三步并作两步奔向隆庆皇帝龙榻,隆庆皇帝正闭目休息,龙榻边几个小皇子低头跪在地上,小声饮泣,冯宝过来,附耳对着隆庆皇帝说:“内阁张大人来了。”
一会儿,隆庆皇帝缓缓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榻前跪着的张居正,嘶哑着声音说:“爱卿起来,朕有话说。”
张居正赶紧起来,俯身到龙榻边,已是满眼清泪,隆庆皇帝看了,心下恻然,轻声说:“朕不行了,皇子还小,卿要善进辅弼之责,不枉你我君臣知遇一场。”
张居正赶紧说:“万岁静心休养,不日即可龙体康泰,臣要侍奉陛下万年呢!”
隆庆皇帝轻轻一笑,他知道,所有人都会给他说这么句没用的话,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除,该走就得走啊,可惜,这皇位才坐了区区六年,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做呢,就要撒手了,说什么都晚了,自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了,可得安排好后世,也算对先祖有个交代。
隆庆皇帝见自己最信任的老师来到面前,便赶紧托孤,道:“皇三子翊钧当继帝位,皇子年少,卿要努力辅弼,国有疑难,与高拱等老臣议后再行,朕今儿就把大明中兴重任交付老师你了。”随机,隆庆皇帝让1o岁的朱翊钧起来,说:“一切要请教先生!”朱翊钧点了点头,张居正赶紧将朱翊钧揽在怀里,向老皇帝表示,自己会忠心辅弼幼主的,隆庆皇帝点了点头,露出一丝微笑。
终于,隆庆皇帝说出张居正与冯宝等人最想听见的托孤遗命,心放下大半,还是冯宝机灵,已经准备好书写圣旨的笔墨纸砚,见张居正还愣着,冯宝赶紧小声提醒说:“万岁爷,托孤事大,可否草诏用印!”隆庆皇帝点了点头,冯宝赶紧扯过张居正,让他草诏,张居正也知道事情紧急,也许一时两刻就会有不测之事生,赶紧手忙脚乱地草诏,冯宝细心地服侍皇帝喝了点人参汤,站立一旁,也是老泪纵横,这边,张居正已经写好诏书,虽然自己潦草,这时候也顾不了那么多了,隆庆皇帝想了想,挥了下手,道:“用印吧!”
这三字一出,就决定了明王朝一个新政权的即将诞生,张居正与冯宝心是放下了,却悲从中来,匍匐在隆庆皇帝身边,默默饮泣,这时候,小太监轻声禀报,内阁大臣都来了,隆庆皇帝便挥手让他们都进来,刚才一点儿参汤让皇帝的脸色有点泛红,多了点生气,见几位托孤老臣来到,隆庆皇帝拼着最后的气力,大略地交代了几项后事,说着说着,气息微弱,再也出不了声音了,两眼直瞪着,很无奈很无奈的样子,冯宝赶紧传太医过来,已经无济于事,隆庆皇帝挣扎了一下,随机宴驾。
这下,众内阁大臣及宫内太监一起嚎啕大哭,外边早等着众位妃嫔宫人,全都痛哭起来,各个小皇子也冲过来,匍匐在老皇帝身边。
到底是冯宝见的世面多,心中沉稳,他扯了一把身边的张居正,扶了下边匍匐着痛哭的皇三子朱翊钧起来,沉声说:“众臣接旨!”
众人正在没头没脑的痛哭,还没从抽去主心骨的空虚中回过神来,虽然这隆庆皇帝才干了六年,也不大理会朝政,但是,一国之君在众臣心里,那就是主心骨儿,精神支柱,没有他,还真不行,所以自古以来即有“国不可一日无君”的信条。
大家听了冯宝的话,才回过神来,光哭有什么用啊,这是新旧主子新旧政权更迭的时候啊,既然先皇有遗诏,那只有听话的份儿,到底谁是新的主子呢,想也没用,听圣旨说是谁就是谁吧,不管喜欢不喜欢,皇帝就是皇帝,谁当上皇帝,谁就是自己的主神了。大家赶紧跪倒一片,大殿里有些紧张,一时鸦雀无声,冯宝低沉着声音宣读了大行皇帝遗诏,新旧朝廷完成了交接,大明江山有了新的主人,大家跟着1o岁的嗣皇帝向大行皇帝行大礼,之后,由内阁辅高拱领着,拟定新皇登极及老皇帝治丧大典。
谁也不知道,这一次看似普通的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却意外地让远在西南深山老林中的僰人陷入了灭顶的危机。
《赶尸匠》章节:第一〇三章:张居正定下剿灭都蛮之策 收集:搜看小说网(SouKan。net)
大明王朝在万历初年,是很有一番振兴模样的,这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历来改革必须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彻底推行,张居正却是顺风顺水,很是得力,这有宫内太后与大太监冯宝的倾力支持,应该说,张居正是一代贤臣,但在他与他的统治圈子取得完全的统治权时候,手法却是不大磊落,顺带着,僰人也成了张居正集团的牺牲品。看书请到9 要讠卖还能获QB记住我们的网址9⒈Du。nèt
朱翊钧继位之时,张居正与内阁众臣同受顾命,皇帝年少,自然是太后当家,先确定内阁辅弼班子是大事,当时张居正虽然最受宠信,但是他入阁晚,是隆庆皇帝在位时候才提拔进内阁的,排位自然在老臣高拱之后,李太后知道朝廷新立,以稳为主,决定任命高拱为内阁辅大臣,地位与权势相当于以前的宰相,明有祖训,历代不得设置宰相,宰相的权力分摊到六部,后来的皇帝感觉六部权力过大,不利于集权,干脆设置内阁,内阁有大学士,内阁辅的权位就相当于古代的宰相,既然有高拱任宰相,张居正要想按自己的思路主理朝政,当然是窒碍难行,特别是到了离辅大臣一步之遥的时候,更有宫内奥援,任谁都会对这宰相之位心存觊觎的,特别是已经做到东阁大学士高位的张居正。
新朝建立,张居正与冯宝便秘议除掉高拱之策,两人是有此便利的,老是在李太后身边绕着,张居正在外朝寻找机会,冯宝据此在太后面前絮叨,时间长了,李太后自然动摇了,谣言传过千遍就成了真理,与高拱相比,张居正与冯宝在太后心中,距离更近些,便将高拱撤职了事,张居正顺理成章,进位宰相,真正开始了大明的张居正时代。看书请到就 要读还能获QB记住我们的网址91Du。nèt
可以说,如今的张居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高拱以及高拱被撤职的事儿,朝廷上难免有议论,高拱不死,张居正就觉得不踏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除了他得了,这些阴谋作为政治家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机会来了,朝廷生“王大臣行刺皇帝事件”,在明朝后期社会矛盾非常激化的时候,生行刺皇帝事件,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官逼民反吗,只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张居正他们抓主机会不放,硬往高拱身上扯,这可厉害了,不是以前那些小错误,刺杀皇帝,灭九族的大罪,这是置之于死地的毒计,高拱可以说已如躺在案板上的羔羊,只等挨宰了。
应该说,明朝的文官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有明一代,虽然也常出现大臣或宦官专权事例,但是,相较于两汉与唐朝时候可以对皇帝生杀废立的状况,还是好的多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知道,明朝的大臣与宦官专权,无不在皇帝的纵容之下,严嵩如此,王振、魏忠贤也是如此,他们虽然跋扈的厉害,但是,每人能动摇皇帝的宝座,不管他是昏庸还是懦弱,只要皇帝一个旨意,权臣权宦们便立刻灰飞烟灭了。
张居正与冯宝等人在朝中翻云覆雨的时候,就有大臣觉得做的太过分了,致人于死地,明朝时候还是不大缺乏硬脖子官员的,历朝皆有,比如海瑞,比如东林党,等等。
吏部尚书杨博、御使钟继英、左都御使葛守礼等人先是在朝堂上力保,先保了命再说,然后呢,杨博其实已经掌握了张居正陷害高拱的确凿证据,只是先不说出来,他知道,一旦说出来,事情反而没有转圜余地,加了高拱的死亡,他掌握了证据却不说,这就像定时炸弹,让对方随时都有危险逼近的危机感,就会畏畏尾,不能决。(91)(du)
葛守礼老先生还是比较沉着,他对张居正还是有着那么点信任感,他干脆亲自找张居正,鼓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正说反说,仔细分析,还真让张居正感觉惭愧的紧,想了想,实在是太过分了,事关自己的威信,这高拱已经打趴下,要是真在这样决绝地害死了,自己的威望也无法提振起来了,当上了宰相,也没了朝臣奥援,那就麻烦了。
想到这里,张居正赶紧进宫,虽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面子问题,绝对是不能丢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