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斗兵谋之舞姬帝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斗兵谋之舞姬帝后-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杜嫣很淡然平静地传书回答了他,“抱歉,如果贵军能把你们的装备粮草分我们一半,本帅乐意奉陪。”
    开玩笑!她脑袋进水了,拿着鸡蛋碰石头!她就拿着女人的本事打了,怎么地!
    在十一月的寒风吹起之前,青龙军对央中军首战告捷,三路义军会师翠林县,与随后赶到的神策军及央中禁卫二军展开对峙。
    大刀不负厚望,将后方巩固得扎实,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着兵源与粮草。截止朝廷增援的军队赶到之前,十万苦役已经翻了一番。
    而义军起义的消息也随着流窜的富户传遍平南西路,甚至在临近路府也相继流传开来。一时间数不尽的破产农民纷纷起义响应,烽火,以平南西路为中心,逐渐蔓延开来。
    朝廷紧急拨派十万驻京神策军开往平南西路平叛,调动四万神策军,分别开往平南东路、凌安路,协助地方中禁二军,全力扑灭叛乱。
    某些鼻子灵的人会发现,被派出去平乱的神策军,将领名单安排的分外巧妙。呼!要变天了!
    明楚历100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在义军完全攻占了平南西路,三路大军朝着三个方向进发的时候,杜嫣在中路军大营与诸位将军研究作战方案时,她终于接到了斥候拼死送来的神策军增援大军将领的名单。杜嫣足足盯了那一张薄薄的纸片一刻钟,在诸位将军都以为她吓傻了的时候,她却突然哈哈大笑:
    “传书沈赐!”
    “广发檄文!”
    这是后世公认的世上十大最具戏剧性现实之一,更为多少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话题。更令后世的诸多史学家们研究论证了一辈子想要弄出个先后所以然来。
    甚至于某些大宁朝主义者,以此来论证明楚早在宁朝就诞生了电报、电话之类的即时传输设备。
    更有相信“心理感应”的人,认为这是元武帝与康文帝“心有灵犀”的表现。
    ······
    但是无论后世如何YY,如何争论,现在还是现在。
    启城的燕子已经尽数南飞,迁到了终年温暖的广南大地。广南的老人都说,似乎今年的燕子,也比往年来的早些。
    即将被重兵包围的三十万义军,将迎来一场,最大规模的转型。
    明里,是战场厮杀血肉飞溅;
    暗中,是阴谋阳谋你来我往。
    权斗兵谋,就此,彻底拉开序幕。
    明楚历100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丑时。
    黑夜笼罩着雄伟华贵的皇宫,大殿内外灯火通明,来来往往的宫人们个个都屏息点着步子,生怕一个脚步落重,招来杀身的大祸。
    紫宸殿外,金甲禁卫军挎着钢刀来回巡逻。除了气氛紧张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与往常不同。但是有心人会发现,金甲禁卫军里,多了不少新面孔。
    寅时。
    皇宫偏门突然开了一条小缝,几个太监探身而出,行色匆匆地向着几个机要大臣的府邸走去。
    两刻钟后,枢密院知院事鄢大人、枢密院副使金大人、光禄大夫何大人三人先后进宫;
    尚书右仆射薛大人乘坐的肩舆在宫门外突然折断,年迈的薛大人这一跤跌得不轻,又被抬回了府中;
    尚书左仆射方大人夜里受了风寒,今早病得下不来床了。
    除了平静的肃杀的气氛和五位机要重臣十分默契的缺勤,这个早朝看起来是十分正常的。当然,排除这个早朝本身的不正常——皇帝中风近两个月了,虽说前一阵子略有好转,但是也不至于说临朝就临朝吧。除非······
    都是人精,大殿上屏息夔立的大臣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都隐隐有了猜测。
    随着太监的唱和与皇后、太子和三位重臣的出现,答案一瞬间清晰明了了起来。
    太监特有的声音拉长了回荡在大殿内外,众人山呼万岁的声音浪潮一般漫涌在宫墙内外。
    皇帝病重,禅位于太子。鄢太后监国。擢升鄢枢密使任平章军国事,辅政。
    南宁迎来了它的第四位主人,大宁迎来了它的第五十六位帝王——尽管,这还是一个只有六岁的小孩子。
    也有人有疑问,也有人不满,也有人质疑太子即位与鄢氏掌权的合法性。但是一切都不再重要,神策军已几乎被完全调离京城,天策十五万大军,尽在金家掌控之中。而京城的禁卫军,包括金甲禁卫军,已经全部被鄢家安插满了人手。至于号称酒囊饭袋集中营的央中军,丝毫构不成任何威胁。
    在迅速处理了几个刺头之后,乱哄哄的朝堂终于再次平静了下来。
    同样在明楚历100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初冬的寒风刮遍明楚大地,平南东西二路、凌安路西大半土地尽数落于义军之手。
    这天,朝堂上一封禅位诏书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几乎在同一时刻,正与十万神策军对峙的青龙军却突然高挂免战牌。一架架投石机上阵,大捆大捆的纸片如同暴雨倾盆而下,纷纷砸进神策军营地——
    “伪临朝鄢氏者。昔承兴业帝后之拔擢,始起白户;又沐锦绣皇母之荐举,遂立紫阁。然未效妘氏之忠义,竟仿林族之佞奸!一次北伐,叛国投敌,天朝将兵伏尸成山;千禧党禁,排异用亲,寒门士子洒泪弥海。
    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先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胡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山轧皇孙,知大幽之祚将尽。海曦帝后,识前宁之庭遽衰!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
    敬业皇宁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妘父之兴悲,良有以也;穆公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下连两南,上尽平江;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 江浦黄旗, 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茅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檄文一出,天下哗然!
    杜嫣又列数鄢氏自第一次北伐起:
    鄢骏叛国投敌,以致南宁一次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构陷太子谋反,以致原太子太傅杜温德满门尽灭;
    发动千禧党禁,以致天下士子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打压清流元老,以致五位清流砥柱或退或死或贬;
    操纵科举舞弊,以致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付之东流;
    重霄贪墨灭口,以致八万劳工苦役皆惨死琉璃山;
    外戚弄权干政,以致帝上落入奸臣之控大宁倾颓;
    ······
    统共十四条罪状,条条都是抄家灭族的重罪。每一桩罪责全都列述的十分详细,甚至于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处与某人密谋何事都写得清清楚楚,煞有介事!不由得人不信!
    杜嫣打出“清君侧,诛佞臣”的旗号,奉宁贞帝堂兄六代孙杭亭为忠王,摇身一变,瞬间由农民起义的“反贼”变为勤王讨逆的正义之师!
    成千上万份檄文贴遍占属地的大街小巷,甚至于尚在南宁统制范围内的地方,包括京城,紧接皇帝禅位于太子的圣旨传开之后,一夜之间贴满了讨佞檄文!
    杜嫣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筹备的政斗攻心之战,等的便是鄢家拥立新帝的这一天!
    走一步,看三步。这是杜嫣在鄢霁身边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之一。
    于是后世对鄢家与青龙军的这一场博弈的定性,争论不休。
    如果檄文发在“禅位”之后,就是“勤王”;发在“禅位”之前,就是“造反”。但是问题是,杜嫣对鄢家和朝廷的行事作风太过熟悉,檄文与圣旨几乎同一时间发出,难分先后!
    平反的神策军也被从天而降的檄文砸得头蒙。该是被征讨的反贼一瞬间成为了勤王之师。打,还是不打?这实在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定性,确实很麻烦。
    杜嫣的态度很友好,很宽和。在神策军的军官们或是忙着安抚军心,或是忙着商议争论的时候,杜嫣率先派出了由吕卫带队的使者,转达了义军的态度:
    “我杜微不是起兵造反,而是勤王!诸位将军若是不信,大可稍等几日,京城自会有消息传来。都是大宁的子孙,自当卫我大宁王朝。诸位忠义勇士,莫为奸臣所用,做了叛臣的走狗!我杜微,愿与诸位同仁一道,顺宇内之推心,共诸奸佞小臣!”
    呵呵,说的实在是好听。
    之后杜嫣主动退兵三十里以示诚意。如此一来,令一些本就对京城连环事变心有疑虑的南派将领、安国公府、平王府旧部,纷纷动了心思。但是神策军里也有不少鄢家金家的钉子,于是一时间神策军内部产生了巨大分歧,两方人马意见相左,壁垒分明。
    南宁的军队到底是南宁的。军人的血性与肝胆,一定程度上令他们不像一些文人那样随风飘倒。他们不会像文人那样钻研政治,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懂政治,更不代表对改朝换代这样的事情可以无动于衷。于是十万神策军,尚未与青龙军交锋,便已被动摇了军心。
    杜嫣如她所言,四路大军的作战任务全面暂停,给神策军足够的等消息的时间。或者说,她是在借故拖延时间。
    大刀等人抓紧占属地安置整顿工作。前段时间扩张的太迅速,有些地方照顾不到,险些后院起火;
    姜铁匠负责打造的兵器一批批出炉;
    三十万义军开始了正规的军事训练,实战经验已有,但协调作战,列阵排兵,包括骑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