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与最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大与最小-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头阵地的机会。但日军舰面炮火凶猛,铺天盖地袭来,打得我军阵地上烟尘滚滚。我军伤亡很大,士兵送上去,就像送进一个熔炉之中。往往一支部队顶上阵地,数小时后,就已经减员大半。

敌军舰面炮火很强,采用的都是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我军炮兵阵地却普遍采用75毫米炮,射程近,破坏力小,根本无法与日军进行炮战。我炮火阵地一旦暴露,很快就被日军舰炮消灭了。林伯虎心疼不已,只好给蒋介石出了一个晚上开炮的馊主意。晚上炮击漫无目标,炮弹全部都浪费了,却好歹将一部分炮兵部队保留了下来。

蒋介石蛮劲发作,用自己在日本军校学的那半吊子知识,竟然强行将部队往上顶。3天下来,我军伤亡竟然高达2万多人。若照这般打下去,我军数十万大军,却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一时间日本国内,舆论喧嚣,号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林伯虎等见战况不利,拼命劝说。李宗仁、冯玉祥等下台的军阀也纷纷写信来,劝谏蒋介石。蒋介石也不是那种死不悔改的人,当即放下架子,向众人求策。

依林伯虎的意见,是要将部队退守,死守南京一带。指望与日军拉开距离后,可以在陆地上袭击日军的后勤线,同时消除日军海军的优势,与日军之间,打一场纯粹的陆军之战。但此策并非良策,一来日军一旦打出气势来,我方很可能保不住南京,弄不好,日军又会搞出一个原时空的南京大屠杀。二来南京离海岸不到300公里,很难彻底拉开日军。三来江浙是蒋介石的老巢,苦心经营了十年,打心里舍不得放弃。在原时空,李宗仁等也提过类似计策,蒋介石却坚决不同意。

幸亏尧明提前安排了一个策略,大家就纷纷请蒋介石予以实施。蒋介石心中虽然不甘,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只好再度让宋美龄出面,来请尧明主持战局。宋美龄向蒋介石要了一个“底线”,若尧明坚决不肯出面,则只好牺牲孔祥熙了。

尧明却不愿意将抗日的大事,和扳倒孔祥熙的事情混为一谈。便在面子上让了蒋介石一把,由草包戈林出面,听候蒋介石调遣,自己却在暗中主持。

根据尧明的策划,我军先撤离海岸线,让日军在上海东北部的宝山、狮子林一带从容集结,建立了滩头阵地。日军不断将军用物资和人员运往新建立的滩头阵地。日军登陆部队正在逐渐增加,已经达到5万多人,还不断地运来大量的装甲部队。我军继续诱敌,装出一付被迫调整战线局面。在整体上,停止向上海进攻,转入全面防御。

日军经过小阶段整顿后,不断向我军阵地发起冲击,企图消耗我军士气和战力。双方进一步展开了残酷的的阵地争夺战。由于战场离开了日军炮舰的轰炸范围,双方伤亡相当。日军数轮快攻,没有拿下我军阵地。就开始施展其擅长的“粘”字诀窍,与我军纠缠作战,试图将我军主力牵制在上海。日军在海上的其他部队则在杭州湾各处试探登陆,准备包抄我军两翼。

我军潜艇悄然接近敌军舰队,袭击其舰队和运输线。日军开始频繁出动驱逐舰进行反潜作战。当时德军并不具备靠声纳制导寻的的鱼雷,潜艇袭击敌方船只时,必须探头将潜望镜露出水面,观察敌军,计算敌舰航向和航速,再潜入水中,发射鱼雷伤敌。整个步骤繁琐,在探头潜望时,还很容易被日军高速度的驱逐舰发现。当时德国IIB潜艇的水下速度之有5节左右,水上速度也才18节,很难对付能高速运动(速度30节以上)的日军驱逐舰。总之,我军在海上的潜艇袭击所获有限。然而我军潜艇袭击,目的却不是消灭日军舰艇,而是延缓其行动。

我军还在杭州湾布雷,试图阻止日军登陆。日军一开始出动了扫雷船,将我军靠潜艇放的水雷一一扫去。我军则派飞机和鱼雷快艇击沉了一批扫雷船。然而大海海面宽阔,我军放置的水雷只能封锁几个比较容易登陆的地段,却无法封锁整个海面。日军前面取得了一些胜利,却生出骄妄之心,开始了那一套蛮干的老办法。他们选择了一些地形差,登陆后部队难以掩蔽,行动不便展开的地段登陆。

此时,日军整个登陆作战计划被我军干扰、拖延,已经失去其机动灵活的特点。日军兴高采烈地占领了数个不适宜驻扎部队的滩头阵地,阵型散乱,物资和装备运送又都不到位,我军却沿着修好的海防公路,悄然地集结兵力,对登陆日军形成了包围的局面。

若那精明的山本五十六在此领军,恐怕会意识到日军的危险了。但那擅长炮战的吉田善吾却对迫在眉睫的大祸毫无知觉。他指挥日军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炮战型军舰,沿杭州湾排成一字长蛇阵展开,靠军舰的重炮掩护其散乱的登陆点。

此时,日军已然上钩,其兵力已经被“钉”死,就如下国际象棋,进入了胶结缠绕之局。若我军保守一点,全面防御,数月后日军必然无功而返。林伯虎最善于打的,就是这种局面,当即出面劝告尧明,慎重行事。

然而尧明又且能放弃这千载难逢的破敌良机。这时他终于施展开了那日在学生的火龙阵中领会到的妙招,开始了夜间对日军的空袭和突破作战。

当时,由于没有使用雷达,飞机之间是无法在夜间展开对战的。但飞机在夜间,也无法扑捉敌方目标,进行轰炸。因为敌方只需要进行灯火管制,我方的飞机就只能面对一片黑暗,盲目投弹。在原时空,德国和大英帝国在进行对城市相互轰炸时,往往就利用夜袭,将炸弹盲目地往人口聚居地扔。

然而若敌我双方在交战,我方在阵地上,用火把弄出一条指示位置的长龙,再通过无线电联络,指挥我军轰炸的话,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方有200多架蒋介石拼凑来的老式飞机,正好可以用来在夜间,由我军地面的火把、信号弹、照明弹、炮击等方式指引,并用无线电通讯协调,肆虐日军,日军却无法派战斗机驱逐我军飞机。

当然,这种作战方式,需要军中有一批高素质的人员,观察日军,汇集情报,制定作战计划和目标,用无线电通讯联络和协调等。从海南岛调回来的那批德军,正好干这些事情。这些德军最近忙碌的,便是进行各种训练,熟悉这种特殊的夜间轰炸方式。

而那日军的炮战型军舰,在夜晚时却不敢随便使用。一来发炮时会暴露军舰位置,很容易被飞机轰炸,二来无法准确观察炮击效果,只怕稀里糊涂将友军炮击了。

我方第一轮轰炸的,却是被压缩到了上海租界中心的上万日军。这批日军在那木板房很多的市中心,却又没有水源。1月18日这晚,我军突然在外围点起了一个火把圈,将轰炸目标清清楚楚地画在黑暗中的大地上。我军出动了数百架飞机,轮番轰炸,投的却都是临时制作的凝固汽油弹。一时间,上海日租界中心燃其了熊熊大火,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日军当场被烧死无数,余人狼奔兔脱地往外逃,被我军一一消灭。

这批日军中,却有一批海军陆战队队员,早就听了我军阵地上的广播宣传,知道只要是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还没有来得及犯下任何罪行的,当俘虏后都会被优待,还有痛打长官的权利,于是纷纷投降。

真正的胜利

 那日军龟缩在上海租界中心,被尧明这把大火一烧,只剩下两三千人,继续盘踞在一些砖结构楼群里,负隅顽抗。尧明趁机试验了一些新的巷战技术。其中一种技术是用投掷器,将炸药包投到建筑物下面,或在夜间,摸到建筑物下面,将最底层的墙面炸毁。进入房间后,再一个墙面一个墙面地炸毁,在建筑群之间,凭空开出一条通道。

这样我军就可以直接在建筑的底层移动,而不需要从豪无掩护的街道上进攻敌军。建筑物的上层反而成了我军的掩蔽。通过这种在建筑群之间“打洞”的方法,进攻方经常可以突然穿插到防御方的腹地,将防御方分割包围。

日军被我军不断打击,压缩到了一些堡垒型的建筑区。我方将底层掏空后,日军却死死地守在建筑上层,继续顽抗。我军一开始试图攀越楼房与敌军接战,但日军用火力封锁楼梯、窗口,我军伤亡较大,很难清理这些日军残余。

尧明又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用那种将Ar196漂浮飞机的浮箱甩掉的定向炸药,稍稍加以变化,变成了可以切割建筑物的定向炸药。这种炸药的原理,与摧毁坦克的破甲弹一致。只不过破甲弹将化学爆炸的能量集中到了向前的一个点上,而定向炸药则靠V型或U型槽,将化学爆炸能量集中到了向前的一条线上。定向炸药使用后,水泥或砖石上,就像被深深地切了一刀。

试想一下,建筑物的支撑柱上,被斜斜地切了一刀后是什么效果——就像砍到大树一样简单。斜斜一刀下去,建筑的自重就会使得建筑倒塌。这种原理,却是原时空拆卸旧楼房的定向爆破原理。尧明心中一直不忿德国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失利,曾经冥思苦想,设计城市攻坚技术。现在正好拿日军做试验。

这种定向爆破技术简直太神奇了,并不需要多少炸药,一个庞大的建筑就轰然跌落尘埃。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心目中有很多固定观念,不就正像那些建筑一般吗?初看起来劳不可摧,但当你找到了问题的关窍,竟然能于瞬间让其分崩离析。

上海租界最后的几小撮日军就这样随着建筑物的倒塌,彻底埋葬在了废墟之中。上海市内的日本租界区已经在战火中彻底成了一片废墟。很多残存的建筑,还在继续燃烧着,发出一阵阵的浓烟。在清冷的冬季,那片废墟与周围林立的楼群相比,显得格外地孤寂凄凉。

一个美国战地记者,沉默地拍下了劫后的上海,并将战前上海的照片作比较,同时发表在美国《时代杂志》上。他撰文写道:“看着这片劫后的废墟,人们无法想像她昨日的灯火辉煌,也无法想像在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