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恭计算了一下,发觉汝州军支撑住的可能性很大。在以前,通过打进汝州军内部的密探回报,吴世恭得知汝州军就是在全面学习汝宁军,而吴世恭对汝宁军的就地防御也有着绝对的信心。再加上从信使那儿得知:汝州军的营地已经修建成了一座土城,所以吴世恭还是选择相信汝州军。
最后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了——是否打得过包围汝州军的清军呢?
有四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自己赶到时,汝州军已经把清军打退或者清军自行撤退了。这种可能最好,起码自己的汝宁军遇不上什么风险了;
第二种可能就是:自己赶到时,清军花费了大代价,刚攻陷了汝州军大营或者汝州军还在与清军激战。这种可能是最好的。汝宁军可以趁机与疲兵一战,争取消灭掉一部分清军。
第三种可能就是:清军围而不攻,围点打援先攻自己这支援军。那么汝宁军就在与清军一战后,立刻就地扎营防御,并与汝州军遥相呼应,把此战变成相持战,牵制住清军主力,等待着其他各路明军的到来。不过因为有这种可能,汝宁军在救援的路上就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够中了清军的埋伏,要不然,就成了救人不成反害己了。
第四种可能就是:清军速战解决了汝州军,之后全军全力以赴地对付自己这支援军,那么自己同样地在与清军一战后,就地扎营防御,还是变成乌龟刺猬流吧!虽然这种可能是最危险的,不过吴世恭算了一下,支撑个二十几天至一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反复权衡了以后,吴世恭发现了自己风险不大。毕竟汝宁军的此次出征只是要消耗掉一部分清军,不是要把清军全歼的。如果就是去救援的话,也能够达到此次出征的目的。
于是吴世恭立刻结束了沉思,抬头下令道:“全军立刻准备,开往成安县。注意!行军途中保持战斗状态行军,准备随时作战!前后左右方都要多派侦骑,防止鞑子的埋伏!”
一旁的李禄立刻是大惊失色:“妹夫,你真的是要去救余御史啊?你真的是想与鞑子打仗啊?边军五、六万都被击溃了,咱们才两万啊!”
“打仗可不光是数人头。我率领的可是汝宁军。”吴世恭自信又自豪地回答道。
坐在大案后的周俊吾一直在观察着吴世恭,直到听到了吴世恭的话,他立刻站起向吴世恭行大礼道:“长敬兄,今日方知恩师为何如此看中你,学生愿为你牵马坠蹬……”
“好好好!”吴世恭立刻举手阻止了周俊吾的肉麻话,“想跟着我打仗?我总不会拦着,那就跟着吧!来人啊!为周先生准备一副盔甲、一匹马!”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成安县汝州军大营中。
“你现在是不是特高兴啊?我们吃灰五、六天,劳死劳累地赶来,你倒是在这里悠闲地在晒太阳,看我们笑话啊?”吴世恭对着余子琏就是一顿臭骂。
虽然汝宁军是百般小心,可是到成安县的一路上还是屁事没有,连个清军的探子都没有露面,就这么平安无事地来到了成安县。
而在清军撤退以后,余子琏也被惊吓得可以,他也不敢再四处闲逛了,一直缩在自己的大营中,天天大修工事,直到汝宁军的到来。
莫名其妙白跑了一趟,所以一见余子琏,吴世恭就忍不住爆发了。虽然也知道这不是余子琏在逗自己玩,但是吴世恭还是把火气发泄在了余子琏的身上,反正是不骂白不骂。
余子琏的脸是青一块红一块的,他也知道自己是理亏,可是有苦说不出。一旁的左吟连忙劝说道:“吴总兵!李总兵!真不是我家大人谎报军情!前些天真有鞑子围攻我们,只是后来都撤退了,我们也来不及追回求援的人了。”
“那鞑子人呢?都给你余子琏吃到肚子里去了?”吴世恭依然在大发其火。
余子琏一下子忍不住了,他回敬道:“吴世恭!你别欺人太甚!李总兵援手本官真心道谢,可我没求着你来!”
“呦!长脾气啦?没见到我,你还不知道躲在哪个被窝里哭呢。”吴世恭轻蔑地说道。
“呸!你这兵痞满口喷粪,我不与你一般见识!”因为理亏,余子琏的话就显得相当软弱。
“都少说一句!都少说一句!”李禄连忙在一旁劝说道,“不过余老大人!那鞑子现又去往何处了呢?”
余子琏的脸不禁红了一下,喃喃了几下,最后才不情愿地回答道:“也不知在何处,只知道他们离开四、五天了,是往北而去的!”因为余子琏害怕再损失骑兵,所以汝州军并没有派探子尾随侦察撤退的清军。
“你是头猪啊?”明白余子琏意思的吴世恭又是气不打一处来,“不知道派探子探一下啊?而且还往北?你是瞎子啊?东南西北你分得清吗?”
吴世恭的连连叫骂也把余子琏给惹火了:“我怎么分不清?你这头吠犬嘴也太臭了吧!吃屎长大的?”
吴世恭被余子琏的反骂惹得更火了:“还敢顶嘴?说你猪你还不相信!我们汝宁军就是从北而来的,路上根本没遇上鞑子的一根毛。那鞑子到哪里去了?不见得他们会隐身术?”
“确实是向北。全军都可为我作证!与你这个鄙夫说不清!”
就在这时候,一直听着俩人争吵的周俊吾突然发话道:“鞑子会不会去京城,是与吴、李俩位总兵走岔了。”
周俊吾的话立刻让所有的人想起了这个可能性,所有人的脸色顿时都变了。
虽然都是北方,可是河间府可是在东北方向,与成安至京城的道是两条路。如果清军真的是去攻打京城的话,那可真的是大条了。起码没纠缠住清军的汝州军和汝宁军全部都背上了罪名。
“各位大人!现在也不是呈口舌之时,还需同舟共济,都消消火,先安排个方略吧!”左吟连忙打圆场道。
……
吴世恭的汝宁军赶到成安县后,依然没有抓到清军的行踪,反而察觉到清军可能开往了北京城。于是吴世恭和余子琏立刻抛开成见,紧急制定了一个救援京城的计划。
吴世恭调拨了一个骑兵协加强了汝州军,并让汝州军日夜兼程赶往京城救援,而吴世恭的汝宁军因为要避嫌,就远远地跟随在汝州军的后方。
万一汝州军遇上清军,他们将立刻就地防御,并且等待着汝宁军的靠拢,最后合兵与清军一战。
计划一制定,余子琏就率领着汝州军和骑兵协匆匆地出发了。
可是急行军了几天以后,他们还是没发觉清军任何的行踪。连清军的探子还是没有出现过一个。这倒让俩人又茫然了:清军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吴世恭和余子琏都不知道,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只是虚晃一枪,他就是先向京城急进,把所有的明军都吸引往京城,接着他又来了个急转,向着东南方向而去。
当然,多尔衮也不知道战场上又多了吴世恭的汝宁军,不过他的佯动确实把汝宁军和汝州军都给欺骗了。多尔衮现在的目标其实就是——济南。
第655章 济南失陷
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讲,清军的此次机动做得是相当漂亮。这显示出多尔衮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清军那种强军的风范。
要知道,这是在清军完全消灭了卢、高这两支明军的情况下做出的。现在敢与野战的明军也只有余子琏的汝州军万把人马了(多尔衮得到的情报,他并不知道又多了吴世恭的汝宁军)。
而且汝州军基本上全是步兵,无论是战斗力和机动性都远远不如清军,只是在防御上有着一些亮点。多尔衮认为:只要不去主动攻打汝州军防御的大营和城池,如果汝州军追赶上来的话,清军完全可以在野战中轻松地把这支明军拿下。换句话说,汝州军在多尔衮眼里已经不是威胁了,最多算是一些小麻烦。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的军队在刚获得大捷以后,就算不是骄傲万分,起码也是放松了警惕。可清军依然戒骄戒躁,佯动、急转、疾进等战术动作完成得一丝不苟,这也可以看得出,清军百战百胜之威名还真不是侥幸得来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点:在当时,这样的战术动作是绝对高难度的。比如那个急转,换做明军,如果在急转的时候不溃散一半部队,那已经称得上是强军了。而清军甚至连派出去的探子都没甩出来,这就可以看出清军的纪律性和组织严密了。当然,这也可以看出清军各层次的指挥军官掌握部队的控制力。
不过多尔衮做出这种战术动作倒也并不是为了“秀”,他只是基于一个优秀的统帅,本能地进行了这么一次佯动。也许他心中也是以为这是一次无用功,有些抛媚眼给瞎子看的感觉,但这一佯动却真的把汝宁军和汝州军都给欺骗了。
汝宁军和汝州军向北急行军了三天,进入了保定府,不过这时候的他们也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了。前方没有大军行走过的痕迹啊!那清军到底是到哪里去了?
于是两军就停止了脚步,吴世恭和余子琏先碰头合计了一下,之后他俩就决定:汝宁军就驻留在保定府,不再靠近京城避嫌,而汝州军和加强的一个骑兵协依然直奔京城,就算是京城安然无恙,也求个心安。
在大年三十,崇祯十一年的最后一天,余子琏率领一万四千人赶到京城。朝廷本来也对这支几乎被他们遗忘的部队也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各地至京城勤王的部队太多了,无非是对余子琏嘉勉几句,然后打发出去安排个驻防地。
可是当余子琏拿出了五百多个清军的首级,并且兵部检验后确定都是真鞑子以后,朝野立刻轰动了。清军入关以后,朝廷是一片哀嚎。当得知卢象升和高起潜的大军相继全军覆没以后,京城弥漫着一层悲观的情绪。可就在这时,余子琏的汝州军竟然横空出世了,这怎么不大涨士气呢?
于是在正月初一大朝会后,崇祯皇帝亲自召见余子琏,之后余子琏立刻领兵部侍郎衔。要知道,现在可是大学士杨嗣昌兼任的兵部尚书,万一以后杨嗣昌卸任了兵部尚书的官职,余子琏将会是接任的热门人选,这就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