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清军刚一出兵,多尔衮就收起了轻视之心,因为两军探子之间的绞杀战太激烈了,每天双方的损失都超过了五十人,而且每天的伤亡人数还有上升的趋势。
要知道,清军派出的探子都是弓马娴熟,经验丰富的老兵,而且很多都是渔猎出身的生女真,可就是这样,清军与汝宁军的绞杀战还是战了个平手,双方的损失都差不多。
更令人悚然的是,这支明军根本不惧伤亡,依然维持着这么高烈度的绞杀,而且派出的探子分队也越来越庞大,从十几人,到达了几十人,最后甚至出现了百人的分队,根本是一副拼消耗的模样。
从这支明军探子的表现来看,多尔衮就知道自己遇上了一位强有力的对手了。于是多尔衮也开始加强了加派探子的力度,毫不示弱地让绞杀战升级。并且在同时,多尔衮发出了“绝杀令”。
在这时候的战争中,军队探子的作用就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雷达、卫星。想象一下,现代军队的导弹、飞机再先进,如果没有雷达、卫星,发现不了敌军的目标,那么导弹、飞机的作用就几乎等于一个零。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骑兵集团与步兵集团的战斗中,骑兵集团占优势的地方。只要在战前的绞杀战中,骑兵集团完全把步兵集团的探子绞杀掉,那么步兵集团将会蒙上眼睛与骑兵集团作战。很显然,骑兵集团知道步兵集团在什么方位,而步兵集团却不知道骑兵军团在哪里,一方明,一方暗,那么骑兵集团完全可以选择在什么时机、什么地方战斗。也就是说:骑兵集团把天时和地利完全都占全了。
说到这里就说句题外话,很多穿越小说所说的猪脚都是大练西班牙方阵和大造火器,但一点都不重视骑兵的作用。笔者承认:如果装备良好火器的西班牙方阵,在准备完全的情况下,挡住骑兵集团进攻的可能性确实是一半对一半。
可是很多写穿越小说的作者都不懂,当这支军队的探子被骑兵集团完全绞杀掉了以后,他们怎么去打击骑兵集团啊?都找不到那支骑兵集团了,还怎么打仗?
而且骑兵集团还清楚地知道你的一举一动,他们可以选择把你引到适合骑兵冲锋的开阔地;可以绕过你的军队攻你的老巢,接着围魏救赵打你的埋伏;甚至可以不理你,攻打你保护不到的地区。难道盼望着骑兵集团傻乎乎地向着西班牙方阵冲锋啊?
所以战争不是光有两军对垒的,从探子的绞杀战开始,其实两军就开始斗智斗勇了。
而多尔衮所发布的“绝杀令”,正是要让清军在与汝宁军的绞杀战中占得上风。
在两支大军之间的区域,虽然已经被清军肆虐了好几个月了,但还是有大量的难民和不肯离乡背井的百姓。而汝宁军和清军正准备着大战,原先双方的探子也忙着侦察和互相绞杀,顾不上这些人,可是随着多尔衮颁布了“绝杀令”,这些百姓就大祸临头了。
多尔衮的“绝杀令”内容很简单,就是要清军的探子只要见到两条腿的,一律全部杀掉。多尔衮就是要在清军前面形成一块无人区,不让汝宁军的探子化妆靠近,也通过这样的清场,让汝宁军的探子难以隐藏。
于是汝宁军就在这场绞杀战中,立刻是处于了下风。因为这里是大明境内,清军探子杀戮大明百姓可谓是毫无心理障碍,可是汝宁军就不行了。
接着就产生了如此的情况。清军探子不断地抓捕百姓,并通过审问得知了汝宁军探子的动向以后,再全部杀戮干净。而汝宁军探子就寻找不到百姓得知清军探子的动向了。
这一明一暗,汝宁军的探子就吃了几次亏。此消彼长,汝宁军探子活动的区域就被大大地限制住了,清军在一开战就先声夺人。
吴世恭知道这下子麻烦了,除非他的汝宁军也学着清军一样,杀戮百姓清场,否则的话,汝宁军将很难获得绞杀战的胜利。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清军布在大军前的绞杀网毕竟不是密不透风的,通过探子的大量牺牲,吴世恭终于得知,与自己对阵的清军最多不会超过二万五千人。当然,汝宁军的兵力也同样被清军探知到了。
失了先机,那汝宁军就不能步步被动了,于是吴世恭立刻下令收缩绞杀战的范围,把探子安排到大军前方五十里左右的范围,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接着就开始高速变向机动了。
吴世恭就是要通过高速的变向机动,让清军抓不住汝宁军的确切方位,在会战前,让汝宁军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也让自己占据一个有利的地形,再展开战斗。而清军也处于同样的原因也开始高速变向了。两军立刻开启了“大海战”模式。
很有趣,这样的接近确实很像大海战。两军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两支主力舰队,不断地变向接近,占据有利的战斗位置。而探子就像是舰队派遣出的一架架侦察机,不断地侦察着对方舰队的位置。
之后就是一系列复杂地变向运动了,不过两军还是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螺旋般接近,直到二月初八,两军才相距四十里各自扎营。
而在这时候,两军的主帅吴世恭和多尔衮都知道对方来者不善了,前面一系列的绞杀和大军运动,已经显示出两军的训练有素,从这几个小的方面就可以看出,敌军的战斗力肯定是与自己不相上下的。
而长时间的变向行军,也使得两军是疲劳不堪。不约而同的,在扎营以后,两军都在自己的大营中休整了整整一天。
正月二十四日,京城紫禁城。
余子琏脸色阴沉地出了大殿,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在高喊:“余侍郎!请留步。”余子琏回头一瞧,只见王承恩急步追赶了出来。
余子琏立刻向王承恩行了一礼,问道:“王公公!您找本官何事?”
王承恩也立刻笑着回礼,接着凑到余子琏的耳边,小声地说道:“余侍郎!杂家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您何必拂逆皇爷爷的心思呢?让您的汝州军留在京城,您又何必派出骑兵去济南?也就三、四千人,丢在鞑子大军中,浪花都不起一朵,这么好的儿郎,您就忍心弃了吗?”
得知了济南沦陷,借给余子琏的那个骑兵协已经军心不稳,当得知吴世恭至京城的求援被朝廷否决以后,那个骑兵协立刻炸开了。他们也不顾余子琏的百般挽留,在昨天,骑兵协的统领率领着三千多骑不辞而别,疾驰而去要与汝宁军的主力汇合。
可是面对着崇祯皇帝和朝中诸公,余子琏又不能公开声称这个骑兵协是吴世恭借给自己的,于是他只能够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声称这支骑兵是自己私自下令,让其救援汝宁军的。
其实余子琏还是挺仗义的,毕竟那个骑兵协的统领和各级军官都是有着朝廷武官的官职,而余子琏的这个表态,其实已经把私自调兵的责任抗在了自己身上了。可这么一来,余子琏就一下子把崇祯皇帝和朝中诸公都给得罪了。
第659章 问话
余子琏明白王承恩的追出问话一定是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授意,于是就他很客气地回答道:“非本官不顾京城安危,京城城高器利,还有京营虎贲,鞑子难以攻打,多本官一支汝州军也不多。再说王公公,您也知道,本官与吴总兵素有旧怨,可是我俩也只是私怨,在国事上,一向是精诚合作,不敢以私废公的。”
“杂家知道!杂家明白!余侍郎精忠为国,皇爷爷和各位阁老也都看在眼里。”王承恩是连连点头。
“王公公!本官也不怕出丑,本官刚凑起这支汝州军时,军中都是良家百姓,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怎能与凶悍之乱贼搏杀?也几次遇上危局,要不是吴总兵两次伸出援手,汝州军也早就烟消云散了。之后吴总兵更是送粮送刀,才让本官练就此支强军。虽本官至今看不惯吴总兵鄙夫模样,但其有难,本官责无旁贷一定要去救援。”
“还有此事?”王承恩对余子琏的话相当惊讶。
“确实如此!”余子琏点头道。
可余子琏的话却触动了王承恩的心思,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长叹道:“如果天下督抚都像俩位一样,抛下私利,那皇爷爷也就省心了啊!”
这话让余子琏也很难接口,于是他只能够神色尴尬地等待在一旁。
又等了一会儿,王承恩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连忙笑着与余子琏道:“对不住啊!余侍郎!杂家走神了。多问您一句,那吴总兵有把握打过鞑子吗?”
余子琏仔细地考虑了一会儿,回答道:“不敢蒙骗王公公,本官那汝州军其实差鞑子一筹,而吴总兵之汝宁军则胜本官之军,两军应该是旗鼓相当。但是鞑子与官军本来就各有所长,官军强于守御,鞑子则多为骑兵,强于野战,所以吴总兵此次交战……本官不怎么看好。但就算如此,吴总兵之军也应击杀相当之鞑子也。虽不愿如此说,吴总兵此人人品确实鄙劣无比,可其确实练得一手好兵。”
“您的意思就是说:吴总兵会败,但其与鞑子也是两败俱伤?”王承恩追问道。
余子琏点点头,道:“应该如此,所以本官让那些骑兵前去支援。守卫京城这些骑兵作用不大,可是野战,总助了吴总兵一臂之力了吧!”
王承恩相当满意,因为崇祯皇帝想问的问题都得到了答复,于是他就想回殿复命。可就在此时,王承恩心中突然有了疑问,他又问道:“杂家还有件奇怪事要麻烦余侍郎!既然余侍郎这么说,不是吴总兵之军已经可以媲美于鞑子了吗?难道他也是满万不可敌?”
“非也!”余子琏笑道,“就本官所见,湖光左帅之军就不弱于本军,也听闻金陵黄、刘二帅也悍勇敢战,其军也不可小视,更不说洪督师与陕抚孙公之秦军,理应更胜本官之军一筹。”
“可为何其见鞑子都畏缩不前?”王承恩就更奇怪了。
“无他!各路统帅或胆怯畏战;或为己私利;或不善待兵卒。为何本官之汝州军敢战如斯?无非是文官死谏,武官死战是也。再与公公多说一句,吴总兵是否有异心?本官并不能担保,但其果敢死战之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