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崇祯皇帝听着这些废话实在心烦,懒得去说话,他用手指在桌案上写下了“文臣个个可杀”几个字,让身边的司礼太监王之心看了看,又抹了去。他实在想把这些昏庸怯懦的朝臣们杀个痛快,可是在这旦夕间就要覆亡的时刻,他其实连杀人的能力也没有了,只能等着大顺军来完成这一遗愿。
上午,寥寥无几的几个大臣心急火燎地守在宫门外等待消息,一面议论着形势。有人说只能听天由命,也有人强打精神说城池坚固,守几个月没有问题。
突然间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独自骑马赶来,衣冠不整,面色仓皇。崇祯皇帝忙宣他入殿,问他守城情况如何?可李国桢趴在地上哭着说:“守城的军队都不服从命令了!都躺在城上,用鞭子打起来一个,另一个又躺下。怎么办呢?”
崇祯皇帝也同哭道:“诸臣误朕到了如此地步!”于是殿里的文武大臣和太监们都跟着一起恸哭起来,声彻殿宇,外面都听得清清楚楚。
等到崇祯皇帝打发走了文武大臣,又召集太监,要太监们去武装守城。太监们哗乱一片,直到傍晚才组织起来几千人的一支队伍,分了皇上临时拿出来的二十万两银子,乱哄哄地到各城去了。
这时候,大顺军已经把北京城团团围住,齐化门外的“三大营”不战而溃,平则门(今阜成门)和彰义门(今广安门)等处都遭到攻烈攻击。四处火光冲天,炮声动地。
在又一个不眠之夜里,崇祯皇帝明明白白地想到了死。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作为一代“英主”,却这样狼狈不堪地“以身殉国”,实在心有不甘。只是逃已无路,守又无策,岂能奈何也?
十八日清晨,他最后一次召对阁臣,垂头丧气地说:“不如大家一起在奉先殿完事(自杀)。”阁臣中竟没有一个响应。奉先殿是宫内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面对着列祖列宗毅然投环,还是很有些悲壮的。但这个最后的打算也没有实现。不过就是到了此时,崇祯皇帝还是幻想着能有最后一线生机。
似乎上天听到了崇祯皇帝的祈祷一样,在这天上午,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大同投降大顺军的总监太监杜勋受李自成的派遣,坐着大筐被吊进城里,要同崇祯皇帝进行谈判。
听到有了这最后一线生机,崇祯皇帝是连忙召见。但杜勋传达的意思很简单:李自成军声势浩大,已无可抵御,唯一的生路只有崇祯帝自动“逊位”,其实就是投降,让位,让李自成堂皇而又名正言顺地登基即位。
可这样的生机对于崇祯皇帝来讲未免有些太难堪了,但毕竟是一种选择。他还在犹豫,希望能有一个比较体面一点的投降方式,因而谈判一直拖到晚上。
可李自成已经不愿再拖,当晚对各门大举进攻,负责守卫彰义门的太监曹化淳开城门迎降,外城陷落,李自成的大顺军冲入西城和北城,内城的失陷也是近在眼前。
而在最后关头,崇祯皇帝还是决定既不投降又不“殉国”,而是冒险冲一下,争取逃出重围。他颁布了亲征诏书,号称要御驾亲征,荡平逆贼,实际上就是率军逃跑的意思。
但在这时候,崇祯皇帝甚至已经没办法组织起一支部队了,他要内监召京营护驾,内监却对他说:“京营都已溃散,哪里还有兵!皇上自己想办法逃吧。”
到了深夜时分,崇祯皇帝就找到皇亲驸马都尉巩永固和新乐侯刘文炳,要他们召集家丁护驾出逃。可巩永固哭着说:“祖制亲臣家不能藏片甲,臣等哪里有什么家丁!所有的家人不会作战,哪能御敌!”实在没办法,崇祯皇帝只好手持三眼洋枪,带上一伙太监像没头苍蝇似的冲出了紫禁城,先后到了齐化门和安定门,看看没有突围的可能,才又沮丧回宫。
说实在话,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他在城内一遇上疑似大顺军的士兵,就转身而逃。其实在这时候,大顺军入城的军队却并不多,只要崇祯皇帝咬着牙突围一下,冲到南城外城,就可以受到李禄所率领的护卫队的保护。
崇祯皇帝更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北京南城外城的右安门、广定门和左安门已经是大开,一支一万七千多人马的官军已经入城,那就是风尘仆仆赶到的,杨如松所率领的汝宁军援军。而这一消息竟然也没一人传给崇祯皇帝去听。
在五月下旬,杨如松率军八千渡黄河开至濮阳时,接着就遇上了清军北返的先锋。于是杨如松依薛永利令立刻避让,却引起了清军极浓厚的战意,纠集了三千余骑追赶不止。
眼见着追赶的清军越来越近,杨如松是大怒,他索性转身展开部队,与追赶的清军决一死战。一番激战后,汝宁军是大胜,斩首清军千余人,其余的清军也都转身溃逃。可是这时候,杨如松却发现自己已经偏离了赴京的道路,全军已经身在安阳。
没啥说的,只有走石门(今石家庄),保定这条道了。这虽然是南方陆路进京的一条最常用的道路,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也是敌军最容易阻断的。所以北上的汝宁军走的是小心翼翼,生怕遇上大股敌军。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当杨如松部走至邢台时,遇上了一股四千余人的农民军。这次杨如松就吃一堑长一智了,他不敢再避让,只是小心翼翼地带军周旋,并向四处派出了大量的侦骑,要探明附近是否有农民军的主力。
没想到对面的农民军也是小心翼翼,他们同样是与汝宁军在周旋,就这么过了四、五天,当杨如松探明了四周没有农民军的主力,想要把部队压上,一举歼灭周旋的农民军时,没想到对方却派来了几位使者,他们竟然提出:要向汝宁军投降。
那支农民军正是杨承祖所率领的,曹操罗汝才的残部。他们与李自成决裂以后,立刻是向外而逃,要逃脱大顺军的追杀。
幸运的是,当时大顺军要展开西北攻势,所以作战的重点并不是这股叛军。所以在一番腾挪以后,杨承祖竟然顺利地逃脱了大顺军的追杀。
在稍稍安定以后,杨承祖也就露出了自己的野心。长年的流寇生涯已经深深的印入了他们的骨子里,再加上杨承祖他们也看不起,那些曾经是自己手下败将的官军,所以他们就想要另立山头了。
没想到好景不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大顺军就横扫了整个西北地区,接着就毫无停留地发动了东略攻势,直指北京城。好死不死的,杨承祖恰好处在南路田见秀部大军的线路上。而田见秀一得知前方有着杨承祖这个叛贼,大顺军也集中了优势兵力围了上来。
还好,杨承祖有着丰富的逃跑经验,在几番苦战之后,他终于带着残军远遁而去。不过到了此时,他的人马也只剩下了近四千,而且辎重全失,缺衣少粮,连自己的口粮和草料都保证不了了。
可就在这时候,他们却遇上了杨如松所率领的汝宁军。这使得杨承祖是大为紧张,可是在一番周旋以后,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支官军是吴屠夫的军队。
于是杨承祖就召集了手下商量对策,在一番商议后,最后他们决定向汝宁军投降。现在的杨承祖,另立山头已经是不可能了,而投降了汝宁军,也不算丢了脸面,毕竟吴屠夫有着对农民军的全胜战绩。
可这一投降,就让杨如松哭笑不得了。既然来投降,不接受也不好,可是杨如松要忙着去京城,带着这么多投降的农民军将士可都是累赘啊!
第868章 明朝灭亡
更让杨如松吐血的是,既然杨承祖他们要投降,那也应该一相遇就投降。可这样周旋个四、五天再投降,这算怎么一回事呢?这绝对就是浪费自己救援京城的时间嘛!
但就是这样,杨如松也不愿意欺骗杨承祖,他向归降的使者坦白了汝宁军将要去救援京城,并且有很大可能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激战,并且指出,此行是相当危险的。而且杨如松还让杨承祖他们自己选择:是放弃归降并让开一条道,还是与汝宁军一起共同救援京城。
没想到杨承祖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共同赴京救援。他是有着新投靠,想立功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杨承祖他们对李自成的仇恨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
于是两军开始共同上路。可没曾想到,随着越来越接近京城,这道路也是越来越堵塞了。大批南逃的百姓开始堵塞住了汝宁军的快速行军。
到了最后,连大批南逃的溃兵也开始出现了。那是驻扎在城外的京营三大营溃兵,他们告诉杨如松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开至京城。
这下子杨如松可是发急了,他命令部队清除一切障碍,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至京城。与此同时,刘远斌率领的四千多南逃的京营楚军,他们一见汝宁军的到来,也随同杨如松的部队一起返回京城,加入到了救援中。
这时候留在北京城外的官军只有刘古迁的汝州军了。虽然在大顺军主力开到时,有一部分汝宁军的将士也溃逃了,但留在刘古迁身边的依然有六千多人。这也可以看出,汝州军将士们的团结程度确实远远高于了其他京营士兵。
而刘古迁却只是苦于无法入城。他是想着能把薛濂全家,甚至只有薛呈麟一人带至军中,然后再护卫着他们逃离北京。可是因为北京的城门都被砂石给堵塞了,一时三刻根本清理不了,所以才导致刘古迁只能在城外双脚跳。
可是当大顺军主力开到时,连刘古迁的汝州军都是脱身不能了。在城外仅存的一支官军,简直就向黑暗中的烛火一样,吸引着大顺军主力扑过来。
见势不妙,刘古迁立刻把部队移至永定门外,准备随时接应着薛濂他们出城。接着他就依着城外民居形成的防线,苦苦阻挡着大顺军的进攻。就这么连连激战,刘古迁坚持到了十九日深夜,而这时候残留的汝州军也只剩下了三、四千人了。
而当杨如松的部队开至京城郊外时,他们发现大顺军已经在城外连营几十里。幸运的是,杨如松也是在十九日傍晚时分来到北京的,这时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