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周培公和邓名两人坐在帐篷里,私下讨论山东之行的策略。
“蒋国柱说巩尚书老谋深算,肯定会建议提督搅黄了胶东议和之事,”周培公听了邓名的真实意见后,感到相当的惊讶:“怎么?巩尚书没有这个想法吗?”
“巩尚书确实有这个意思,不过蒋国柱应该认为这是我的计谋吧?”邓名反问道。
巩焴认为胶东一定要大打特打,除了牵制清廷外,还要让天下人都看明白,就是接受了招安也是死路一条;而反过来若是胶东义军真的被清廷宽恕了,那缙绅们今后就会对清廷心存幻想。
“是,蒋国柱也认为提督肯定要让我去山东搞破坏。”周培公老老实实地答道。
“而蒋国柱的意思是?”
“让我务必要促成招安。”周培公在蒋国柱提到邓名突袭武昌时,就意识到蒋国柱正在考虑公开插旗支持邓名一事。
若是邓名琢磨要攻击张长庚了,那就意味着邓名已经打算和清廷摊牌,割据南北和清廷进行战略决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蒋国柱就决心造反,把宝压在邓名身上,去博取他的藩王前程。
若是邓名无心攻击张长庚,那蒋国柱自然不会跳出来承担清廷的主要攻击,就要继续隐忍下去,积蓄实力,等待更好的机会反正到邓名那边去。
所以蒋国柱希望周培公主动建议邓名和他联手偷袭张长庚、压制张朝,以此试探邓名是否有发起决战的意思。
但周培公却毫无此意,他根本不打算试探邓名,反倒一口咬定蒋国柱命令他促成胶东招安。
“原来如此,蒋国柱居然还想阴我一手。”邓名冷笑了一声。他琢磨了一会儿,也想通了蒋国柱的用意,只要促成了胶东议和,那清廷的主要注意力就还集中在邓名身上,这样江南的压力就会比较轻。
“张长庚也给下官来信,让下官一定要设法解决山东的乱局。”周培公毫不犹豫地又把张长庚也出卖了。现在张长庚觉得邓名对他的威胁已经不在清廷之下了,更通过剿邓总理衙门知道了淮阳一战的实情,所以张长庚就希望清廷能够以最小的损失、最快地解决山东问题。张长庚可没有蒋国柱那么大的野心,没有一门心思要割据湖广,所以盼望着清廷能够从山东腾出手来,和邓名拼个两败俱伤。
邓名又点了点头:“果然是各怀鬼胎,多谢周老兄告知。”
“提督不会因此去找张总督的麻烦吧?”周培公小心翼翼的问道,随着这个问题出口,他的心也吊了起来。
“当然不会,我当然要遵守和武昌的协议,周老兄尽管放心。”邓名以为周培公是担心他恩主的安危,就保证道:“我和张总督之间的所有协议,都依旧有效。”
“多谢提督。”周培公站起来对邓名深深一揖。
“此次山东之行,就有劳周布政使了。”邓名要周培公一定要促成胶东的招安问题。
“包在我身上。”周培公和蒋国柱转着一样的念头,也希望在邓名席卷长江的时候,公开造反站在邓名这边。不过眼下却不是山东大乱的好时机,因为蒋国柱有两江部队这个筹码,而周培公的剿邓总队才刚刚开始筹建。周培公希望能够拖延一段时间,至少在他做好准备之前不要让蒋国柱抢到了先机,所以无论如何,周培公都要让胶东安定下来——哪怕是为此出卖蒋国柱。如果邓名要求他搅黄了议和,他也要暗中破坏。
现在邓名要求他去招安,对周培公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而且邓名还不会攻打张长庚,这样对蒋国柱也有了交代。
“看起来邓名认为决战的时机尚未成熟。”周培公在心里作出了判断,接着他说起了蒋国柱正在筹划的文字狱。
这件事和周培公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他知道兴起大狱会给蒋国柱带来一笔惊人的收入,蒋国柱打算用一半左右的收入讨好邓名,还打算用剩下的钱培养忠于他的军队,而周培公的剿邓总队到时候也可以受益。
“我不会支持蒋国柱做这件事的。”邓名淡淡地说道。
“什么?”周培公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在他看来这件事对邓名利大于弊,不但实实在在地进一大笔银子,还顺便收罗了不少读书人。这些人不但能够扩充川西的人才储备,而且还会在邓名反攻江南的时候提供帮助→文¤人··书·¤·屋←,更不用说他们的人际网。唯一可能的弊端就是缙绅会觉得邓名也参与瓜分了他们的财产,不过比起操刀的清廷,这点怨恨就算不上什么了。
“因为这是不对的。”邓名随口答道。
“是啊,他们都是读书人。”周培公感觉自己好像明白了,虽然争夺天下不该从对错来考虑战略,但刚听说会有很多读书人倒霉的时候,他也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邓名纠正道:“无论是身无分文的山东农民,还是家财万贯的江南缙绅,夺取他们的一切,害得他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都是不对的。”
周培公楞住了,片刻后才又问道:“提督打算阻止这件事么?难道巩尚书他们也认为这是不对的吗?”
“巩尚书、虎帅他们才不会考虑对不对,他们同情那些农民,但不会同情缙绅。”
“提督打算如何阻止此事?”周培公觉得如果邓名想用武力威胁蒋国柱和赵国祚,那多半能够达成目的,不过对邓名没有什么好处。现在周培公的前程和邓名息息相关,他忍不住想为邓名参谋一下——虽然邓名用对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可思议,不过周培公还是要尽可能帮助他缩小损失。
第三十七节 干涉(下)
周培公走后,邓名找来了一个名叫安乐思的川西商人,他不但是一名军火商人,还是帝国议员。
听说同行楼杭义被派去胶东扩展业务后,安乐思也常常到邓名这里来打听有什么新的市场可以开拓。
“安老板,你听说过文字狱的事吗?就是蒋国柱和赵国祚要搞的那一连串奏销、明史和哭庙案。”把内幕介绍给安乐思听完后,邓名就说出了他的打算:“我计划卖给缙绅们武器。”
“国公打算帮助这些缙绅?”安乐思没有因为听到有生意上门而喜笑颜开,而是反问道:“我们为什么要帮助他们?”
“嗯,安议员有什么看法?”邓名意识到对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
“他们不向我们纳税,也不是我们的人,如果他们被清廷整了,他们的财产会让我们川西受益,还有很多读书人去川西,给帝国的教育提供帮助。”安议员侃侃而谈,正如巩焴预言的,作为一个帝国议员,安乐思感觉无法拒绝这么一笔横财。
“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军火商。”邓名大笑起来。
“怎么才是一个合格的军火商?”安乐思是杨有才的辅兵出身,属于四川最有势力的土著集团。
“一个合格的军火商应该能够把武器卖给祖国的敌人。”邓名说出了他的看法。
“嗯。”安乐思在邓名开办的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和邓名也面谈过很多次,和其它人一样对邓名满怀敬意,无论什么标新立异的理论,只要是出自邓名之口他就能迅速地全盘接受。但这次经过片刻沉思后,安乐思却果断地摇头拒绝:“那我就不当一个合格的军火商好了,我不能把武器卖给帝国的敌人,不能让敌人用我的武器来攻击帝国。”
“这些缙绅又不是帝国的敌人,而且安老板居然放着钱不赚吗?”
“他们也许不是敌人吧,既然国公都说不是了,”安乐思又沉思了片刻:“不过如果这些大案发动,帝国不是会受益吗?能让帝国更强大,更从容地对付帝国的敌人。如果我因为贪财而让帝国受损,会被同秀才们戳脊梁骨啊。”
“果然是一个完全不合格的军火商人。”见安乐思的资本家阶级性居然被爱国情绪压倒了,邓名在心里作出了评价。
不知不觉中,川西有一种国家认同感在蔓延,在邓名之前遇到的官员和百姓中,民族认同感也是存在的,比如四川人可以在辽东为大明作战,并认为这是在保卫自己的民族。但这种认同感是相当淡漠的,远远无法同上下级的忠诚链相比,所以士兵跟着将领倒戈会心安理得。而如果没有被挂在一条忠诚链上,比如普通百姓对明、清的胜负就显得相当无所谓,向清廷纳税以及与明军做生意毫无冲突感。
而四川人现在开始有了国家意识,已经强烈到可以同忠诚链对抗的地步,一个川军的军官带领手下集体投奔清廷的难度剧增。不过这种意识却非常狭隘,基本上就是四川那块地都是自己的人,哪怕是新移民都是自己人,但外面的就都不是,包括夔东、建昌也都不是——更像是祖国可利用的盟友。
至于江南和山东人,那就更加不是自己人,要不是因为四川有大量移民来自外省,还有大量的外省媳妇,他们都能和清廷一样把这些地区视为四川的殖民地。给邓名的感觉就是,当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认同感产生冲突时,前者已经占据了绝对上风。
“这和我让楼老板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邓名说道,楼杭义就高高兴兴地去推销武器了。
“因为那对帝国是有好处的吧?”
“你卖给缙绅武器也有好处,你的收益就是帝国的收益。”邓名循循善诱。
“嗯,国公说得对。”安乐思这次接受了邓名的说法,不过他好像还有些抵触情绪:“不过这些人和山东那些可怜的难民不同。”
安乐思知道楼杭义的具体任务,如果那些难民拿起武器,迫使缙绅提高报酬,给难民们留一口饭吃,那安乐思会感到很高兴,甚至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件善事。不过卖给东南缙绅武器并不会给他带来相同的道德满足感,甚至认为这些缙绅有咎由自取的嫌疑:“要是他们当年纳税给崇祯天子,或许就不会天下动荡,让鞑子入关,让那么多百姓活活饿死了。”
“你痛恨富人吗?”邓名感到自己似乎察觉到安乐思抵触心理的根源。
“我痛恨为富不仁的人。”安乐思前半生是个赤贫的辅兵,因此他对山东吃不上饭的百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