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极为慎重地提起这支明人部队时,阿济格哈哈大笑起来他虽然刚刚三十一岁,却屡立战攻,跟着努尔哈赤攻过察哈尔蒙古诸部,跟着天聪汗也就是今天的大清皇帝皇太极攻过朝鲜,就在七年之前,他还追随皇太极入关寇境,督战阵斩了大明的平辽将军、总兵赵率教因此,他对于像阿巴泰、扬古利还有伊拜这样的军中宿将,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劣势就算不提他这个郡王身份,单以战功而言,他也绝对当得这次南下征明的统帅一职但阿济格也明白,因为年龄的缘故,自己的这些部下中,相当一部分未必心服“伊拜,你被明国人打破胆了,只不过一场小败罢了,我不会追究你的责任,你为什么要将那小队明国人吹嘘得像是神兵神将一般?”他笑完之后道:“你退下去,先想一想为什么不遵从我的命令,早日来与我会合,而是分兵掳掠”
伊拜脸上一阵羞红,他大声道:“郡王,奴才虽然不成器,事情轻重缓急还是分得清的奴才打过几十年仗,真的没有见过那样的明军……若是明军都有那样战力,不,只要有三分之一明军有那样的战力,咱们大清就休想窥关一步”
“够了,我不想听你在这里长敌人的志气,我会注意那支明军的”阿济格见他还在纠缠那支明军,立刻沉下了脸旁边的扬古利咳了一声:“郡王,伊拜的担忧也未必没有道理,明国人多,物产丰饶,出现一支能打仗的部队也是正常”
“才两百余人算得了什么,我们又不是没和明国能打仗的部队交过手,关宁军号称明国第一精锐,还不是在我们手中连吃败仗?”阿济格目光突然变得狠厉,他有些怀疑地看着扬古利,还有一直在边冷笑沉默的阿巴泰:“陛下让我们南征前,五月二十七日的时候,在凤翔楼时怎么说的,你们还记得么?”
扬古利顿时尴尬起来,阿巴泰的目光也同样变得极为凶狠旁边有资格参与议事的拜尹图、谭泰、叶克书、阿山等人,也都觉得尴尬当初皇太极将诸人召在一起交待了此次出征必须坚持的两大方略其第一条,便是要求众人同心计议而行,不要争执,如果争论不决则由武英郡王阿济格剖断阿济格此时搬出这条来,分明就是在警告众人阿巴泰眼中全是不服的光芒,但扬古利等人却不得不偃旗息鼓,谁都不愿意回去看被阿济格告黑状,因此即使是心里仍然跃跃欲试的阿巴泰,最后也不得不闭紧嘴“不过,伊拜说的也不全错,这支明军我会注意的,我已经让人去打听他们的身份了”见压服了众人,阿济格也略退了半步道:“现如今,我们最要紧的还是攻破定兴城”
就在他们商议如何攻击定兴城时,京师之中,紫禁城内,曹化淳那肥胖的身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轻快穿梭在宫殿之间他来到御书房门前,看到崇祯正在与几位大臣商议着什么事情,曹化淳没有进去打扰,倒是崇祯看到他出现投来一个询问的眼神,他便呶了一下嘴“军务之要就在勤勉,今日朕与诸卿商议的事情诸位爱卿回去后好生做,千万勿出懈怠之举你们先退下”
崇祯随意打发掉了这群分守城门的文武官员,然后向曹化淳点头道:“曹伴伴,有何事急着见朕?”
“启禀陛下,大喜,大喜啊”
曹化淳一开口便让崇祯吃了颗定心丸,他原本以为又是什么不好的消息,要让他来紧急处置他脸上不由得浮起了一丝笑:“此时能有什么喜的……莫非俞国振又做出什么事来了?”
“陛下圣明,果然一猜就中”曹化淳手舞足蹈:“奴婢今天可是被吓了一大跳啊……俞国振托锦衣卫的番子给奴婢送来几大车的礼物,奴婢虽然贪财,却也知道只能贪朝廷那些贪官的,可不能寒这种替陛下忠心做事之人的心,因此奴婢便要拒绝那番子却说,俞国振早知奴婢会拒,说这礼物是先请奴婢过目然后转送陛下的这样一来,奴婢就不好推辞了……最初时奴婢还以为是俞国振又赚了钱,送钱给陛下,但掀开布幔一看,陛下你猜奴婢瞧见了什么?”
他这番拐弯抹角,若是换了文臣这样做,少不得被崇祯喝斥但他是阉人,是内官,崇祯只是笑骂了一句:“你这老货,卖什么关子,快快说来”
“人头,是人头啊……皇爷,奴婢当时可吓得魂飞魄散,原本要大骂的,可那番子说了,送来的尽是真鞑的人头,不是上回的那些叛贼了”
崇祯听说送来了鞑子的人头,顿时兴奋起来,人也从御座上站起:“当真,你可遣人验看过了?”
“验了,验了,真鞑子,决无一错”
“多少?”
“一共是二百一十一绩,不过俞国振遣来的那番子说,尚不只此数,这是埋下火药炸死的,因此有不少鞑子化为齑粉,无法取头颅来献功”曹化淳笑得合不拢嘴“好,好”
崇祯是真的高兴,他这个天子当得也比较可怜,所接到的战报,多是败讯,偶尔捷报,也只是斩首数绩,几十绩就已经可以称得上大胜,而这次竟然斩伤二百多绩,那是毫无疑问的大捷了“这么说来,俞国振在京师南面与鞑子又战了一场,不知俞国振自己伤亡如何啊?”想到俞国振只有二百人不到,一战便可以斩首二百多绩鞑子,虽然从曹化淳口中得知俞国振用了计,崇祯还是相当赞赏俞国振家丁的战斗力“自身伤亡,俞国振未报,但想来也不会小”曹化淳道:“皇爷圣明,简拔俞国振这等人才于草莽之中,尧舜禹汤,不过如此啊”
“乱拍马屁……对了,遇刺之事,你可曾说与他?”崇祯满心欢喜,但另一件事情却又让他高兴不起来“未得皇爷之命,奴婢哪敢告知?”
“先不说……过段时日,事情处理干净后,再对他说”想了好一会儿,崇祯幽幽地说道。
第六卷三二九、巧夺天工显真微(二)
曹化淳是极了解崇祯的,现在崇祯对俞国振有歉疚之意,但若是让他一直歉疚下去,反而对俞国振不美。像崇祯这种人,当他觉得对不住某人,而且无法弥补那歉疚之意后,那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请那人一死了。
因此他转移了话题:“除了这一车鞑子首绩之外,俞国振还送来一个人,乃是投靠鞑子的叛贼,俞国振给了奴婢一个口讯,说是他生平最恨者,莫过于这种替异族带路残虐本国之辈,这种人丧心病狂,无君无父,一死不足以弥其罪,要奴婢在锦衣卫的番子里,择专人照顾,直至陛下将他明刑正典。”
“无君无父”这一句,是曹化淳为了讨崇祯的欢喜而自己加的,俞国振的原话里却是没有。果然,听得这一句,崇祯的幽幽神态不见了,忠臣孝子,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呢?
“这个叛逆就依着俞国振的意思,交由你处置了。”崇祯点点头。
俞国振的意思他明白,就是让锦衣卫折腾人的专家来给那个叛逆刑,要折磨得他生不如死,然后再明刑正典公开处死。这也正合崇祯的心意,若是可能,他真想将全天下人都召集起来,亲眼看着这个投靠建虏的家伙是如何被处死的。
“朕记得当初《风暴集》初出时,曾连接两期都在讨论华夷之辨。”过了会儿崇祯又悠悠地道:“当初朕初看此文时,便觉得甚慰朕心。如今看来,俞国振果然乃是我大明的忠臣!”
“皇爷圣明。”曹化淳恭敬地道,却不作任何评价。
《风暴集》对于大明社会高层的影响,比俞国振自己预想的还要大。比如说天子崇祯,便也期期都看。对于其中部分内容,崇祯是极为赞同的,所谓一白遮百丑,别的不合他心意的部分,他也就装聋作哑,没有去细究。
有他这种态度,朝堂也有人叫嚣说《风暴集》等妖言惑众败乱人心。朝廷应用孔子诛少正卯之策,查禁《风暴集》,这样的疯狗乱咬,也都被崇祯留中不发。
当初《风暴集》还是为崇祯讲学的文震孟带进宫中的。文震孟彼时说此“为一家之言,然有正声”,只不过后来又渐渐鄙薄其,称其为“不读圣贤,难以为”。文震孟乃是东林砥柱。还在去年初任过一个月的首辅,只不过台之后便将精力用在党同伐异之,最终落职。崇祯记起来,就在一个月前。此人已经病逝了。
“遣人慰问文公家人,着礼部议文公谥号。”崇祯拿笔记下这两件事情。因为建虏入侵,许多政事都被耽搁了。
“朕要亲自一文。言及华夷之辨,以激励民心士气!”想到《风暴集》,崇祯突发奇想:“不过朕却不能直接署名,免得天下士民得了后不是去看,而是供起来拜……曹伴伴,此事便交与你了。另外,让俞国振将《风暴集》涉及华夷之辨的结集重印,至于所用花销,嗯……”
谈到钱,崇祯就觉得手头紧,崇祯八年时,他发内帑二十万两以为御流寇之赏,而今年以来,先是宁夏大饥引发了兵变,后又是山西大饥,他搜罗内库,也只找到了一万三千五百两银子用于赈济,这其中有一万两还是淡水河珠的半年收益。因此他只能无奈地道:“所用花销,令俞国振自筹,反正他这个富家翁,比朕会赚钱,比朕也有钱——看看即墨那边有没有荒山僻地,再多赐他一些算是弥补。”
“皇爷圣明。”曹化淳垂眉顺目地道。
这老太监心里精明,该替俞国振说的,他会顺水推舟去落人情,可是稍有忌讳之处,他就不会开口。比如说,俞国振虽然不要官爵,却请他向崇祯请求,允许他的商船在海外属国以大明的名义便宜行事。这等建议可是犯了忌讳,就算得了崇祯允许,也必然得罪朝中那些由江浙海商用银子喂出来的大佬们,曹化淳就很聪明地只字不提。
“俞国振立下这般功劳……”
崇祯又开始伤脑子如何来赏赐俞国振了,本来最好的方法是赏赐官爵,但俞国振又不愿意为官,而且崇祯也算是看明白,此人确实一身毛病,喜欢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放在官场必为司、同僚所忌,没准便会有哪个奉尚方宝剑的文臣要拿他祭旗立威,而那样的结果,十之八九是将此人逼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