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摧毁几门保护得非常好地岸防炮。白佑彬甚至下令用穿甲弹,而不是半穿甲弹!
事后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正确。即便穿甲弹难以彻底破坏永备工事(主要就是装药量太少),可是却能够打穿至少五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并且对工事内地人员与设备产生致命的威胁。对付岸防炮,不管是杀伤炮手,还是摧毁火炮,或者炸毁工事。其目的都是使岸防炮无法使用。
战列舰对付重型岸防炮的时候,四艘轻巡洋舰对英美守军的炮兵阵地进行了反复打击。
相对而言,对付炮兵阵地就要容易得多了。
炮兵阵地一般用来部署陆军或者陆战队的火炮,而且大部分都是两百毫米以下地火炮。在这类炮战中,轻巡洋舰上的一百五十毫米主炮足以胜任。而且效果不比战列舰的四百毫米主炮差多少。
主要就是炮兵阵地基本上没有有效的保护,火炮大都露天放置。
另外,舰炮倍径比同陆军与陆战队的同口径火炮大得多,且药室地容积也比火炮大得多。如此一来,舰炮的射程要比同口径的火炮远得多。当时,帝国海军的一百五十毫米舰炮的射程超过了二十四公里,而陆军同口径的火炮射程不到十八公里!另外,舰炮的威力也比陆军与陆战队同口径火炮的威力大,主要就是弹丸重得多。比如。重巡洋舰准备的二百毫米舰炮所用炮弹地弹丸重达一百一十公斤,而陆军二百毫米重炮的弹丸只有八十多公斤。
可以说,在同等级别的炮战中,陆军与陆战队的火炮占不到任何优势。
四点半,在敌人的岸防火炮与炮兵基本上失去战斗力之后,第32舰队的炮击频率开始降低。
现在需要对方的就是敌人的主要防御与军事设施。
此时,再也没有必要与敌人比拼火力,而应该提高炮击效率,也就是用尽量少的弹药打掉尽可能多地目标。
第五大队地侦察兵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为在炮击三浦半岛的时候合作过一次。所以这次地合作算得上是轻车熟路了。另外。海军陆战队派来的联络军官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付一些不确定,或者移动类目标时。联络军官能够将侦察兵提供的目标数据迅速传递给舰队,从而使舰队能够及时进行炮击。
后来,在总结战斗经验时,白佑彬亲口承认,如果没有侦察兵,舰队的炮击效率至少降低一半,而且很难完成像炮击腊包尔这样的作战任务。
也正是如此,陆战队侦察兵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以说,在后来几乎每一次登陆作战中,都会出现第五大队官兵的身影,而且他们的任务几乎都是前期侦察。
美英等国知道了第五大队的存在之后,也建立了类似的部队。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后来美国海军陆战队甚至拒绝接受帝国陆战队侦察兵在战场上投降,几乎所有受伤失去战斗力的侦察兵都被美军陆战队就地处决。由此可见,美国陆战队对帝国这支侦察部队害怕到了什么程度。
当然,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一名帝国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的侦察兵在战场上向敌人投降,即便是在失去了战斗力的情况下,也没有一名侦察兵主动放下武器!
第七卷 滴血珍珠 第十六章 … ~重量对手~
就在第31舰队打得顺风顺水的时候,第32特混舰队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凌晨四点四十分,“湘江”号的电眼丙型雷达就探测到了东面四十五公里外的BR01运输船队,而且发现了好几个大目标。当时,雷达操作员将其判断为万吨以上的大型货轮,并没有引起重视。
凌晨五点二十分,双方的距离缩短到了二万米左右。
此时,“湘江”号上的鹰眼丙型火控雷达已经能够为主炮锁定目标了。
“湘江”号在返回帝国本土后,进行了维修与改进,将其最初使用的电眼乙型搜索雷达换成了电眼丙型搜索雷达,也借此安装了为巡洋舰开发的鹰眼丙型火控雷达。因此,“湘江”号轻巡洋舰成为了帝国海军第一批装备火控雷达的巡洋舰(同期还有“汉江”号等三艘接受维修与改进的轻巡洋舰,只是其维修工作还没结束,未能参加这次的作战行动),同时也成为了第31舰队里唯一装备了火控雷达的轻巡洋舰。正是如此,白佑彬才将“湘江”号派给了杨定方,并且由“湘江”号担任第32特混舰队的旗舰。
也就在这个时候,雷达操作员发现了问题。
在数个大型目标中,有一个目标的雷达反射强度明显大得多。因此,足以断定那是一艘巡洋舰,而不是货船。道理很简单,战舰的上层建筑比货船高大得多,因此在同等排水量的情况下,战舰的雷达发射强度比货船高得多。
因为之前已经知道BR01船队里至少有两艘巡洋舰,所以这个发现反而让杨定方更有把握。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他让四艘轻巡洋舰都将炮口对准了那艘护航巡洋舰,准备先集中干掉对方的巡洋舰,再“屠杀”货船。
五点四十五分,距离缩短到一万三千米左右的时候。“湘江”号的齐射拉开了战幕。
四艘轻巡洋舰上一共有六十门一百五十毫米舰炮,每门炮一分钟能够打出至少六枚炮弹。即便炮战时舰炮一般不会以最大射速开火,一分钟之内,四艘轻巡洋舰都能打出至少一百二十枚穿甲弹!
毫无疑问,这种“劈头盖脸”式的炮击,让敌舰避无可避。
可是。敌舰地反击也非常迅速。
五点四十七分。了望员就报告看到了至少两艘战舰发出地炮口闪光。而且其中就有那艘“护航巡洋舰”。
显然。与袭击舰遭遇之后。护航战舰不敢大意轻心。不然不可能这么快就开火反击。
也就在这个时候。杨定方意识到了危险。
敌人打来地炮弹落下时发出地声响沉闷得多。而且落在海里炸起地水花比六英寸炮弹大得多!
作为一名战列舰舰长。而且还是学枪炮出身地舰长。杨定方非常清楚不同口径炮弹在飞行时会发出不同地声响。而且依据炮弹在海面上爆炸产生地水花。可以大致判断出炮弹地大小。也就是敌战舰主炮口径地大小。
显然,那既不是六英寸的炮弹。也不是十四英寸与十六英寸的炮弹。
那是只有重巡洋舰才使用的八英寸炮弹!
那艘被“断定”为护航巡洋舰的战舰,竟然是一艘重巡洋舰!
事实确实如此,与第32特混舰队交火的正是美国海军“北安普顿”级重巡洋舰地第四艘,编号CA29的“芝加哥”号。另外,伴随“芝加哥”号的还有美国海军“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的第二艘,编号CL41的“费城”号。
并不是最先发现BR01船队地那艘袭击舰没有发现这两艘战舰,或者是将其误判为护航巡洋舰,而是这两艘战舰并不是随同BR01船队从布里斯班出发的,它们是从珍珠港赶来的。并且在霍尼亚拉与BR01船队会合,然后一同开赴腊包尔。
帝国海军在调整战略部署的时候,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尼米兹就预感到,帝国海军很有可能放弃进攻关岛的行动,先攻打俾斯麦群岛。只是当时还不能肯定这一判断,而且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让尼米兹很是头痛。
十二月初,尼米兹决定加强关岛的兵力,派出了一支没有主力舰的舰队。
随后。他就收到消息。帝国海军的两艘战列舰出现在了高雄港,而且很有可能在近期出发。显然。这两艘战列舰不是去攻打关岛地。
据此,尼米兹命令“芝加哥”号与“费城”号脱离编队,前往腊包尔。
虽然两艘巡洋舰对守卫腊包尔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只要有这两艘巡洋舰在,帝国海军就不可能顺利的攻打腊包尔,美国海军也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只要能够加强腊包尔的防御,就能让敌人放弃攻打腊包尔的行动。
问题是,腊包尔不是美国的军事基地,而且那边也没有储备足够两艘巡洋舰使用的燃油。另外,两艘巡洋舰已经在海上航行了上千海里,剩下的燃油不足以到达腊包尔。如果在海上补充燃油,将浪费更多地时间。结果,两艘巡洋舰先去了由美军控制地霍尼亚拉,在那里补充燃料之后再前往腊包尔。
正好,BR01船队将为霍尼亚拉运送一批物资,然后前往腊包尔。
在此之前,BR01船队就已经发现了在四周活动的袭击舰,并且报告给了布里斯班地美军指挥官。
为了加强船队的安全,美军指挥官让“芝加哥”号与“费城”号在霍尼亚拉等了半天。
也正是如此,那艘在新乔治亚海峡发现了BR01船队的袭击舰才遭到了两艘巡洋舰的夹击,结果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沉。
问题是,帝国海军司令部与战区司令部在收到情报之后,并没有立即将这一情况告诉第31舰队。当时,袭击舰只发出了遭到敌巡洋舰攻击的消息,而没有在电报中明确提到是什么样的巡洋舰!
正是这个小小的失误,让杨定方不知道对手还有两艘巡洋舰,其中之一还是重巡洋舰。
万幸的是,当时第32特混舰队位于特雷热里群岛的西面,岛屿产生的干扰让“芝加哥”号的雷达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埋伏在前方的战舰。另外,“芝加哥”号的雷达操作员也将之前出现的两艘驱逐舰当作了袭击舰与破交舰。因为对方没有靠近船队,顾虑到周围可能还有别的袭击舰,所以“芝加哥”号与“费城”号没有去对付那两艘驱逐舰,而是留在了BR01船队里面,并且在船队前方开路。
直到了望员发现了前方的炮口闪光,而且判断出是四艘战舰的炮口闪光时,“芝加哥”号的舰长才如梦方醒,意识到进入了敌人的伏击圈,之前出现的那两艘战舰不是袭击舰,也不是破交舰,而是敌人的侦察舰。
虽然在六点过的时候,“芝加哥”号收到了腊包尔遭到炮击的消息,但是这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也正是这些“阴差阳错”,让双方都在不明白对手具体实力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