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一个吹一个和,格外的融洽。
说来也是奇怪,这么玩了半个时辰,白鹭书院的那些孩子再回到书院念书倒是显得劲儿更足了,往常昏昏欲睡的样子都不见了。平日里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背出来的东西,这一回才一会儿功夫就完成了任务。
江清流想起了小醉上次跟他说的,劳逸结合,不由深以为然。
而那些尝到了甜头的书院孩子,回去后都缠着自己的爹娘,说是想要转学去黄鹂书院。
茶园村的那些乡绅们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黄鹂书院不是那些穷孩子们去的地方吗?难道是江清流教的不好?
三天后,在村长的家中开了一次大会,村里的各个乡绅都去了,为的就是黄鹂书院好白鹭书院的事儿。
陶小醉和江清流也都参加了。
村长听了几个乡绅提出的意见,微微思索了一下,道:“江先生是个有学识的,当初咱们村子里请了他过来,为的也是孩子们能学到些东西。”他又望向了陶小醉,“小醉姑娘提出的劳逸结合,倒是也有点意思,听江先生说,还是有不少作用的。既然今天大家都是来谈这个问题的,那我就提议,不如将这两个书院合并。”
“合并……”座下众人听了这个提议也都小声议论了起来。
小醉和江清流相对一望,也没想到村长会有这么一个提议。不过如果真能合并,对两个书院的孩子来说,都是好事。
小醉道:“村长,你不是不知道,黄鹂书院那些孩子之所以不去白鹭书院,是因为家里交不起读书的银子,若是两个书院合并,那这笔钱该怎么算呢?”
村长看看那些乡绅,他们也是不做声。
江清流站起身来朝村长道:“村长,各位,从前我收的是三两银子一个月,那现在便还是这样。大家不需多出钱,只不过一起读书的孩子多了一些,内容也更丰富了一些,你们看可好?”
既然他们也不算吃亏,那些乡绅想了想,便都点了点头,同意将两个书院合并。
而小醉和江清流,便要开始在同一间书院里一起教书的日子了。
第7章 新来的转学生
书院合并其实真是一个好主意,现在黄鹂书院的孩子们不用再窝在那个翻修过的大仓库里了,而是都一起挪到了宽敞舒适的白鹭书院去。
至于书院的名字,也就改了,既是两个书院在一起,那就各取了一字,名为“鹂鹭书院”,听起来倒是更加的雅致了些。
而小醉和江清流则一起成了书院的先生。
江清流是个满腹诗书的秀才,因此蒙学读物还是由他来教,至于小醉,则教他们一些激发兴趣的东西。
两人分工妥协了之后,便开始了第一日的上课。
书院还从没有过这样的热闹,这一天孩子们都早早的到了。因为加了新伙伴,桌椅加了不少,为了让两个书院的孩子更好的交流,更加的友好,小醉建议给他们重新安排座位。
当然,这还是以孩子的意愿为主。
比如米小原就想要跟小七坐一起,小七和小五起先是焦不离孟,秤不离砣,但米小原这么热情,小七倒也是个豪气大方的,挥挥手便答应了,于是小五便和张小金坐在了一处。
人一多,看起来便热闹了不少。
这些村东的孩子们也总算是圆了他们读书的梦了。
不过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事。
就在这一天清晨,一个从镇上来的老管家带着一个五岁模样的小男孩来到了茶园村的村长家中。
这老管家看起来衣着举止均是不俗,村长不敢怠慢,忙上了好茶,接待了他。
那老管家一见着村长,便向他打听起了黄鹂书院。
“黄鹂书院?”村长的眉微微皱了皱,“老先生怎么会打听这个?”
管家拉过那个粉雕玉砌的小男孩,道:“村长不知,这是我家小公子,也到了该上蒙学的年龄。我家公子在镇上也物色过几家书院,均是不满意,听说茶园村里有一个黄鹂书院,便想让小公子到这里来念书。”
村长忙道:“老管家,恕在下直言。我不知道你家公子是怎么知道黄鹂书院的,但不过那书院只是带着孩子玩玩闹闹的地方,并不是正经读书的。”
老管家笑道:“我家公子自然是打听过的,我家小公子将来也不是要考状元的,公子不过希望他学些礼仪,和小伙伴在一起过得快活些罢了。”
老管家凑近村长道:“不瞒您说,我家小公子从小的性子闷得很,为此公子也是着急的不得了,想着若是能到这样的书院,兴许能好一些。”
哦,原来是这样。这么一说,村长便恍然了,这个不知是哪家的公子,打听到了黄鹂书院,再将自己的儿子送来,其实就是为他找一些玩伴的。
管家从兜里掏出了一锭银子,放在了村长的桌上:“这是我家公子命我备下给村长的,算是小公子的学费,若是书院还有什么要添置的,村长也尽管去置办便是。
这锭银子少说也有二十两,看来这公子倒是阔绰的很。
村长点了点头道:“既是这样,那便跟我来吧。说来也巧,今日黄鹂书院正好和本村的白鹭书院合并,你家小公子去了那儿,既能开蒙学,又能有孩子一同玩。”
管家喜道:“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于是拉着小公子,带他朝鹂鹭书院走去。
到书院的时候,孩子们正在念着唐诗,念得又恰好是“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
江清流一袭青衫,翩然站在学堂里,见到村长带着人来,便停了下来,彬彬有礼地打了个招呼。
“江先生,小醉姑娘在吗?”村长问。
“小醉在里面呢。”江清流将小醉叫了出来,她正在准备着下午体育课要用的沙包,正一个个的将米粒装进布袋里缝着呢。
“村长,你怎么来了?”小醉一出来便瞧见了身后的两人,顿时被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吸引住了。
“江先生,小醉姑娘,这个孩子是镇上来的,说是想进书院来读书。他交了学费,我见这里也还有几个空位,便应了下来。”
多一两个学生并不是什么问题,只是他们两人也不免奇怪,既是镇上的又为什么走那么好几里的路,跑到茶园村来呢。
江清流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问这些人家的私事,微微笑着说:“自然是成的,多一个孩子,他们也热闹些。”
小醉走过去拉起那小男孩的手,想要领着他过去。
那小男孩似乎是有些拘谨,嘟着小嘴,睁着一双闪闪的无辜大眼望着小嘴,有些犹豫。
小醉向他微微笑着,摸了摸男孩儿的头说:“别怕哦,他们都和你差不多年纪呢,你会跟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告诉姐姐,你叫什么名字?”
大概是小醉如春风般和煦的笑缓解了男孩的紧张情绪,他奶声奶气的轻声道:“我叫团团,姓唐。”
唐团团,真是好有意思的名字,再加上他长得那么可爱,小醉差点忍不住要去他的脸上捏上一把呢。
小醉朝村长和那老管家说道:“放心吧,就把他放在书院吧。”
老管家开始还有些忐忑,公子虽派人对黄鹂书院仔细打听过,但他终究听着有点那么的不靠谱。但今日亲自送了小公子来,又见着江清流和小醉是这样品貌的人物,心便放了下来,朝村长说道:“那我可就将小公子放在这儿了,待到放学的时候,我再来接他。”
小醉领着团团走到了其他孩子的面前,在他的耳边低声鼓励道:“团团,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团团眨巴眨巴着小眼睛望着小醉,仍是有些胆怯,一时不敢开口。
小醉鼓励般地朝他笑笑,蹲下身子道:“团团,只有认识了大家,才能一起做好朋友啊。”
好不容易他才鼓起了勇气,说道:“我叫唐团团,今年五岁。”
书院里大多的孩子都是六七岁的,五岁还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呢。
小醉将他领到一张座位旁,那恰好是金果儿身旁空着的一张位置。
“团团你就坐这儿吧。”
金果儿是个热情的孩子,见人就笑,虽说团团坐在旁边一声不吭,但他仍是非常礼貌地和他打着招呼。
初来乍到的团团,觉得这个书院真的和爹爹说的一样,是个挺不错的地方,里面的每个人都很好。
只是团团当然没认出,这个小醉姐姐就是当日他在酒楼上遇着的那一个。
早上的一个时辰书声琅琅,孩子们倒是都十分投入。
读完了几首唐诗,江清流便让他们休息一会儿,自己则到了里面帮小醉一起缝沙包。
“你也会这个?”小醉笑着说。
“不会可以学。”
江清流先看小醉做了一个,只见她手脚麻利,做起来又是极为细致,针脚处缝得甚是细密,保那些米粒一个也不掉出来。
他依样画葫芦,先在小布袋里装进了些许米粒,然后又拿着针密密将它缝起。
只不过江清流毕竟是个大男人,做起针线活计来难免还是有些笨手笨脚,一个不小心便将针扎到了手指上,顿时沁出了一颗豆大的血珠来。
“江先生,你没事吧?”小醉忙扔下了手中的东西抓过他的手。
江清流是读书人,讲求什么男女授受不亲,现在自己的手就这么被小醉抓着,顿时有些尴尬。
“没……没什么。”说着将手缩了回去。
小醉刚才是一时情急,这才毫不顾忌的抓着他的手,他这么一缩,小醉也尴尬了起来,讪讪笑道:“你还是放下吧,你个大男人做这样的活,不被扎手才怪呢。”
桌上放着五个做好的沙包,还有十个要做,就凭小醉一个人做这些,还是要花不少功夫的。
“我虽是个笨手笨脚的帮不上忙,但能做一点是一点,你别嫌弃才好。”
小醉向江清流望去,四目相对,两人的心里俱是一颤,一股异样的感觉涌了起来,小醉自己都没有发觉,她的双颊之上,已经泛起了一层红晕来。
“那好,”她不再拒绝,“只是小心别再扎着手。”
两人都低下头做起了手中的活,虽然觉得心里有好多话想要说,但一时之间竟是谁也没有先开那个口,屋子里一片沉寂。
孩子们休息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只听外面小七嚷着跑了进来:“小醉姐姐,小醉姐姐……”他上气不接下气的。
“怎么了,慢慢说。”
“那个……那个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