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释怒-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勋儒急忙禀告:“八旗兵是绕过山海关,由蒙厥过境,从西线突入长城,西线的总督是彭万年。”

听说不是张素元放八旗兵进的关,思宗受到的惊吓也并没有因之减轻多少,他近乎歇斯底里地叫道:“快!快调张素元前去御敌,快调各路兵马前来勤王,京城戒严!快!快!快!……”

周勋儒领旨出宫后,思宗心情之暴躁无以名之,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一个宫女进来送茶,他嫌太烫,把茶杯摔个粉碎后,随即拔剑刺死了宫女;一个太监哆哆嗦嗦进来送茶点,思宗看也没看,又刺死了太监。一时间,紫禁城中愁云惨淡,阴风滚滚,宫女太监人人自危,个个颤颤栗栗,惶惶不可终日。

这个时候,万和鸣也没咒念了,他不敢再去请皇后和两位贵妃,发生了这样的事,请谁也没用,只能等皇上自己平静下来。他吩咐宫女太监,说话不能高声,走路不能有响动,听到招唤,动作更不能迟慢,总之,不能让皇上生气。他自己也不敢离开贞清宫半步,也和宫女太监一样,提心吊胆地等候风暴过去。

天还未亮,一夜未眠,双眼红肿的皇帝陛下就将在京的各部衙大臣俱都召到平台议事。

亢奋过后,思宗此时的精神委顿之极,但依然强打着精神,向这般他眼中愚蠢透顶的臣子一一问计。

大学士成仲时奏道:“臣请效仿先祖抗击鞑靼的先例,增设中枢辅臣,全权调度兵马、器械、粮饷。”

“依卿之见,何人可用?”思宗好像抓到了根救命稻草似的,急切地问道。

“先朝辅臣顾忠信是不二人选。”成仲时答道。

“好,速召顾忠信进京。”思宗想也不想,立即准奏。

消息越来越坏,京城中传得沸沸扬扬,说什么八旗兵已经打到蓟镇,离京城已不过百里,转眼就到。先是城里的官绅富商开始逃亡,紧接着就是普通百姓也开始扶老携幼,倾家出逃。无奈,五城兵马司只得关上城门,禁止出入,但城门一封,却又断了城乡往来,瓜果蔬菜鱼肉蛋全都断了供应,于是五城兵马司只好加以变通,只让成年男子进出,不许带家眷,结果急于出逃的女眷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门路走门路,没门路的自个儿想辙,有的女扮男装,有的藏在车中,有的装在箱子里,甚至有的扮死人,躺在棺材里让人抬出城。

一时间,京城里鸡飞狗跳,混乱不堪。

救急文书送走后,赵海清终于明白了望穿秋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不过他再望也是白望。救济文书已送出去三天了,其间除了王国彦那封让他破口大骂的回书外,余者干脆连个信儿都没有。

看着满山遍野,滚滚而来的八旗兵,赵海清彻底绝望。遵化虽是京东重镇,但数十年无战事,城垣早已失修,武备更是松懈,守是守不住的,援军不来,必破无疑。

赵海清现在是抓心掏肝地后悔,他不是后悔没有听张素元的建议加强城防,他后悔的是,他为什么要嫌遵化穷,没有将家眷带来。如果家眷都在遵化,那就干脆投降皇天极,他听说皇天极对归降的唐官极为优待,只要有才干,不但不杀,反而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但现在呢,正如盼援军是白盼一样,他想投降也是白想,他一旦投降皇天极,家里三百多口人必尽遭屠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诚不欺我!彻底绝望之后,赵海清反而平静下来,他决心死守遵化,这样至少也能为老婆孩子弄点好处。

皇天极十二日下令进攻。

十三日,左路军莽古尔泰攻克龙井关,后于途中迎战闻讯来援的韩儿庄副将易爱、洪山口参将王尊臣,斩易爱、王尊臣。

十四日,右路军阿敏攻克大安口,后围攻韩儿庄,副将李丰率众剃发投降。

十五日,潘家口守将兵备使金有光、中军范民良及蒋进乔携书来降。

同日,皇天极亲率大军攻克洪安口,擢方遇清为备御,给与敕命,命守该地,招集流亡,尽心供职,俟后有功,不次擢升。

就在士气如虹的八旗劲旅如奔雷般涌向遵化的时候,赵明教也率着一万关宁儿郎奔驰在静寂的大地上。大军尚未离开山海关,一组组哨探就已呼啸而去。哨探怀揣信炮,两人一组,组组间隔一里左右,前后互见。

几乎同时,当八旗劲旅陆续抵达遵化城下时,赵明教也抵达了三屯营。

夜幕降临,王国彦忙碌了一天,刚刚坐下想吃饭,忽听城外战马嘶鸣,声音立时嘈杂之极。王国彦大惊,他没想到八旗兵来的这么快,顾不得饥肠辘辘,赶进起身奔城头而去。

刚到堂口,就见副将朱彤兴冲冲跑了进来。

“军门大人,征辽将军赵明教率一万援军到了。”朱彤兴奋地禀道。

见王国彦陡然变得阴沉的脸色,愣了片刻后,朱彤马上就明白了王国彦脸色变化的原因。他是王国彦的远房亲戚,一入军旅,就跟在王国彦身边,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对王国彦极为了解,他知道王国彦既是怕赵明教抢了功劳,更怕赵明教趁机削夺兵权。

“朱彤,你去跟赵明教说,夜色太黑,看不清是什么人马,为防敌人骗城,请天明以后再入城。”王国彦命令道。

朱彤叹息一声,他可不像王国彦那么有信心,但又自知说服不了王国彦,只得领命而去。

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早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的关宁儿郎这会儿谁不想进到城中喝口水,暖和暖和,再饱餐一顿,然后好好睡个大头觉。当听到朱彤的混账话,一万关宁儿郎中,没有被气炸肺的只有赵明教赵大将军。

听了朱彤没边的混账话,赵大将军不仅不生气,如果不是环境、气氛实在不合适,他真想在地上打着滚笑个够。自从接受了大帅的命令,命他闻警即不舍昼夜,轻骑突进,他就在希望大帅的担心成真。他虽有信心守住三屯营,但那会有多少儿郎血溅城头,埋骨异乡?

和张素元一样,赵明教心痛麾下每一个儿郎的生死,但又和张素元不一样,他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死并不在意,他只是愤怒,与儿郎们的生命相较,百姓的生命在他心里没有位置。他看得出来,大帅拒敌于关门之外的努力固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但更多的还是不想百姓惨遭荼毒。

大帅神人也,对人性的把握堪称入微,连王国彦可能不让他入城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都没有漏掉。如大帅这等人物,放眼古今,赵明教觉得只有唐朝太宗堪与之比拟,既英明果决,又宽厚仁德。

对大帅此番交代下来的命令,用感激涕零形容赵明教的心情也不为过。大帅再三交代,此番出征,安全第一,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绝不能与八旗兵野外交战,若不能顺利进驻三屯营,就即刻返回。他派出的连绵五十里的哨探就是为了避免与八旗兵不期而遇。

看着儿郎们一双双喷火的眸子,赵明教微微一笑,喝道:“笔墨!”

弯弓搭箭,一点寒星盯在了城头的旗杆上。

“儿郎们!”

随着赵明教放声怒喝,除了战马嘶鸣,北风呼啸,人声皆无,一万儿郎肃然静立。

“回家!”话音未落,战马已经飞出,赵明教率先一骑绝尘而去。

片刻之后,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震撼着苍穹大地,蹄声如雷,声声都敲在了王国彦的心上。

看着纸上写着的“老王八蛋,六十年后,老子再找你算账!”,王国彦迷惑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反应过来后,他并没有因赵明教的无理而生气,不祥的阴云第一次重重地压在心头,但一切都为之晚矣,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遵化抵抗之激烈令皇天极,尤其是范文海相当吃惊,因为范文海更了解赵海清是什么样的人,不过转念间,他也大致想到了赵海清为什么突然如此反常,于是他向皇天极提议,让八旗兵轮番攻城,直至城破,不给赵海清一丝希望。

果不其然,一天的猛攻之后,遵化突然如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溃不成军。

攻克遵化,略微休整后,皇天极令二贝勒阿敏东掠三屯营,务必将归路附近所有关隘夷为平地,如此,即便被截住归途,一来天寒,二来没有时间,张素元就不能用“凭坚城,用火炮”这种在辽东屡试不爽的策略对付他们。

当阿敏率大军抵达三屯营时,不禁大吃一惊,因为三屯营竟空无一人。

---------------------

九十二章 悲哀

 王国彦从军近四十年,一个基本的道理却始终都没弄明白。相较其他带兵的将领而言,他更清廉,更爱护部下,但这还远不足以令麾下将士为他效死命,何况他的清廉,他的爱护部下也只是与其他将领相较而言,实际上,他还远未尽到为将者的本分。

能令麾下将士甘效死命,在危急关头也不离不弃的根本原因是统帅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培育出来的士卒对自己近乎盲目的信心,其次才是士卒对统帅的感情。若没有对胜利的信心和希望,生死关头,即便亲如父子也难保不会离心离德,就又何况是王国彦这等利欲熏心之徒!

王国彦以为,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苛待部下,部下就一定会对他感激涕零,他的三屯营就是铁板一块。赵明教离去之后,他就开始不安,及至听朱彤说赵明教似乎从原路折返,并没有驰援遵化,不安顿时变成了恐惧。

惴惴不安中,辗转了大半夜,王国彦这才恍恍惚惚地睡去。天光放亮的时候,他被朱彤唤醒。当听朱彤说,士兵和百姓开始大规模逃亡,顿时睡意全无。

看着洞开的城门,看着人人脸上惶恐不安的神色,王国彦追悔莫及,他知道三屯营完了。

王国彦脸如死灰,木然半晌后,他吩咐朱彤传令下去,打开库房,将所有粮秣、物资全部分给将士和百姓,能带走多少就带走多少,带不走的就地焚毁,而后便与夫人张氏双双投缳自尽。

赵明教回到山海关时,张素元和祖云寿早已出关,迎接他的是镇辽将军朱虎城。仅在山海关歇兵一夜,赵明教即率一万疲惫不堪又生机勃勃的儿郎驰赴锦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