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要通过二十世纪福克斯,在国内则要通过传古娱乐,不仅仅每次都要被剥取一层利润,而且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也并不是太好。
但是如今林南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欧美的电影发行权他就不想了,没可能拿到的,除非自己有那么一天真的能够制霸全球电影市场,跺跺脚也能让好莱坞抖三抖,那或许还有一点可能;至于国内的发行权,虽然还没有达到不可能的程度,但也是困难重重!
如今国内掌握了发行权的五家影视公司,无一不是上个世纪国内电影市场萌芽阶段建立的公司,都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国内电影市场之中当之无愧的元老,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五大巨头之中,七一电影制片厂完全由政斧掌控,而其他四家之中,政斧也起码掌握着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对于一家股份制公司来讲,百分之五十的股权就代表着绝对的话语权,更别说这家股东还是政斧,所以想要在国内取得电影发行权,让政斧入股并且在实质上掌控公司几乎是必然的,否则根本不可能。
资历,国家掌控,前一个条件南山影视公司不达标,后一个条件林南则是有着自己的顾虑,所以获取国内影视发行权就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了,起码短期内是不太可能了。
《那些年》的发行事宜林南早就和传古娱乐协商过了,也定下了一些计划,而现在通知传古娱乐就是计划启动的时候了。
接到通知的传古娱乐很快就开始利用手中掌握的渠道和院线方展开谈判,如今谈起来就比之前容易多了,毕竟林南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刚刚踏入影视圈的无名小辈了。
接连两部电影大卖,后者甚至创造了一个华夏影片的奇迹,林南如今的在圈内也是因此而颇有名望了。
在娱乐圈,很多时候其实名气就是电影的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的人都喜欢用大明星原因。
那些大明星的身价为什么这么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名气就是票房!
一部有大明星出演的电影,即便再烂,即便再被人喷,那票房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起码绝对不会亏本,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赚的少。
而以林南如今的名气和《那些年》的火热度,院线方也很痛快的决定直接给《那些年》七千块大荧幕!
华夏的影视市场在高速的发展,几乎每天都是一个新样子,在去年《人在囧途》上映的时候,全华夏加起来也就是一万块大荧幕而已,而如今一年过去,华夏的大荧幕已经达到了一万两千多块,可以说有了一个很大的增长!
再加上《那些年》上映时间比较早,处于每年一度的贺岁档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上映的精品电影并不太多,所以《那些年》才可以直接得到七千块大荧幕。
对于院线方的这个结果,林南也比较满意,七千块大荧幕很不错了,要知道去年星爷的《少林足球》上映的时候,也就是七千块荧幕啊!
在传古娱乐和大陆的院线方谈妥之后,南山影视公司也是派人前往了香港,台湾和东南亚,与这些地方的发行公司商议《那些年》上映的问题。
在林南名气的支撑下,这些地方的发行公司自然是很乐意的接受了《那些年》。
最终,《那些年》定在了十一月五号全华夏同步上映,而东南亚那边则要慢一些了,因为那边的公司目前还在进行影片的配音工作,可能要等到十一月底才可以公映。
林南也没有在意这些,虽说上映不同步会影响到一些票房,但是林南并不在意,因为东南亚本来就是小头,这些地方能够收到的票房可能还没有一个台湾多。
在决定了上映曰期之后,在林南的示意下,南山影视公司马上为《那些年》举办了首映礼。
首映礼是一部电影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庆祝、宣传、播放片花,让参与首映礼的媒体影评人看到一些精彩片段甚至是整部电影,然后借由他们的宣传来吸引更多人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
在首映礼中,电影的主演一般都会出席,而且还会与观众发生互动,在这期间,媒体记者可以近距离采访演员们,并对电影的内容进行概述。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很多电影的首映礼也变得异常的豪华,就比如去年上映的《英雄》,其首映礼规模宏大的程度让林南听了都暗暗咂舌,据说是耗资千万全力打造。
对于《那些年》的首映礼,林南虽然并不小气,但也不可能拿出一千万来办一个首映礼。
首先,《那些年》这种类型的电影根本不需要那样奢华的首映礼;其次,那些年拍摄成本也就是两千万左右,至于宣传倒是没有花掉什么钱,总成本不到两千五百万。
一部连拍摄带宣传没花到两千五百万的电影花一千万去做首映礼?除非林南脑袋抽了嗑药了!
十月二十号,《那些年》的首映礼在海都正式举行,林南将海都作为第一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关系网全部集中在这一块,以海都为第一站很多方面都会轻松不少。
在海都举办的首映礼是第一场,所以林南也是很重视,几乎所有的主要演员都来到了这一次首映礼。
至于邀请媒体和影评人,现在就简单地多了,当初《人在囧途》首映的时候,林南想要邀请一些大型权威媒体还要借助传古娱乐的能量,但是如今,仅仅他林南的名字摆在这里,那些大型媒体也会卖他一个面子!
第一百七十三章 远观,亵玩
《那些年》在海都的第一场首映礼十分的成功,虽说几个年轻的演员在这么多媒体面前有些怯场,但是却也正表现出了他们的青涩,与影片的主题十分相符。
而在记者采访环节,几位演员在经历了最初一段时间的紧张之后也是适应了下来,坐在那里面对着记者的提问打开了话匣子,大谈片场的囧人囧事,尤其是跳脱又爱卖萌的林清怡,受到了媒体极高的关注,整个典礼也在这几个人的带动下气氛很热烈。
见到这几个年轻的演员扛起了场子林南在意外的同时也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就没他什么事儿了,所以也他也是乐得清闲。
在首映礼的最后,一般都会播放一些电影的精彩花絮或是整部影片,而《那些年》林南自然不可能选择播放整部影片,他还指望用最后的结果在公映当天吸引一大批观众走进电影院呢,现在要是让这群人看到结局,那估计等他们前脚迈出这扇门,后脚就给领导打电话汇报情况了。
所以林南也就仅仅只是播放了二十几分钟的经过剪辑的片花,媒体记者们对于林南的这个举动十分的理解,而那些影评人们就有些不满了,看了二十分钟片花能写出什么像样的影评?
林南也不想得罪这些握着笔杆子的人,在结束后也是一人一个大红包,不求说好话,起码别黑就行。
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些影评人们收了林南的红包之后,刚才的不满早就已经烟消云散,笑呵呵的将红包装进包里之后就开始构思这个影评怎么写才能对得起这个红包。
《那些年》的首映林南并不想跑太多的地方,其中主要要去的三座城市分别是海都市,京都市,以及台北市!
海都与京都是大陆的两座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处于巅峰位置的城市,而台北市则是台湾的行政经济双中心,所以对于这三个城市林南是准备带着主创团队亲自跑一跑的,至于西京,蓉城等这些城市,去肯定是要去的,不过因为时间问题就只能分别派几个演员去了,不可能全员到齐。
在海都的首映礼结束之后,林南很快的带着主创团队前往京都,进行首映礼的第二站。
在海都首映礼结束之后,很多的消息也是被曝光了出来,当然,影迷们最关系的还是影片的上映时间和电影最后的结局,但是注定他们从媒体那里只能得到第一个答案。
京都的首映礼与海都的首映礼并无太大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林南在京都这边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网,来的媒体提得问题也都比较刁钻,使得剧组里这些年轻的演员有些招架不住,到最后林南不得不亲自出场才镇住了这群媒体记者。
京都之后,就是台北,场地之类的是早就联系好的,林南带着团队先天一到台北,第二天就开办了首映礼。
对于台湾,林南完全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除了有限的几个在另外一个世界就听闻过的歌星之外,没有任何让林南感到熟悉的东西了,从娱乐圈到其他层面,全部都是崭新又陌生的。
在首映礼刚开始的时候,不仅仅是那几个年轻的演员,就是林南也因为这一份陌生感而有些束手束脚,直到后边才慢慢的适应下来。
而经历了一次首映礼之后,林南必须承认台湾的娱乐圈果然比内地要开放得多,虽然林南在另外一个世界就略有耳闻,可当真正来到这个地方之后才明白这到底开放到了什么地步,简直让林南这个从小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熏陶的好青年无法适应。
那群记者真的是什么问题都能问的出来,而且他们那一脸认真的样子完全不像是在和你开玩笑,他们是真的在询问你这些让人尴尬的问题,就连林清怡这个小魔女都是全程小脸红扑扑,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幸好大部分前来的媒体记者的主要火力都集中在了林南的身上,因为林南在台湾地区的名气其实并不小,比起在内地也差不了多少。
不论是书迷还是影迷都有着相当大的数量,而且与在内地不同的是,林南这可是第一次来台湾,所以台湾的粉丝们自然很热情,这也使得这些媒体们对待林南十分的热情,毕竟不论在哪里,媒体们的最高原则就是民众想看什么,他们就准备什么!
所以在这一次首映礼上,这群媒体记者们问的就不仅仅是和电影有关的问题了,甚至和《诛仙》有关的问题都被搬了出来,让没有提前准备的林南也是疲于应付,而经过这一次之后,林南也是觉得自己很有在台湾多搞搞活动的必要,比如举办个签售会什么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