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初秋开打,也是考虑到这个时节,关外并非雨季,平时用皮囊装子弹,下个小雨应该无妨,大雨滂沱就悬了。
选择什么样的季节出征,同样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选择最佳的出征时机,最佳的决战地点,这又叫做天时地利!');
第三章:狗揽八泡(上)
“启禀万岁,武举大比,明日可点三甲,梁本兵今日奏请,不知道圣上可否到场观礼?”
恭声问讯的,是一半道士装扮的王承恩。他前阵子跑到复州那边,在刘兴祚的安排下,与善友教的人进行了接触。说是接触,其实是指导。不知道为什么,善友教的发展非常迅速,也不知道是善友教的人太能忽悠,还是后金那边的人太容易轻信,反正善友教的规模,已经大到足够捣乱的规模了。
但这事儿就是这样,有好有坏,王承恩最近的穿戴,越来越贴近道士了,看着他很有成为骗财老道的趋势,小朱连忙提醒:
“好啊!明天点冠军郎了,这事儿朕一定去。不过,王师傅啊!那善友教义,可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噢?呵呵!圣上有所不知,老臣于复州时,因为天热,换了他们道袍穿戴,感觉不错,才一直没想到更换,斋醮一事,隐患太多,老臣知道轻重,请万岁放心!”
这事儿既然王承恩能说的这么明白,小朱又对他比较放心,于是也就过去了。第二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君臣一众人等,起哄似的的就来到了武举现场。
梁廷栋居然穿了一身戎装,老先生身子骨要说也算不错,但肚子上的赘肉,却叫人不得不刻意将目光移开,免得打击他的自信心。
“启禀皇上,目前有六人入围大比,臣请吾皇御览名录。”
“啊!行啊!”
已经挑的就剩下6人了,今天不过是排个座次而已!于是小朱心不在焉的接过来,喃喃的念着:
“……,徐…哦,徐彦琦,东津人,呵呵,东津?唔,好地方啊!”
身边的人都没搭言!他们算是看明白了。眼前这位不懂装懂皇上,又开始猪鼻子插大葱,装象啦!
“弓马娴熟,善用刀棍。唔,不错嘛!王来聘,曲阜人,嗬!曲阜可是孔圣人的故乡,想不到文乡中,也出武士了!呵呵!”
“嘿嘿,正所谓修文习武,国之幸事也!”
身边的人见皇上兴致好,也只好跟着附和,然后小朱接着看:
“力大而身小,善使朴刀!嗬,朴刀!梁廷栋,这朴刀是不是刀身和刀杆一样长度?”
“回皇上,正是!”
“嗯!”满意的挪了挪屁股,叫自己坐的舒服一些,接着往下翻:
“吴三桂,辽东人,弓马……!”嗯!忽然间,被阳光照耀的有些发昏的小朱,突然惊醒!吴三桂!这小子也来了?
“弓马娴熟,精习长枪,兼熟流星锤,年二十有二,世荫辽东卫兵马副指挥,曾随济雪侯入卫京师,以军功累迁济雪连星堡都司。”
匆匆读完,小朱站了起来。一边的大家伙都很奇怪奇怪!看皇上的眼神也都有些发呆。
按照习惯,后面的人名、地名、官职,往往要比前面的重要,也就是说,自徐彦琦开始,加上王来聘、吴三桂,他们三个就是梁廷栋事先做的三甲推荐了,吴三桂是冠军郎。
小朱琢磨了琢磨,觉得不好当面驳梁廷栋的面子,也不好公开打压辽东军系,心中电光火石的连连闪念,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
“梁卿家,一会这几人,可有演武的计较?”
“回皇上,这是当然,一会他们六人,要演练骑射、兵器还有举力的。”
“?!骑射和兵器就算了,你这本兵都通过的人才,朕信得过滴!倒是这举力嘛!朕前段时间读《三国志》,听闻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八十一斤之重,不知可有此事啊?”
“呃…”梁廷栋有些迷惑的愣怔了一下,随后拱手而答:“回皇上,臣亦读过《三国志》,却未曾记得有此记载!臣读书不细,还望恕罪。倒是这斤两问题,虽说历来是民间传闻,但武学那边的奉堂上,倒的确有一把仿制的青龙偃月刀,重量嘛,倒也有个7、8十斤了。”
呵呵,好!等的就是你这话,谁知道关二爷究竟是不是耍这么重的刀?小朱要的就是那把刀!
“那太好了,这个,高起潜!你快马过去,把奉堂上的那把大刀拿来!朕想啊,既然今日是武举的校场,便让汉寿侯替咱大明挑选个武状元吧!谁能耍得动那八十一斤的青龙偃月刀,谁便是冠军郎!哈哈,不错!嘿!你还愣着干嘛!去,快去啊!”
“呃!万岁爷,奴才想的是,这武举一事,单以力较,恐怕失之,这个,失之…!”
瞧见没有,连高起潜都觉得含糊,可见这事儿得多不靠谱?
“哎!高起潜,你这么说,难道是说朕的主意是错的吗?”
“奴才不敢!不敢!”
“梁廷栋,你呢?”
“臣,臣,臣觉得高公未明之言,不无道理!”
节臣啊!梁廷栋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皇上下不来台,可见他的风骨。也罢!就送梁廷栋一个节臣的名声吧。因为小朱今天是注定要当昏君的。
“哼!沙场肉搏缠斗,自当力大者胜!今日武举,因权益而提前,既然事逢机缘,当不得用成法。况且此六人,都是你梁廷栋考校遴选出来的佼佼之才,期间差别,无非尺寸而已,力大者得封冠军郎,也未尝不可!朕意已决,你等遵旨便是!”
“如此,便请高公取刀去吧!微臣身染恶疾,乞请告退!”
……
最后的结果是,冠军郎给了王来聘,这小哥力气确实大。那大刀叫他耍的!跟风车似的。第二名效节郎是徐彦琦,也算不错。
第三名的细柳郎正是吴三桂。原本以为吴三桂属于膏粱子弟,弓马刀枪流星锤,更多是技艺,力量上不会太下苦功夫。但吴三桂还是给人以震撼的感觉,甚至挥舞大刀玩了两个花样出来。在明媚的阳光下,只见吴三桂:年少英俊,人物风流,技巧熟捻,力大无穷。果真是青年才俊中的才俊!
但终究没有‘比过’以力量见长的王来聘和徐彦琦,屈居季军,呃,不对,是细柳郎!
‘嘿嘿…’小朱心中一阵窃喜。
剩下,三人军务的安排,就没太多的悬念了,王来聘授京师五军营巡按。徐彦琦授京师三千营巡按。吴三桂仍回辽东,授副千总职务。虽说吴三桂的官衔最高,但一众人等,满朝文武,中外舆论,天下世人,皆冤之。按照曹化淳上报的舆论汇总来看,中心思想就是:
“如今的皇上,时不常的犯糊涂,这次武举就是一例子,心血来潮,竟然叫武举比试谁能扛刀!结果,少年将军吴三桂,竟然没有当上武状元!那个王来聘,关帝爷面前耍大刀,真是不知深浅!”
小朱不管他们怎么想,反正吴三桂这小子,是绝对不会让他当武状元的。如果不是他确实比较优秀,小朱连前三甲都不想给他。倒是王来聘够背,‘关公庙前耍大刀’这句俗语,自此,便算在他脑袋上喽!
满不在乎的摇摇头,笑嘻嘻的重新审视一下兵部的奏报,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打仗哩。这两天净讨论天时地利了,武举结束之后,也就到考虑‘人和’的时候了,选周延儒外放监军,目的只有一个,全面协调。
周延儒出镇监军,要同时协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是东江镇那边。不论是铁山方向的耿仲明、毛可喜、还是金复二州的刘氏兄弟和毛有德,他们都只听毛文龙的。
其次是蓟辽两边,也是同样道理,不论是济雪堡的祖大寿,锦州的吴氏父子,还是蓟镇的曹文耀。他们都只听袁崇焕的。曹文耀是曹文诏的弟弟,曹文诏就是在辽东军中打上来的,所以,曹文诏对袁崇焕是非常尊重的。长兄如父,兄长如此,曹文耀自然而然的,就只买袁崇焕的账喽。
不论是毛文龙,还是袁崇焕,职务的级别,都已经跟九卿相等,如果派个小级别的监军过去,谁听谁的还不一定呢。
周延儒年少成名,状元之才,多年来一直混在朝中,又连续当了七年的内阁大臣。威望、资历都是足够镇住他们两镇滴,居中协调,统一步骤,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潘汝帧是袁崇焕的故交,卢象升与毛文龙的关系也还尚可,因此,他二人就顺势作为周延儒的副监军随军了,潘汝帧随同周延儒前往蓟辽。卢象升则移府皮岛坐镇,他署下的刘之纶也被派到刘兴祚那里,刘之纶官不大,名头却响,又代表着卢象升。刘兴祚等兄弟几个,是不会乱来的。潘汝帧则更是九卿之一,曹文耀一旦随军出征,剩下的蓟镇官兵,级别都很低,与老潘是无法同日而语的。这样的监军配置,怎么也够份量了。
出兵河套那边,洪承畴本身就是文官,曹文诏又号称第一良将,原本是不需要派监军的,但马世龙秉尚方宝剑,总理甘肃、宁夏军务,马世龙打仗,洪承畴接收,怎么看,怎么别扭。
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派一些人过去居中协调。于是任命范复粹为巡抚御史,吴?巡按御史,二人一同监军协调。
临发旨意前,特意让老杨鹤发挥余热,会同其他几名阁臣,分别给山陕甘宁一带的那几位爷,一人一封私信过去。信里面千叮咛万嘱咐,收取河套,征讨鄂尔多斯,终究是小阵仗,河套一带无非是派员出镇,至于将来的良马,请你们几位都放下心来,国家会统一调度,一定保证做到公平合理。况且…
况且,凭借咱们哥儿俩的关系,还能少了你的马匹吗?放心!
云山雾罩,指天划地,真的假的一大堆的承诺,全砸过去,甚至把私交都加上了。总之一句话,千万别在皇上经营东北的时候,你们西北这边互相闹出内讧来。大家现在都神经了,生怕这些人不等外人灭,自己先掐起来。
……
前面咱们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来说,你应该同时进行多方位的政治谋划,否则就不是国家,而是一个家庭了。即便只是一个家庭,同时面对的事件,也是超过2个以上的。
因此,在谋划后金与河套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