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歌- 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答案当然是需要了,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个能力出众的人,来主导迁陵工作,陵寝中,除了努尔哈希,还包括多尔衮的亲母。因此,多尔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大明闪开身位后,多尔衮带着一堆的贵族和不到一千人的兵卒,开始了迁陵工作。等福陵来到了辽阳一带后,多尔衮忽然顿悟,现在沈阳城是没法子救了,沿途的两道防线,是何可纲在打理,各路援军无论如何也突不进去,沈阳城已是死局。也就是说他多尔衮,因为掌握着移动中的‘福陵’,已经可以摄政监国了,将来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承继大权了。

后续的发展,也印证了这样的判断,突不进去的各路援军,原本人就不多,零零散散的不到5万人左右,这些人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聚集在移动的福陵周围,多尔衮分给了代善两万人去建州,给豪格两万人,让他尽快去占据肇州(名称可能有误,为方便,后文全以长春代替),这样,与辽阳这边就形成掎角之势了。另外,让自己的弟弟多铎去找一趟图尔泰,尽快肃清后院的‘火情’。但多铎的安排不是辅助图尔泰,而是立刻回返到满城守备。

作为镇国将军巴布海的儿子,图尔泰以前是很不受重用的,所以他现如今才只是一名宁古塔守备都统。镇国将军原本就不是世袭的爵位,因此,图尔泰的爵位,到现在为止,仅仅是个候补奉恩将军。

虽说他在贵族中,是个不照人待见的土鳖,但不能否认他为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尽心尽力直至肝脑涂地的觉悟。

他经过2个多月调配文书的等待,终于获得了睿亲王的亲笔任命:晋图尔泰为四旗调防大臣,抽调四旗精勇,当驿路而营,尽快扫荡乱匪,勿累盛京、辽阳之局。

一句话,分散在各地的四旗户丁,可以任由图尔泰抽调兵卒,尽快把善友教的劫匪给平定了,千万别拖盛京会战的后腿。

但多尔衮并没有把话说透,因为他很害怕,如果图尔泰得知现在的形势这般严峻,会不会倒戈一击?所以在给图尔泰的命令中,只设计了剿匪事宜。

多尔衮的打算是,沈阳救不救都两可了,更何况也不能愣救。他这边要先把善友教的烈火被扑灭,使整个通讯系统恢复畅通。然后豪格的长春,自己的辽阳,代善的建州,多铎的满城,还有图尔泰的宁古塔,就可以连成一片了。这种态势下,后金人完全可以两线作战。多尔衮很清楚大明的这次阵仗,完全是在拼消耗,只要拖到崇祯12年,对方势必退兵。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叫图尔泰尽快剿匪。他才能尽快将局面缓解下来。这就是枭雄的机谋之心。任何时候,都以利益最大化为选择标准。

图尔泰领着两万多骑兵,让萨满选了个好日头,兴冲冲就上路了。一路上,他可没少斩获,正规军嘛!更何况善友教众的战斗力,确实惨不忍睹。大小七十二坛,被他亲手灭杀的,就超过了60个。当然,善友教众的逃窜功夫,也着实令他头疼。想想也是,现在的局面太混乱了,三江口那边不断的有逃难避难的人过来,图尔泰直到碰上了一家戏班子,才猛然惊醒,除了吴三桂和善友教,竟然又多出来一个毛承禄。于是,

于是图尔泰不仅没担心,反而高兴起来,他的想法非常简单,以为发现了连多尔衮都不知道的重大军情。于是他一面派人赶紧把最新的军情送回辽阳,一面快马加鞭急行军,因为他已经堵上了善友教教首李国梁的主力了。

图尔泰的盘算是,先灭善友教,再驱毛承禄。回兵又解盛京之围,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晋封王爷了。当不上王爷,他也是名正言顺的贝子啊!

“主子,李国梁的人,被咱们兜上来,正在那儿乱营呢!”

“好,不要等合围完成,直接打上去,对方要能挺到天亮,二爷我就是只猪猡。”



第十四章:黑龙吐珠…下

正在被图尔泰暴打的善友教,藏身之地是一个小山村,外围建立的木寨围栏,已经全部被图尔泰拆毁了,从沿途布满的尸体来看,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次单方面的屠杀。村寨前,被后金骑兵清理出一小片空场,图尔泰此刻就伫马立在这里。

‘眼前的村寨围墙,就是善友教的最后防线。只要跃过这里,善友教的乱子就算清啦。’

想到此,图尔泰咧着血口狞笑,随着笑声渐响,先意气风发地高扬起手臂,随后猛地一挥,四旗兵马,立刻展动钢刀,口中呼啸,直奔善友教众的最后防线冲去。

马队奔腾时,漫天的尘土,扑面而来,令人仿佛置身混沌初开的梦境。呼吸困难,眼界模糊,只有震天的嘶吼,冲撞着心房。朦胧中,犹如鬼魅的骑兵,狰狞着面孔,挥舞着寒光闪闪的钢刀,只一挥间,赶在疼痛的感觉到来之前,生命便已经走入黑暗。很多善友教众,连一件像样的兵器都没有,偏偏要头顶着黄纸符咒,凭借血肉之躯,去同战马军刀相抗衡。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战争就是这样,既然选择了战争,就要承担生命的脆弱。只是应该有个前提,人民的一切,绝不能成为错误的代价。

图尔泰虽说不算名将,但一辈子在军中长大,对于战场形式的判断,还算正常。这是他第一次以主将身份指挥战斗,尽管没有采取合围战术。但因为对手的问题,进展确实非常顺利,以至于他给自己下了一句评语:才华横溢。

但殊不知,图尔泰能收获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李国梁这小子,整个一不要命的神经病。因为在这场悬殊的单方面屠杀过程中。李国梁,这个大疯子,竟然如此命令手中仅有的3000兵马,

“妖人巫法,不过萤光一线,尔等退下!看本尊做法,驱四方鬼神,斩妖除魔!”

就在他抽风的时候,身边的人连忙出面阻止。

“教尊,求您赶紧准许众弟子用掌心雷护法!”说这话的大师爷快急疯了,心说‘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这胡闹啊?’

因为接下来要涉及到一些行话术语,所以需要进行一些交代的。明代的道教帮会,在内部的等级设定上,毫无创意,直接套用了朱元璋的大明政体。一般来说,南方以‘江相派’为首的帮会,首领号称‘大学士’私下的称呼是‘大师爸’,意思就是江湖宰相。

北方以‘一贯道’为首的帮会,首领号称‘大将军’,意思就是绿林武将。私下的称呼是‘大帅哥’,大家别笑,这可是真真儿的历史。

然而这些南北帮会中,对职能部门的设定,又有着惊人的巧合,那便是‘天’‘地’‘人’三才:‘天’才一般是技术活,画个符咒了,做个法事的,一般人还真干不了;‘地’才一般是口贩子,属于胡说八道,蛊惑人心的公关经理;‘人’才一般是书记员,字写的不好的人,是没资格做的。但是这样的划分,只是个概况,笼统来看,三才们,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兼负着教务的职责,就是通常所说的财会人员。

所有这些架构和职务,到了善友教这边,就演变成更加另类的模式了,善友教很另类,同时也很有趣味。她能有今天,全靠王承恩的东厂疏财,但她的内部建制,尤其教谕、教务、教兵的命名,却是李国梁自己定的,并且极具颠覆性。

善友教按总坛、大坛、小坛来划分组织结构。总坛负责人叫做丞相,大坛的叫大学士、小坛的是教谕。日常工作,就是打醮、做法、招众。

所有宗教,都是依靠教众缴纳的善缘,来维持运转的。而善缘其实就是钱,所以,需要有人来进行理财。这部分工作,就是教务,教务的叫法是‘三才’,也就是‘天’‘地’‘人’三才。因为教众分男女,所以,又细化为‘乾三才’和‘坤三才’。

天才,负责投资理财。前面提到过的姜世襄,就是善友教总坛上元乾天才。是教务中的最高级别。只不过因为姜世襄拥有‘蟾衣影纸’的技术,又混上了宗业车架协理的位置。如今已经赖在国内不回来了。

地才,负责用度支取。也就是出纳的角色。教众缴纳的善缘,教坛举办道场的用度,都由‘地才’负责。

人才,负责坑蒙拐骗。设局骗钱,诈赌敛财,这都是只有‘人才’才能干的好事儿。人才啊!

所有古代宗教,都是拥有武装的。少林棍僧,十八罗汉;陆小凤的好友武当木道人;遍布欧罗巴大地的各类骑士团,都是成熟宗教的武装力量。善友教也不例外。

总坛的,叫做大元帅;大坛的,叫做大将军;小坛的,叫做‘把头’。屡次出现过的薄珏先生,就是善友教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者。总坛大元帅。

好么,有明一代,成祖开始,就没再见过‘丞相’‘元帅’,她善友教自己的教众,却丞相满天飞,元帅遍地走。您说说,颠覆性一词,可有亏了他们吗?恐怕‘大逆不道’才更加贴切。不过这也算他们家传统了,李国梁的哥哥李国用就曾经在陕西那边闹过类似的事情,因此更加神道的李国梁升级成‘神圣’的教尊,也算顺理成章喽。

既然是教尊了,所以俗务是不管的,那么等同于教尊秘书的职务该如何称呼呢?答案很简单,‘大师爷’嘛!

眼前这位大师爷岳兆祥,其实是东厂的人,文武俱佳,只是因为6年前,为了十亩祖田,伤了性命,原本是要开刀问斩的,家里人花钱打点,托到了王承恩的门子,说是只要留下性命,哪怕净身都成。刚好王承恩急需一名死士,好经营辽东局面,就顺水推舟的把他给发过来了。从理论上说,他才是辽东情报网真正的实权人物。

至于掌心雷,就是长短手铳。所以,岳大师爷刚才的那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教尊,求您赶紧准许众弟子用掌心雷护法!”

“哦!对对对,祭五雷轰顶之法,犁庭扫穴!”

三千教兵的兵刃,还是可观的,毕竟是东厂经的手嘛,这长短火铳一放,局面确实改观了不少。正在李国梁又要疯的节骨眼,一旁的岳大师爷连忙再次提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