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歌- 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为什么一定是皇帝采取主动措施,来对不起杨嗣昌呢?原因很简单:杨嗣昌是个辅弼型人才,他就算被加九锡,也断不会生出谋反的念头。对于一位兢兢业业的权臣来说,死亡只有两个原因:自然死亡,皇帝圣旨。

张居正、马萨林、俾斯麦、吕不韦、诸葛亮。这些古今中外的千古名相。其下场都不是太好,很多人都是死后不久。即遭到反攻倒算之类的报复。甚至像张居正,前脚刚走,后面就给掘坟鞭尸,就差抄家灭门了。

所以,为了避免杨嗣昌这么一位被自己所尊重的文人,惨死在自己或儿子手中,小朱重新进行了推演和盘算,他决定让杨嗣昌直接入阁担当群辅。七年之后,杨嗣昌有极大的可能,被提拔为首辅或者次辅。这么算来。

14年的时光,虽说也不算太短,但起码比21年强。,正式搞定。

小朱撕碎了第一张小纸条。

本届内阁中。梁廷栋怕是留不下来了,因为最近朝堂之上,忽然多了一些声音。主要内容就是:

‘通衢路网的主理人,名义上是贺逢圣,而实际上,却是郑三俊。’

“逢圣所兼,枢纽繁且纷杂,自有人力所未能尽逮也。而三俊出力良多,终事功于黯首。此阁辅相成,实乃国之幸也!而究其根本,诚吾皇具三代之至道矣哉!”

白话来说,就是拍了一圈的马屁之后,把通衢路网的功劳,全推在郑三俊身上了。

没人能够明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江南诸党最终选择了郑三俊。

也都猜的出来,贺逢圣、郑三俊,将成为下届内阁的辅。

小朱撕碎了第二张小纸条。

洪承畴是一定要进来的,因为洪承畴这人确实有才干,并且这样的名利中人,老是压制在兵部尚书的位置,早晚是事儿。最关键的是,让洪承畴老呆在兵部尚书地位置上,小朱还真是有点不放心。正好,借着入阁需回避的原则,把洪承畴同军界彻底剥离,是个不错地安排。

李邦华也要进来,这个人完全有机会成为第二个海瑞,或者包拯。并且小朱也希望借李邦华的手,整顿吏治。

如果让李邦华以九卿的名义去肃清吏治,没有内阁的支持,李邦华会倒的最快。所以,为了保护李邦华,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李邦华必须入阁。分管吏部。

小朱立刻把第三张小纸条撕的粉粉碎,掸了掸身上的碎纸屑,站起来再跺跺脚,然后弯腰在地上划拉划拉,把纸屑聚拢之后,统统扔进了一个废纸篓里。

这个废纸篓是小朱的创意,木头做的圆桶,盖子是一个貔貅地大脑袋。但似乎创意和现实,始终存在差距,以至于成品出来后,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痰盂。

小朱重新坐回座位上,很难过的抽出第四张小纸条,心疼的直抽冷气,上面写有两个名字:熊文灿和卢象升。

他们俩入朝为官,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其中熊文灿论反应、论幽默,同钱谦益、温体仁、周延儒是非常相近地。

前两届内阁中,都有一两个心思活泛,性格伶俐的阁臣,不断帮着皇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这样的政体,小朱已经很习惯和依赖了,但因为内阁已经有了五个人,所以大熊二人,只能是九卿了。

而第三届内阁,几乎都是刻板保守地家伙,可见他放弃熊文灿,得要下多大的决心?但九卿的位置反倒更加完美!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

熊文灿有类似钱、温、周等人的‘优点’,却没有类似的‘能力’,这就是小朱最终不敢让熊文灿入这届内阁地原因。以大熊的品性来看。他如果这届入阁,下届绝无可能留下。这样一算,留在自己身边的时间,竟然只有7年,这未免太短了一些。于是熊文灿的位置正式确定…户部尚书,先锻炼锻炼再说吧。

卢象升呢?要说起来,最棘手的就是卢象升。他不求名,他不求利。他的新法,只为国家与民族,在谋求福。这样的干部。不论怎么保护,其结局,都很难美好。所以,安排在九卿的位置,反倒是对卢象升的最好保护。

其实卢象升的新法,并不算太新潮,历史上有名地奸臣贾似道,就曾经这么干过,只不过‘卢法’要远远比‘贾法’大公无私。但效果是一致的:直接触及一些利益团体的最根本底限。

如果现在就擢卢象升入阁,势必会引起天下哗然。道理很简单。‘卢法’必须渐进推行,一旦卢象升入阁。其新法必将全力推广,这样的政治搏杀,是谁也不敢轻易下注的。就是小朱自己,都不敢保证,将来会不会有一天,要干出‘丢车保帅’的勾当。

因此,提卢象升当刑部尚书,然后在内阁和皇权的大伞下,来逐步推进改革,还是比较稳妥的方法。毕竟这个时代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卢象升躲开焦点,更利于他方便行事。

再肯定一遍这个判断之后,小朱狠狠心。撕碎了第四张小纸条。

这个时代的选拔制度,是朝堂廷推,皇帝签定。也就是说。在早朝上,临朝地文武勋贵,当面报出候选人的名字,然后由皇帝‘抽签’选定。从理论上说,抽签地时候,只能鬼神监督,群臣是没有资格在旁边盯着的。所以决定权还是在皇帝自己的手中。

从目前情况来看,杨嗣昌等人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廷推之中,那么内阁的最终名单,将可以完全按照皇帝的意愿,来进行确定。

至此,崇祯朝第三届内阁,也就提前出炉:

首辅:贺逢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理户部;

次辅:郑三俊,文渊阁大学士,兼理兵部、工部;

群辅:洪承畴、李邦华、杨嗣昌。皆东阁大学士。

其中,李邦华分管吏部,洪承畴分管刑部,杨嗣昌分管邮政、学政、银行、海关。

内阁(硬件)定下来之后,小朱又开始对各种新政(软件),进行了研究与筛选。

首先,任何一个新政策都是财富的重新分配。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正式基于这一点,才相继出现了魏藻德的状元策论、杨制、卢法、熊策。

将海事银正式更名为海关税,这点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毛家军散伙了,郑家军解体了,而且还是这两位海上大仙主动申请的结果。因此,借着将税种更名的契机,正式确立国家对海洋地权威,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情。

这才就是熊策最闪光之处。其他像银行、邮政,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就如同汉代的太守制,到了隋唐就转变成郡县制一样,社会发展了,文明进步了,政府部门地细化,也就称为了一种必然。于是小朱提笔,在内阁票拟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熊策悉纳,擢芝龙海关署长,进诚意侯!另赐免镇海、福海两队商船,泊港之费。”

按大明例律,皇帝批改时,用的是朱砂墨,因此,红红的字体,在内阁封票上,显得很是醒目。温体仁最近在替国家盖房子,周延儒负责安置‘十九小子’呢,贺逢圣、郑三俊因为已经察觉一些迹象,最近总是很低调地请假不来。所以,这段时间的票拟者,是梁廷栋。老梁现在是革命意志衰退,落在票拟上的文字,纯属于思维混乱,语无伦次,写的挺多,但小朱一个字也没看明白。

但小朱原谅了梁廷栋,还先于温体仁和周延儒,赐‘质洁镇尺’赏‘鸿儒社’宣讲博士之名。用以抚慰阿栋哀伤的心灵。

人,来人!”

“皇上,臣在。”

“哦,正化啊,你一会儿把这个折子发给魏藻德。让他备档抄转吧。”

“遵旨!”

方正化没动,听话听音儿,皇上说‘一会儿’了,那就是还有别的事情要交办。

“哦,对了!今天不是你当值吧?”

“回皇上,曹公修葺新居,杨春他们都跟礼贵妃那边请了假期,一起过去帮衬帮衬。”

“嗬嗬,也好,你在更好。替朕拟道内旨,宣卢象升明日午后,文华殿觐见!”

“遵旨!”

“…”

不提方正化下去做事情,再说小朱,他又拿起了杨嗣昌的折子,因为之前经过了多个部门的呈递,单批语,就是厚厚一摞。

小朱左手捧着沉甸甸地折子,右手随便的翻了翻,就往桌上一放。拿出一张空白的封票,开始书写。梁廷栋顾左右而言其他的票拟上。已经没皇上写字儿的地方了。

“拆湖广,分勘庆天、应天、及南直隶所辖行省,事关体大,钦定梁廷栋主理,嗣昌协理税、赋;承畴协理粮、卫;邦华协理人、员。不得有误。”

安排的倒是不错,既给了梁廷栋最后的荣耀,又提前透露了内阁的人选,小朱还是满得意的,可惜他犯了一个小错误,短期之内。他手边上的能臣,都被他轰跑了。

此刻,初秋时节地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了小朱亢奋的脸上。使得这位年轻君主,忽然显得很富有朝气。因为他准备批答最富有朝气的一个新政了,魏藻德的状元策论。

很多人也许会奇怪的。去年的科考是有所推迟,但在夏末就已经结束了,到了今年,好么,都快一年,怎么小朱这家伙还在琢磨呢?

答案很简单,策论太复杂,牵连太广泛,并且因为杨制和熊策的出现,而处于不断的完善和补充状态,现在才终于正式定稿。

重新看看‘魏论’吧。‘实际控制’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而且主要是针对欧洲定的一条国际公约,同国内没太大关系,因此主要是后面两条:边臣选拔、新国新政。

当初为了扭转公众视线,缓解因为国家忘记戴羲而造成的政治风波,朝廷这边公开发出招贤令,提前公布了殿试地策论题目:面对国家新得到的土地,将如何构筑政治架构。

一时间,天下士林,立刻埋头经史之中,寻找自认为最佳地答案。最终反映在策论当中,成就了状元之名。

首先,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饱受外族侵扰的烦恼,最大的弊端,就是历代帝王,总是以长城作为中国政治版图的界限,这样做的好处是,界限清晰,防守便捷。但这样做的弊端,却更为显著,那就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在勃然兴起之前,都以长城为界,韬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