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买方式现在已经不是新鲜事,很多南方的袜帽商,都这么干。将订单往下发放,提供原料,工人自己回家制作,完活后,按件拿工钱。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节省时间和金钱的生产方式。
但军火可不同,一旦出事儿,那可是崩盘的危险,舒烨稷虽说值得信任,但工部这么玩似乎有些过火。
“皇上,徐老先生惟想能替国家省些银子罢了。”
方正化连忙替老徐开脱,他们察言观色的本事都很高,见皇上这边拿着徐光启的折子,面色有些难看,就立刻猜测出小朱的心思。
“呵呵,正化啊,朕也知道,徐光启是一门心思为国家分忧的大忠臣,但是,这包买火器一事,事关重大,舒烨稷一介布衣,如今身家富可敌国,又贵为伯爵,手中握有汰选火器的单子。朕再让他制造火器,久之,颇为不妥啊!”
“皇上思忖的是,皇上这么想,也是为老舒着想。只是,这火器制造,耗费过于巨大,如由工部承担,不就等同于由朝廷承担吗?”
“是啊,不过虽说国库无钱,这包买也断断不合适。难办喽!”
“皇上保重龙体。”
方正化见小朱没有怪罪徐光启的意思也就不再多言。军国大事,方正化比曹化淳他们谨慎的多。
“正化啊,你去把曹化淳找来。”
“遵旨。”
等曹化淳一来,方正化立刻退出了乾清宫的东暖阁。
曹化淳感觉挺良好的挺了挺肚子,他很高兴,皇上一有啥烦心事,就一定找他曹大伴,他感觉不良好才怪。
等听完小朱的顾虑,胖曹的小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皇。。。皇上,”听听,胖曹的声音都抖了:“火器督造,事关国本,老奴有一个法子,不知可行不可行?”
“说,说吧。”
“嘿嘿,皇上元年,便立了6家皇商,现在过来五、六年了,田妃家已将产业移于南洋,国内止余宅基祖坟。说起来呢,两京十三省,亦只剩下五家皇商了。是该再增加一家喽。”
“哼,增加皇商?那跟舒烨稷有什么区别?”
“嘿嘿,皇上圣明,这新立皇商,单只负责督造,原料采买,可另让其余六家老皇商轮年负责,这样,新立皇商再怎么折腾,也至多就是钦命的住坐匠户,而六家老商,至多不过多赚一份银子而已。”
“?,这么一来,督造火器的人,就是为国家制造的工匠,六家皇商,负责提供原料。两不相干。确实不错!”
抬眼看看眼前奸诈的胖子,小朱噗哧一笑。
“大伴,你可有推荐人选啊?”
曹化淳的眼睛,正式的被挤进了肉里,小朱似乎能听到他心里的狂笑声。
“皇上,小人有一亲侄儿,是小的家兄幼子,兄长早亡,托付我来照应,原本早就净了身子的,但因为圣上裁撤宫中,便一直没有福分伺候万岁。前些年,一直跟着张公打理皇庄的生意,都已经有四年多了,不但历练增加了很多,也积蓄了一些家资,如今,正想着如何为皇上分忧呢!”
靠,这老曹,竟然把侄子都给净了,真是,怎么说他好呢?不过,倒也多亏有这么一位。
“噢?那你这个侄子可有后啊?”
“回皇上,小的前阵子听说,他过继了一个远方的侄子当儿子,我们曹家虽说不旺,但子嗣,还算可以。”
“嗯,好吧,不过,朕兴这个的心思,你可明白里面的究竟?”
“明白,明白,小的现在就给万岁爷打个包票,不用朝廷花费一分银子。”
“仔细说说。”
仔细一说,小朱才知道,现在的大明万民,个个都是生意精。
先由小曹出钱,会同工部建立火器生产工厂,置办设备。然后由皇帝下旨,命令六家皇商,每人轮番负责一年的材料供应,同样免费,国家不给一文钱。然后小曹再出钱找工匠负责生产。生产出来后,国家这时才出钱购买,分发到各级军队之中。
第二个循环之后,也就是从第七年开始,小曹工厂的原料,才开始从皇商手中付费购买。这样,资金循环才算正式建立。
这里就出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的军费开支,小曹可以积累六年,只进不出。这可绝对是大笔的银钱,高额的利润。
如果国家不想出钱购买,小曹她们也有办法,皇商供应的原料,肯定有富裕,那么,小曹她们用这些富裕原料,按之前被淘汰的样式,仿造生产旧式火铳、火炮,由毛文龙、舒烨稷二人,卖与朝鲜和蒙古两地,赚的利润,三个流氓平均分配。他们算过,单靠生产旧式武器,至少也可以收回本钱。
“准了,准了!”小朱一听,能白拿六年的火器,那还能不同意?
转过头一想,小朱猜测了个大概,那舒烨稷也有避嫌的意思,这单看起来红火,实际上遭灾的生意。他是不敢接下的。但又不敢明说,因为这属于抗旨之罪。精心盘算后,老舒就找到了曹化淳,出了这么一个皆大欢喜的主意。
于曹化淳,是为君分忧。于小曹,是暴富之机。于他舒烨稷,是不赔稳赚的生意。因为旧式武器的销路,他舒烨稷早从毛文龙那里打听明白了。
要说这个计划中唯独不好的一点,就是其余五家皇商了,平白无故的,白掏了用于整一年军火生产的原料银子。
他妈的,这帮家伙,算计起皇上来了。但谁让咱大明现在破屋遭逢连夜雨呢?君臣子民,上上下下都为如何赚钱、省钱、打胜仗烦愁,全体烦愁的前提下,便出现了很多不伦不类的事情。这姑且,姑且就算改革的伤痛吧。
在接见曹德辛的时候,小朱特意叮嘱他一番,枪、炮的生产,一定要按标准化生产。因为以前大明的服役火器,一共有四十多种,这么繁多的武器,首先就不可能都装备全军,其次就是不利于士兵的训练和熟悉。
第三,大明现在的工艺水平,也只能承受有限的兵器数量的生产。因此,固定下形制,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草民定当尽心竭力,为吾皇分担!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曹德辛是成年后净身的,所以声音很是粗重,也听不出来怪异。这点也让小朱的内心中,感到略略的安慰一些。
大明帝国武器生产的第一承包商,竟然一个没机会入宫的太监!!!这样的政治风险,小朱还真有些承受不起。但承受不起也得承受,没得法子撒!
第十四章:火药新法
等曹德辛,就是曹化淳的太监侄子,把怀柔的兵器厂建立起来的时候,已经是夏天快秋天的时候了,猛回头,一年又即将过去。时日迅速的向前飞着,难以把握的时间啊,不知道你这么快的飞逝,究竟是让小朱尽快升天?还是在提醒小朱要尽情享乐?
在皇上的影响下,每到夏天,大家都会吃斋念佛的,祈雨问蘸。你说做秀也好,迷信也罢,反正现在已经带动的整个国家都在讨论,这持续不断的天灾,究竟是因为皇帝昏庸?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不好回答。如果说不是,那么请问,既然‘天子’的言行,同神迹扯不上关系,那这天子还是天子吗?
如果说是因为昏君当道,那小朱不是自己骂自己?底下也没人敢这么说啊!即便有人敢这么说了,也没人相信。最起码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点自信心小朱还是有的,他当政这几年,虽说毛病不少,也没少惹祸,但是,大家对皇上的评价,是怎么也跟昏君挂不上钩滴。
赋闲在家的刘鸿训,有一次在跟自己的学生、亲朋聚餐时,就说了一句话:
“今主,才属中上之质,又兼年幼,而致国事于斯,诚明主也。”
另一个年龄不大的老学究,就是那日给小朱经筵廷讲的陈子壮,他到处跟别人说,
“当今圣上,日躬国事,勤俭吝于安享。那日,本官亲眼所见,今上所穿内衣的袖子已破损,留在外面很不雅观,不时的把它塞进去遮掩。一国之君节朴若此,国何愁不兴?”
除了对皇上勤劳、节俭赞扬之外,大家还对皇上增加诸子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名额的做法也表达了感激。(诸子后裔:先儒程颢裔孙接道。邵氏一人、先儒邵雍裔孙继祖。还有王守仁…)
再有,就是古往今来独一份的认债诏书。一国之君,能亲拟圣旨,对国家历来积欠表示认可,并承诺一定归还,这份大度和慨然绝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并且到了今年,认债诏书上面认可的数字,小朱已经还清了,前后用了五年2000万两银子。很多家庭,都是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工资,被一次性补发完毕,就这一下子,所有补发工钱的军人、官吏、匠户,都对皇上感恩戴德。
同时小朱还创造并完善了不少新名词:金饭碗、海关、员外、投选、玻璃、银圆、一品豆腐、穆刀、圆周率、金(红)薯、陈(白)薯等等等等。有的时候小朱就在想,人有的时候如果自私一些,也许过的会非常快乐。就拿这些新名词来说吧,即便他最后依然难以挽狂澜于即倒,逃到南京去混吃等死,就凭自己创造的这些新名词,怎样也算古今名人了。
但这样一来,小朱反而来不得历史上的崇祯伟大了,‘国君死社稷’这句话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说出并且履行的,如此壮烈千古的慷慨绝唱,崇祯做到了就永远的与伟人等同。所以,小朱只好继续的走下去,迁都南京,想都不用想了。
有时候,小朱也拥有着小小的得意,那便是前一段时间,他利用‘石子和铜钱投票’的方法,救下的那名农妇,如今更是开了一个小茶馆,老姐姐每日不用干别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说上一说,客人就络绎不绝。这增长了小朱的仁厚之名。
对了,对了,还有义师,两届义师了,明年又要开始春闱了。这第二届义师的大考也要开始了,这些义师无论是为了顺利当官,还是为了每月有10两银子的工资,作为正统文人,对于小朱致力开蒙的举措,都赞誉有加。前几天,国子监祭酒,还特意立起了一块石碑,“我辈读书之人,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