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亥和甘宁两个人这段时间拼酒倒是拼出了交情,每到这时候,他们俩个就蹲在一旁,虽然听不太懂晏平说什么,不过他们还是使劲的大声吆喝、推波助澜,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
张松对付甘宁和管亥倒是轻轻松松,可他完全拿晏平这个老不修没有一点办法呀!
所以,这时候,张松会拉着贾清过来,他对甘宁和管亥两个人展开批评教育。而由贾清向晏平请安,询问下功课上的学问,把小赵云给解救出来。
弄到后来,小赵云一看到晏平背着手、踱着步走过来,就会立刻跑去找贾清,相当的不给晏平面子。
不过经过这事,贾清和赵云的关系倒是亲密了很多,贾清解开了心结,索性也就正大光明的亲近赵云。
人与人之间也许是真有相性这种说法吧!至少张松就发现,他这些天对小赵云管吃管喝,还比不上贾清对小赵云的几个笑脸。
接下来的路途地势大多是平原,较为平坦,车队很快就到达了青州。
北海郡外,时任北海郡相国的孔融带领下级属官出城迎接晏平。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泰山都尉。
少时凭借“孔融让梨”的事件一举成名,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
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孔宙到京城洛阳,当时晏平已经是五朝老臣,名望极大。能被他夸奖两句的人,就如同鲤鱼跳龙门一样,从此以后就能平步青云。但晏平却并不随便接待宾客,不是当世的名士和自家的亲戚都不被接见。而孔融不过是个孩子,想要看看晏平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便跑去对晏府守门人说道:“我和父亲都是晏府主人的亲戚。”晏平听了仆人的转述,倒也有些疑惑,便把他们父子二人给请了进来,想要知道和他们到底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大大方方的解释道:“我的祖先孔子曾经与您的祖先晏子关系极好,自然我们孔家和晏家也便是世交了。”晏平和他府中的宾客对孔融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
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晏府,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不以为然的说道:“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了。”谁料到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羞愧的无话可说。晏平听后哈哈大笑,对孔融评价道:“高明必为伟器。”
后来孔融入朝为官,被派到北海国当相国。他置城邑,立学校,举荐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因为颇有政声,被人称为“孔北海”。
因为当年“世交”事件,之后孔融也经常和晏平联系,二人的交情是很不错的。
这次晏平告老还乡回到北海郡,于公于私孔融都要亲自出城迎接。
这些官员都是晏平家乡的父母官,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纵然是晏平曾经身为朝廷三公、现如今还是堂堂太傅,也仍然需要对这些官员客客气气的,礼遇有加。
晏平不论是资历、年龄、地位、声望,这些北海郡的官员那都是拍马也赶不上的。一个个在晏平面前那是老老实实的,看见晏平对他们这么客气,更是感到受宠若惊。
孔融在晏平面前那显然是名晚辈,按理说,比晏平至少要低上两辈,自然也是晏平的弟子贾清的晚辈。
但孔融年龄比贾清要大上不少,看着孔融在他面前恭恭敬敬行礼的样子,贾清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相国大人不必如此,这样太过折杀子奇了。”贾清也连忙还礼。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对待礼仪极为看重,一见贾清把礼还回来,他就继续行礼。
两个人就那么你来我往,看的晏平眼皮直跳。晏平年纪大了,许多东西也都看开了,自然不会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当即说道:“罢了罢了,文举和子奇你们两个平辈相交就是了,我们各交各的得了,也别拖沓了,这还有一大帮子人在等着呢。”
晏平都这么说了,孔融也不好再继续矫情下去,要不恐怕就会被晏平骂成虚伪了。
晏平和贾清被请到了相国府,宰相门前七品官,那些随行的家丁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孔相国府正厅,孔融以私人的名义招待晏平,自然没有其余官员在场。
“不知道晏老这次回乡,有什么打算么?”孔融和晏平的交情摆在那里,自然是可以问这个问题的。换个交情一般的人问这种问题,恐怕晏平只会随便给个回答,敷衍一二。
“呵呵,我年岁大了,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想着能够颐养天年,也就可以了。”晏平笑着指了指坐在一旁的贾清,“不过么,对我这个新收的弟子,我可还是放心不下呀。”
正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孔融略一打量贾清,便反应过来了。“我观子奇谈吐不凡、博学多才,要是不嫌弃的话,还望能来府衙暂时帮助在下。”
晏平脸上笑容更盛,“子奇这孩子,资历太浅,恐怕难以服众呀?”
孔融摆了摆手,“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有经验的,资历还不是要慢慢磨练的么,反正有晏老您的帮衬,还能出什么问题呀?”
“那不知让子奇担任什么职位合适呀?”晏平继续问道。
孔融虽然身为北海郡相国,不过他在本地根基太浅,北海郡内各大世家相互牵制,能给他留下选择的职务并不是很多。他又不能去选择一个又清闲又低下的职务,因此倒也要好好谋划一下,“主簿如何?”
晏平看了贾清一眼,点了点头,“可以。”
主簿是相国助手,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地方上已经是很高层的职务了。
在晏平的示意下,贾清起身谢过了孔融,便开始了他担任北海主簿的生活。
作者有话要说:孔融在这里我修改了不少,一个是故事里面的晏平,实际上是士大夫李膺。
另一个便是孔融的职位,他现在并不是北海相,那是他十多年以后的职务,现在他应该还在朝廷做官。
不过么,为了写作方便,我也就这么写了~~~
38
38、奸雄曹操 。。。
主簿这个官职在一郡中很是重要,即便是孔融这个相国推荐了,仍然需要向上级汇报取得同意才会被任命。
当然还有官服之类的东西要准备,不过那都是小事情了。
汉朝政府的效率一贯很拖沓,尤其是像孔融这样的人,更是不屑于去打点上下,自然公文传递的速度就要更慢一些了。
当日在洛阳太傅府,晏平大宴宾客,当时在场的便有经学名家郑玄。
郑玄少年时一心向学,终日沉湎于书卷中,孜孜以求,不尚虚荣,天性务实。
先后师从第五元先、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之后更是游学中原,遍访名儒,晏平就曾经是他请教的对象。学富五车的郑玄仍然不满足,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
等到郑玄从马融那里学成归来后,他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今古文经学大师了。但就在这时候,朝廷发生了“党锢之祸”。郑玄早年间被杜密赏识,曾是杜密故吏,所以也被视为党人,遭到禁锢,永远不许为官。
绝了仕进之路的郑玄索性遍注群经,集古文经学之大成,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
在晏平告老还乡没几天,郑玄在京城的讲学也告一段落,他便回了北海。
平日里郑玄就住在城南山下,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他与弟子们隐居此地,过着清贫而安逸的生活。
而这次郑玄来到北海郡城,却是为了拜访晏平。
晏府客厅里,晏平坐在主位,除了郑玄以外,孔融素来尊敬郑玄,倒也陪坐在一旁,贾清和张松坐在下首。
他们几个人也不谈国事,只论学问。无疑郑玄的学问是最高的,通晓百家学说,因此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由郑玄发言。而晏平阅历丰厚,学问渊博,偶尔说上几句话那便能切中要害。孔融儒学修养深厚,他的话也很给众人启发。
他们三人说的内容委实太深奥,张松在边上自然是插不上话,但也是听的津津有味,时不时的点点头,在说到精彩的地方也会大声的喝彩。
贾清虽然也读过不少经典,但他的态度就是不求甚解,不像众人那样在一字一句上面下功夫,基本功远远没有张松扎实,更不要说和那三位相比了。
虽然也能听得懂他们的话,不过听多了也觉得心中烦闷,贾清便跟张松说了下,起身离开了客厅。
张松正听到要紧的地方,自然不会分神,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贾清出了客厅,想着甘宁、管亥正在晏府门口空地上教小赵云武艺,便决定去那里看看。
还没走几步,就看见管亥和甘宁两个人勾肩搭背的走了进来,一副哥俩好的样子。
“你们怎么进来了,云儿呢?”贾清看了看他们二人身后,倒是没看见小赵云的身影。
“今天习武已经结束了,我们俩先去喝酒了。云儿他在外面收拾东西呢,想必就快进来了。”甘宁回答道。
“去吧,酒不要喝太多啊。郑玄和孔相国他们都在晏府做客,要是你们两个喝醉了,耍起酒疯来,小心再被关进柴房!”甘宁和管亥两个人都是有前科的,上次他们二人拼酒,喝到烂醉如泥的地步。偏偏他们耍起酒疯来,又吵又闹,且变得力大无比,不光是那些家丁拿他们没办法,就算是小赵云也根本挡不住他们两个几招。最后还是晏平看不下去了,动用法相的力量,亲自出手把他们两个给放倒。
那一次的经历,不光令晏府众人印象深刻,显然甘宁和管亥两个人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醉酒的二人闹了一晚上,自然不会给他们多好的待遇,就睡在柴房的茅草堆上面。第二天一起来,浑身无力,喉咙又干又哑,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了。
甘宁和管亥对视一眼,显然都想起了那段经历。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寒颤,冲着贾清连连点头,表示保证这次不会喝醉。